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作者:kavkalu
人类于动物的区别,不仅是智慧,还有道德,那是区分善良和邪恶的能力。你们就如一群动物,这是没有尊严的。
邪恶Ondskab
类型:剧情/青春
出品:瑞典NORDISK FILM公司
容量:D9
视频:可变形宽银幕1.85:1
音频:瑞典语杜比5.1/瑞典语dts5.1/瑞典语评论音轨
字幕:丹麦文/挪威文/瑞典文/芬兰文/英文/中文简繁体
花絮:23分钟的幕后制作/删除片段3段/影片原著者简·库卢访谈/包括本片在内的3部电影预告片
片长:108分钟
导演:麦克·哈夫斯强Mikael Hafstrom
演员:安德鲁斯·威尔森Andreas Wilson
格斯特·史柯斯嘉Gustaf Skarsgard
汉瑞克·朗德斯Henrik Lundstrom
推荐指数:影片:8.5 碟片:8
剧情:
电影是根据瑞典名新闻记者﹑小说家简·卢库Jan Guillou的同名自传小说所改编。16岁的伊利在继父的棍棒教育里长大,由此产生了逆反的情绪,总是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因而被学校开除,为了儿子的前途,母亲让他进了一个管教更加严格的贵族学校,面对贵族学校欺凌弱小的传统,开始收敛的伊利在新识的好友皮埃尔劝诫下再三退让,可是学生会的那班人得寸进尺,骚扰不断,让他们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因此皮埃尔忍痛离开了学校。好友的被迫离开和老师不知情的埋怨让他倍感孤独。当他和食堂侍应玛利亚爱情关系被学生会的公开曝光,面对着将要被除名的后果,他不得不拿起了自己手中掌握的“武器”拼力反击从而寻回了失去的尊严,影片的结尾发人深省。
简评:
电影从伊利阴郁的眼睛特写开始,后拉镜头让观众目睹着家庭寻常而温馨的用餐,可是,继父借题发挥对儿子的耳光让家的和谐顿时化作乌有,这个开头一下将观众带进压抑的氛围。餐后父亲对伊利的责打,心疼的母亲毫无办法,只能靠弹钢琴来排遣心中的愁苦,短短几分钟的开头导演已经用画面表明了人际的关系。
伊利被学校除名的原因是对同学拳打脚踢,通过校长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学习优良的学生,性格的暴戾和知性的天分产生的性格反差给观众诸多疑问从而引起观众的兴趣,希图了解伊利的一切。
在私立学校他听从了好友皮埃尔的劝告,面对“学長凌虐学弟” 的贵族学校传统一忍再忍,导演安排了一场雨中挖沟的戏来深化忍让的主题并以此反映甘地主义在当代暴力下的无力。学校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学生会的专横是社会原则的体现,场景的象征性和隐喻让观众看见了个体反抗的代价和结果。在不对等和没有公平的原则里,伊利为了服从原则而退让,这个曾经以拳头说话的孩子为此要化多少力气抑制怒火。而他平抑自己过程也就成全了影片对宗教的质问,宗教没有给事件带来扭转而法律则保护了这个孩子的权益,这是影片唯一的阳光之处,至于台湾评论家认为律师是“讽刺大人世界中错谬的扭曲关系。”那是影评人的道德判断,忽略了律师应该站在当事人角度的这个基本常识。
影片的片名是多意的,它不仅表述个体内心的缺失,也表现了整个社会规则的邪恶和附从,校方对欺凌弱势的默认,为了赞助而伤及体育精神,这些社会的潜规则涉及人性的本身,是导演的控诉,而一些跳切的画面增加了影片的刚性,控诉了社会对人造成的异化。本片的冰凉和《大象》是异曲同工。
片子里父亲形象更是父权社会的代码,而父权其实是败絮其中的卑微,也是男权的本质,个体为了融入社会的代价和被动而忘记了人的基本点是尊严。导演在平静的记录里埋藏着孩子的愤懑和呐喊,母亲形象则让我们看到了在无奈和绝望里化解心中幽怨的方式。当艾力克长大的时刻他明白忍让和退避没有意义,他挑战父亲威权的一刻是生命直立的开始。此片里的成人基本上都是不在场的,他们的在场往往是压迫而不是疏导,导演抨击的是成人世界的冷酷和伪善
“我和你是不同的人﹗”这是伊利对一再压迫他的学长的轻蔑,而他放弃攻击性的暴力则是良心自我救赎的开始。
影片的结尾耐人寻味,为了尊严伊利选择了自食其力,而他的好友皮埃尔则回到了他所依附的贵族世界,成为轮回的再度开始。
一辆单车和一辆豪华汽车的区别,区分了他们的未来。这种割裂不仅是阶级意义的,更是人格意义上的。
这是笔者近年来看到最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的电影,它通过伊利的故事再现了甘地精神的伟大,电影告诉了观众共处之道,只有打破以暴制暴的循环,生命才有摆脱恶梦的可能。影片极具震撼和现实意义,引起观众和专家的共鸣,电影先后获得2004年瑞典金昆虫奖最佳影片﹑欧洲电影奖費比西奖﹑7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是近年来真实揭示青少年内心的优秀影片之一。
碟评:
丹麦2区制作的DVD不太多见,dts音效下钢琴声还原极佳,对打场面拳击声声声入耳,让人身临其境。而多层式的菜单制作十分精美,通过主角的目光观看银幕的方式有些创意。片子的色彩饱满,值得收藏。
花絮:
影片拍摄过程的记录片(片长24分钟)
以小说作者简·库卢Jan Guillou读原作开始,演员表述了对于各自角色的看法和处理,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两代人对世界的看法。导演麦克·哈夫斯強谈到了拍摄影片的动机是因为看到整个社会对思想教导的忽视以及人文教育的缺席。而原著简·库卢认为环境对造就人的品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演安德鲁斯·维尔森对此说法更是感同身受,他自己就出生在这样的环境,所以对他理解角色起了关键的作用。
记录片里介绍了拍摄拳打脚踢的手法以及幕后的趣事,让我们感受着演员的辛苦。手提摄影机的近距离拍摄让暴力的呈现更加直观和血腥,从而让观众正视学校暴力的存在。无论演员还是导演尽管切入点不同,但是一致认为这部影片具有教育意义。
删除片断
内容分别是皮埃尔发现伊利被打鞭痕的对话;和玛利亚路遇骚扰;皮埃尔和伊利关于孤独的对话。
原著者简·库卢访谈(片长35分钟)
原著者本身就不是循规蹈矩的人,他记忆里的学生时代促成了小说的诞生。这位自己都像传奇小说作者谈论了艾力克的心路历程以及产生这样具有暴力倾向的青少年的社会和家庭原因,希望社会关注问题青少年的境遇,并对棍棒教育和人的伪善进行了抨击,孩子倘若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必然会对社会产生偏见造成后患。表示只有良性的教育环境才能造就人的美好品质。他指出家庭缺乏对艾力克的引导造成了他性格的缺陷,家长必须负一定的责任。
当问及为什么要将这部电影搬上银幕导演表示是因为它的话题的敏锐和视觉冲击力。它是现实的一种浓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它是青春期的共性,它深藏在作品的内部。他认为人的行为有时深陷在命运里,受众可以从自己的生活对电影进行读解,并进一步审视自己的人生。
简·库卢将这一切发生的原因归结于社会的不公平是有道理的,任何个体都不会把暴力当成向往生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