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友昨晚“丝路之旅”音乐会在京首演(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1年03月04日10:06 北京青年报
![](/c/i/28-3-34885_0305.jpg) 昨晚,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大提琴大师马友友与他的“丝路合奏团”在北京世纪剧院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这场演出距上次马友友的来访已有4年之久,或许4年的间隔让人们内心的情感得以充分囤积,使得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去迎接马友友的到来。于是媒体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关注,着实不菲的票价也未能阻挡乐迷一睹其风采的心情。
马友友在演出当天也就是昨天中午才匆匆赶到北京,总在演出地点间奔波的他似乎总是忙得没有精力顾别的事,以至于记者每次设法当面对他进行专访时,他的经纪人总是干干脆脆地答“NO”。在这样的匆忙间,刚到北京的马友友立即与闻风而来的新闻媒体进行了简短的会面,似乎已显得十分难得了。
昨天的记者见面会上,媒体的好奇与采访的短促形成鲜明对比,记者提问显得踊跃,同时也十分杂乱,或许由于这样的原因,马友友的回答也显得简短,令不少老记者感叹“他在这样的场合没谈开”。倒是声调不高的马友友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坐下去以及他丰富的手势,让人不经意间瞥见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生动性格。
马友友一向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游走的音乐风格是很多记者感兴趣的问题,当有记者旧话重提时,马友友的回答与他不存门户之见的音乐十分统一:“古典音乐在它诞生的时候,也是现代音乐,也不是生来就是古典的。”而有人问到他对自己孩子的音乐教育问题,从小被称作“天才”的他则说:“我小时候所有时间都在练琴,跟苦行僧一样,我不想把这种东西给孩子,所以没有教他们学音乐。后来是我太太说,你对音乐那么痴迷,为什么不让孩子们也感受这种美好呢?所以我才开始教孩子们音乐,但不是为了让他们当音乐家或以获奖为目的,而是让他们了解另一种语言,一种可以表达他们内心感受的语言。”不同媒体出于各自不同的需要所提问题是千差万别的,一位台湾记者问了马友友一个有关人文精神与“新现代美学”的问题,马友友当即就说:“哇,这么高深的问题,可以去做博士论文了。”
奇怪的是,对于本届奥斯卡夺奖的热门影片《卧虎藏龙》,现场竟没有一名记者向在片中有精彩大提琴表演的马友友提问有关的问题,或许与时间太短和没有抢到提问机会有关吧。倒是早先对香港媒体开玩笑说“特希望走在奥斯卡颁奖现场星光大道上”的马友友在谈起他将参加奥斯卡颁奖演出时说,他将一个人用大提琴演奏本届奥斯卡获得“最佳电影原声音乐”提名的五部影片的精彩音乐片段,其中包括《卧虎藏龙》和《巧克力》。
但是在昨晚的演出中,被观众热烈的掌声邀回的马友友,演奏的第一支返场乐曲就是《卧虎藏龙》的音乐片段。优美的琴声立刻令人沉醉其中,欲罢不能,以至于马友友连连返场5次方才罢休。(记者刘净植 摄/卢北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