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这样评价意大利钢琴大师米凯兰-杰里:他属于那种要么去现场听他的钢琴演奏、要么你根本不去接触的大师。虽然音乐录音技术在这里被夸张地贬低了,但我们无论如何是无法去参加一场已经去世的人的音乐会了,除非天堂卖米凯兰-杰里钢琴会的门票给凡间。米凯兰-杰里的演奏是属于美得销魂的那种,他演奏时把整个钢琴乐曲的格局和轮廓分的很清楚,虽然可能在一些细节上并无过人之处,但在那些关键的点和乐段上却有完美的表演,因此整个音乐听起来无比美妙。简单地说,米凯兰-杰里只是把音乐最关键的几处地方处理的相
当好,就达到了别的钢琴家呕心沥血所表达出来的水平。这甚至和他自己的得意门生波利尼都格格不入,后者的诠释一直是很全面和谨慎的。
米凯兰-杰里的演奏曲目并不是特别多,DG公司发行的那套米凯兰-杰里全集主要收录了他演奏的肖邦、勃拉姆斯、德彪西等人的作品,另外还包括本文要重点介绍一下的舒曼的狂欢节和维也纳狂欢节。舒曼的这两首套曲一般被放到一起演奏,而且都是由短小精悍的小曲组成。在巴伦勃伊姆的版本中,还另外收录了舒曼的童年情景。但我更喜欢米凯兰-杰里的版本,巴伦勃伊姆的舒曼狂欢节显得稍微粗糙了一点,缺乏精雕细刻,仿佛仅仅是他凭借大师的功力很随便完成的一件作品一样。而且“下手”也太重,似乎和舒曼有些不合。相反,米凯兰-杰里的处理则完全是更靠近作曲家的性格或是初衷-----这些在肖邦的叙事曲中有更明显的表现。
《狂欢节》是舒曼早期的作品,但已经比较成熟了。此曲一共由21首标题音乐组成,虽然都是非常短的音乐,但很能表现舒曼的那种具有精神分裂个性的浪漫,是一首首的天才之作。第一首是前奏,米凯兰-杰里表现得很平稳,他一点也不急,不像巴伦勃伊姆那样急吼吼想一下子就演过去。但米凯兰-杰里的速度并不慢,我看了一下各曲所用的时间,米凯兰-杰里版本比巴伦勃伊姆版本甚至还稍微快,但听起来感觉就是很均匀,这应该是很深的内力了。这个前奏为整张CD的质量和特性定了位。第三首名为阿尔列金,有些诙谐的味道,这不是米凯兰-杰里的特长,他虽然钢琴的音色控制得极好,但并不善于表现很活泼诙谐的内容,也许,他的表情已经为我们作了注解。第四首是一首忧伤而高贵的圆舞曲,有些许肖邦的风格,要知道,舒曼是非常推崇肖邦的,虽然肖邦并不怎么领情,对他的友谊之手反映冷淡。
第七曲标题为妖艳女子,比较多地用了不和谐音,但唯美的米凯兰-杰里把这些不和谐音也给美化了。因为他把那些音弹的很圆润,在他的钢琴声音里,没有不优美的。因此我们才会说,米凯兰-杰里的音乐具有最美的轮廓。第九名为蝴蝶,但音乐一般,比肖邦和格里格的同名音乐差距不小,没有特色。第十首是相当有趣的一首,叫跳舞的字母,即:A.S.C.H---S.C.H.A,据说ASCH是一个波西米亚小城的名字,舒曼在那里曾经有过一段短暂而浪漫的恋情,后来他发现地名里的字母全部是他自己名字里面的字母,这一个小小的巧合和那段感情让舒曼念念不忘,于是就有了这一首。第12首也许是最有名的,标题就叫肖邦,是题赠肖邦的,这首仅一分多一点的音乐比肖邦更肖邦,十分形象地把肖邦的迷离眼神和忧伤描写出来了,这样一看,音乐有时是胜于文字的。但米凯兰-杰里的表达却似乎还欠了一点点的肖邦味道,他把肖邦那种无助和伤感弹出来了,但忽视了肖邦音乐本质的骨气,当然,这是舒曼写的。
第14首是个人很偏好的,名字是“相认”,我觉得这首最能体现舒曼的特点:流畅、纯洁和极富幻想。第17首叫帕格尼尼,毫无疑问,这是送给帕格尼尼的,但似乎和帕格尼尼的旋律风格无关。最后一首名字有些另类:大卫同盟进攻凡夫俗子的进行曲。这也是全曲最长的一首,具体表现的内容不得而知,但米凯兰-杰里在这个结尾表现得实在是太出色了,也许他天生就是那种能随意把握住关键的人:他提高了音量,加快了节奏,把此前的轻柔形象一扫而光,在辉煌中一气呵成,让音乐的结局很完美。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
维也纳狂欢节只有五个小节,除第一乐章较长外,此外都同样是短小的乐曲。也许钢琴音乐的标题和内容之间的联系确实是非常之少,因此去追求标题之下的音乐内容没什么必要。维也纳狂欢节是一首暗含讽刺的乐曲,什么音乐内容都运用进来了,甚至还有法国马赛曲的旋律影子在里面。比起狂欢节那些短小却神态各异、内容饱满而不造作的小品,维也纳狂欢节要逊色一些,当然,第三乐章那个类似中国国歌的旋律以及第四乐章那种感情的倾泻还是很让人投入到音乐里面的。
米凯兰-杰里是泰斗级的人物,不但在古典和浪漫派音乐演奏中造诣很深,而且桃李满天下,成就极高。因此他的演奏作品音像制品也一直是市场上的热点,但卖来卖去终究还是这几张。虽然再也没有机会听他的演奏,但能通过录音得以亲近,总是一件幸事,要知道,米凯兰-杰里是很不喜欢录音的。(Chopi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