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北京国际音乐节将在保利剧院举办叶小纲作品音乐会,3部作品《长城交响曲》、《最后的乐园》和《西藏之光》将诠释作曲家对中国各地不同地域文化的最新探测。
叶小纲、活跃于世界乐坛的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现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评审委员。
有人对叶小纲近年的创作趋向形容为一种“行走”,他的这一批作品被界定为“行走”交响音乐系列,而这些乐曲都是第一次正式与北京听众见面。所谓“行走”指的是作曲家行走于各地,深入社会、自然、民众的采风生活,指的是他走完了黄河走长江,走遍了沿海走西藏。因此,他的音乐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特性,他的第一交响乐《老人故事》取自北京题材,第二交响乐《地平线》是西藏题材,第三交响乐《春天》是广东题材,第四交响乐《长城交响曲》是中国北方黄河流域题材,第五交响乐是楚文化题材。
《长城交响曲》的创作使叶小纲从中亚西域、甘肃嘉峪关一直走到宁夏、陕西、山西、河北、辽宁、长城入海的老龙头;时间从先秦、汉唐一直写到现代。《长城》在音乐风格上,汲取我国汉、回、满、蒙、维吾尔、西亚地区及陕西、山西、甘肃、河北、东北等地的民间音乐及京剧、秦腔、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戏曲和说唱音乐素材,力图融合出一幅有深度和广度,纵横驰骋于时间和空间的音响画面。乐曲在广东、上海演出时已经获得极高的评价,被认为是“中国交响乐的大手笔”、“目前最成功的交响乐作品之一”。
《西藏之光》灵感来自去年赴西藏时获得的无法忘怀的心灵撞击。该作品几天前在上海演出时获得了异常的好评,有听众说“听得气都喘不过来,全身汗毛直竖”,音乐出现异乎寻常的走向,完全不同于他18年前同类西藏题材的《地平线》。小提琴与乐队《最后的乐园》是去年的最新版本,乐曲1993年作于美国,反映了叶小纲在异国时回忆青年时代赴安徽寻找亲人时对当地人文地理的特殊心灵感受,有特殊的“回归本土文化”的艺术特征,即手法现代而音乐语言更具本土性,该曲已在德国重新录制了唱片。
多年来,叶小纲行走于祖国各地,叶小纲在其音乐中已流露出他近来的新倾向:豪迈与侠气,大气磅礴。叶小纲成长在南方,江南烟雨和缠绵本是他的强项,乐界评论他的江南题材的音乐几乎无人能与之匹敌,他的江浙题材影视音乐至今无人能超越,他的创作已构建出有异常高度的音乐艺术平台。叶小纲认为,他的创作灵感和对整体中华文化的思考和把定得益于艺术创作一项重大实践之中——“行走”,这种行走是创作者独立意识、自主意识的重要的自我成熟过程,比如,当你一个人在徜徉长江,你在江底看到即将完成的巨大工程和即将淹灭的178米高度的山体,你的心境被震撼的强度,不身临其境,是永不可得的,叶小纲这样说。
北京国际音乐节严格按国际规则操作演出叶小纲作品音乐会。由于叶小纲作品还未写出即已经被著名的国际出版公司签约拿走,北京音乐节为此将向德国朔特音乐出版公司支付高昂的乐谱租用费;这也是一场“昂贵”的音乐会;集中了众多大师级演奏家,其中包括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小提琴家徐维玲、钢琴家许忠、圆号演奏家韩小明、留美多年的歌唱家宋波、路琪以及优秀青年二胡演奏家段皑皑、马头琴演奏家张全盛等。作曲家将与我国优秀著名指挥家胡咏言和年轻的上海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把这几部重要力作献给北京的观众。(白宙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