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宝全:中国电影的下一个期待(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0日19:00  精品购物指南
张宝全:中国电影的下一个期待(组图)

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

张宝全:中国电影的下一个期待(组图)

张宝全希望能够拍几部自己喜欢的电影

  撰文/祖佳 张晨 供图/CFP

  “我与您聊过行业前景、企业经营,也聊过职场经历、当代艺术,我自己都很好奇,下一次,我会带着哪一类型的问题再来采访。”那是我前次专访结束前的疑惑。当时,坐在我对面的是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

  很快,便有了答案,而这一次的由头是《天命》—— 一篇让张宝全在新近结束的企业家“心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最具影响力奖的小说,一个在他的心头盘旋长达6年的“童话”,一部即将由他亲自执导的电影。

  毫不夸张的,《天命》之于张宝全,宛若水分洒向逐渐干涸的梦想。

  很少有人知道,真正让张宝全下定弃艺从商决心的是一部他想拍却因种种变故未能拍成的电影——那年月的张宝全,在电影学院接受的是只谈艺术、不谈商业的教育,他无法理解投资方为了市场而提出的种种“古怪”要求。最终,备感金钱侮辱的张宝全在撂挑子不干、得罪了有可能接收自己的电影厂之后,愤而下海。那是1992年,他在心底一个幽暗的角落向钟爱的电影事业告别。虽然嘴里说着“挣了钱就会回来”,但这一别,竟近20年。

  如今,早已是成功地产商的张宝全,每每忆及往事,都会呵呵笑上半天——他依然爱艺术、爱电影,但绝不是盲目地爱。明白了这一点,便不难理解几年前张宝全毅然进军数字院线的举动。准确地说,对一个庞大的集团、成熟的商人而言,那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商业构架,一种为日后投拍电影、涉猎文化产业而进行的战略部署。

  从这个角度来说,《天命》,也如同鼎鼎有名的今日美术馆,是张宝全“用商人的步伐走出艺术的道路”的又一大胆实践。

  只这一点,导演张宝全和他的电影,便值得期待。

  “票房最大化,还是艺术最大化,这是我一直在挣扎的。”

  《北京》:我记得您说过,希望将《天命》搬上大荧幕。这次看到它如此受欢迎,您会不会调整电影拍摄计划,推迟之前一直在准备的《胭脂》,趁热打铁地让《天命》提早上马?

  张宝全:我最先拍的应该还是《胭脂》,接下来是《天命》。关于后者的呈现,现在有两种选择——电影或者3D动画,我们的评估委员会正在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我在想,如果把《天命》拍成一部中国本土的3D动画电影,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最近很热的《阿童木》,并不是纯粹的“国货”。而前些时候流行的《喜羊羊与灰太狼》,虽为中国制造,但却是二维动画。而且如果从商业的角度来考虑,拍成3D动画效果肯定是最好的。

  《北京》:您刚才提到了评估委员会,那么,究竟是由您本人,还是由这个委员会来决定拍摄计划呢?

  张宝全:今典集团有一个电影投资委员会和一个地产投资委员会。除了一些自己的工作人员之外,电影投资委员会聘请了很多电影界的专家、名家,比如谢飞导演。我觉得企业做大了,一定要规范化。虽然我是老板,但也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很多决定必须通过委员会表决。

  《北京》:如果就个人而言,在决定拍摄计划的时候,您的标准是什么,比如只拍名利双收的电影?

  张宝全:从下海经商到回归电影圈,留给我的时间并不是很多,所以,我希望能够拍几部自己喜欢的电影。不过,有一个大前提,这些电影一定不能赔钱。在这个基础上,到底是让票房最大化,还是让艺术最大化,这是我一直在挣扎的。

  说到《天命》,虽然我自己很想把它拍成电影——在写的时候,我已经考虑到电影呈现的问题了。应该说,《天命》扎根在我的心里,它代表着我对电影的理解。但如果从商业的角度来考虑,《胭脂》的票房肯定会比《天命》高。

  《北京》:文学创作是一个比较自我的过程,但在将小说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的过程中,您会不会感到被商业或市场束缚住了手脚?

  张宝全:很多人遇到的困惑就是如何把艺术和商业融合起来。其实,做电影和做房地产是一样的。做电影是希望雅俗共赏,最好既能获奖,又能有票房。做房地产也一样,既期待能在建筑上弄出点名堂,又期待房子能卖得好。

  我们对《胭脂》和《天命》的改编会有所不同。由于商业化的加强,《胭脂》对生命、人生意义等方面的阐释将减弱一些,它更关注主人公的传奇故事。相比之下,《天命》会坚持站在哲学观的表达层面上。其实,《天命》是一个心的童话,每个人生来都有他(她)的天命:那是本初的你、真正的你,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密码和地图。

  “如果有几部上亿投资的巨制,中国电影的处境就会不同。”

  《北京》:您如何看待今天的电影市场?

  张宝全:曾经有个记者问我,中国电影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打到国外去。在那位记者看来,这是一个“方式”的问题,但我不这么认为。在国外,投资人会花100万~150万美元在一个电影剧本上,自然能请到一流高手。而一个好莱坞明星的出场费更是高达千万美元。这些在中国都是不可想象的,很多中国电影的总投资不过300万人民币,能请到谁?我认为,电影水平的高低,与投资是很有关系的,大片一定会在市场上得到大回报。但中国又有几部电影是真正意义上的超亿投资?如果有几部上亿投资的巨制,中国电影的处境就会不同。

  当然,一部电影的投资数额取决于它在本土单片能卖多少票房。《建国大业》的票房已经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了,但与国外相比,它依然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把《建国大业》拿到美国去放,票房肯定远远突破现在这个数字。说白了,中国电影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电影单片不能卖很高的票房,也因此,投资就不可能太大。在好莱坞看来,中国电影大部分是小成本、小制作,那你又怎么跟人家拼?在中国,虽然电影需求呈上升趋势,电影市场却没有更好地建立起来。不过,我相信,在两三年内,当85%地区的中小电影院运作起来的时候,票房一定不是现在这样。

  《北京》:您打算为《胭脂》与《天命》投多少钱?

  张宝全:每部电影的投资应该都在6000万人民币左右。

  《北京》:那在您看来,这两部电影的票房是会保持一致,还是会拉开差距?

  张宝全:经过我们一些专业人员的评估,《胭脂》能达到2亿元以上票房,问题不大,而《天命》可能在1.5亿~2亿元票房。《胭脂》会像美国大片一样,它的人物设置和故事情节本身就足够传奇、吸引。不过,我个人还是认为《天命》会更有意思。未来,我们很有可能通过全国海选的方式寻找“天命少年”。对电影而言,这本身也是一种营销。

  《北京》:您参加这次作文大赛,将自己的小说放在网上,我是不是也可以把这种举动理解为一种营销手段,比海选“天命少年”更早的宣传方式?

  张宝全:确实有这方面的考虑。6年前,我看到保罗·科埃贺的《炼金术士》这本书的时候,就有心把它拍成电影,因为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构思《天命》的故事。我原本打算把它写成剧本,但这次受到30省企业家征文的邀请,就先写成了小说,也作为一种传播。现在,有这么多人关注《天命》,已经把它推出去了。当然,对电影营销而言,这只是第一步。

  “这才是我的电影,其他的只能算是我投资的电影。”

  《北京》:您会亲自执导《胭脂》和《天命》吗?

  张宝全:会!这才是我的电影,其他的只能算是我投资的电影。当然,如果拍成3D动画的话,在制作上,我会请一些专业人员。动画最重要的就是创意,而中国动画产业的最大弊病恰恰就是:重制作,不重创意。

  《北京》:作为导演,您觉得《胭脂》与《天命》哪一部的挑战性更大?

  张宝全:只要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胭脂》的拍摄会很顺利,但《天命》就不一样了。我常常想,可能到了现场会发现,自己的感觉完全不同于之前的设定,拍摄变成了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不过,对我来说,《天命》可谓烂熟于胸,不用本子,我都可以拍。

  《北京》:您似乎更偏爱《天命》,这是不是因为“天命少年”身上依稀有着您的影子?

  张宝全:喜欢《天命》,不仅因为它更多地融入了我对电影的理解和表达,还在于它离人们很近,看了就会感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天命少年”。《天命》的覆盖面很大,年轻人、年纪大的人都会喜欢——年轻人看了可以励志,年纪大的人看后会在里面寻找自己当年的影子,寻找失去的自我。我觉得《天命》可以算得上是一部观念小说。《炼金术士》之所以能够在西方发行100万册,很大程度上因为它是观念小说,它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一种抽象的概念。

  文如其人,如果换个人写《天命》,肯定不是现在的样子。或者说,这部小说更像我的精神自传,它是一个寻找理想、实现理想的寓言。写作时的很多感觉,其实都来源于生活。

  《北京》:这么多年没有当导演,又是拍一个这么珍爱的故事,您会觉得生疏、紧张吗?

  张宝全:下海之后,我确实将全部精力都放在经商上了,基本上割断了自己与电影的联系。我一直在想,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不是我生命的全部意义。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特别想画画、写小说,我突然有了一种回归的感觉。

  前一阵子,我去《沂蒙六姐妹》剧组探班,就是为了熟悉环境,找找感觉。其实,我拍电影是有优势的。画画、摄影,这些都是我的长项,也是我想自己执导《天命》,并且很有信心的原因——这部电影,美术和摄影都具有相当的创作权重。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