孔祥东7岁就在莫斯科获得“第八届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铜奖,成为这项国际大赛最年轻的获奖者,并被人们称为“神童”。至今琴声已经遍布世界40余个国家的他,才刚过而立之年。作为同样由“神童”成长起来的当代钢琴家,他是如何看待今天还是“神童”的李云迪,如何看待到现在还炙手可热的“李云迪现象”?日前,记者与来津演出的孔祥东一起进行了探讨。
少去打扰李云迪
孔祥东对李云迪非常熟悉,用他的话说,他是看着李云迪成长起来的。“李云迪是一个非常聪明、有灵性、也很刻苦的孩子,他取得的这个世界大奖不亚于体育健儿在奥运会摘取的金牌,媒体对他这样推崇也表明艺术家在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高。但对于刚刚18岁的云迪来说,现在是他练琴的黄金时期,他目前虽然达到了自己练琴时期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要继续巩固和不断地提高,还需踏踏实实地走好后面的每一步,这样他的前途是无可限量的。我相信,他会把握住自己。”不过,在记者提到现在娱乐界异常关注“李云迪”现象时,孔祥东不无忧虑地表示:“练琴需要有一个清静的环境,要想让这颗新星闪烁出更为耀眼的光芒,大家现在最好少去打扰他。”
神童不一定成为大师
很多大师都是从神童成长起来的,于是很多人便对此反其道行之,“神童就一定能成为大师”。至于这两者之间到底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孔祥东的回答很直截了当:“神童总比大师要多,大师一定少不了天资,但勤奋是成功的基本条件。”孔祥东认为,就拿练钢琴来说,其实很多人都具备很好的天赋,修长的手指、出众的音乐感觉与悟性,之所以没有相当数量的大师,是在于他们自己的态度:不勤奋、不持之以恒。这样,别说练琴,做什么事也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而要想成为大师,用老百姓的话说,本身得是“干那的料”,单靠“勤能补拙”,会事倍功半的。所以,孔祥东很想奉劝许许多多的琴童家长一句:“学习音乐,重要的是在修养的提高,而不是成名成家。”
琴童的苦涩在于无兴趣
“苦涩童年”日渐成为琴童难逃的一劫,可是,凡是成名成家的大师们却总是少有像其他琴童那般的苦涩,“苦中作乐”成为他们的共性。现在有了自己的“孔祥东音乐艺术中心”的他也接触了不少琴童,他对此现象有一番自己的独到见解:“我们的办学宗旨是‘素质教育,兴趣教学’,我们更主要的任务是服务于社会各界的音乐爱好者。其实,干什么事都是强扭的瓜不甜,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很重要,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学习会比强迫学习好很多倍。学习音乐不仅可以改善一个人的修养素质,也能给自己的生活添些音符,这是一件十分美妙而有意义的事。音乐本身就是一个令人轻松去感受美的媒介,它承载不了太多的责任。所以,要想让琴童的童年不再苦涩,最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一起帮助他从音乐中自己找乐趣。”新报记者赵北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