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我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莎翁情史
弦动我心
20世纪70年代后期,哈维·温斯顿接管了水牛城的世纪影院,为了不让剧院在不举办音乐会的时候太过冷清,他和弟弟鲍勃·温斯顿开始在剧院放起影片来。
1979年,哈维与弟弟鲍勃在位于百老汇的拐角西56大街211号一个狭促的两人公寓里搭起了办公室,在这里,他们成立了米拉麦克斯(Miramax)电影工作室。Miramax是母亲Miriamax和父亲Max名字的组合。这两个名不见经传的音乐贩子把生意转到纽约城后,理财有道的鲍勃开始担任总裁。最初两人从事低价购买独立制片电影,加工改造后卖给影院,从中赚取差价。20世纪80年代好莱坞受家庭录影带影响票房萧条,大殿应公司发片谨慎,无数独立制作的影片无人问津,温斯顿兄弟的发行事业占了先机。
温斯顿兄弟从众多待售的影片中挑出入眼的,按自己的方式重新进行剪辑,发行时已面目全非,“剪刀手哈维”的绰号由此而来。尽管最初电影人叫起这个绰号恶狠狠地,却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品味。以1989年一炮而红的《性、谎言、录像带》为例,米拉麦克斯以100美元买入,票房收入250万美元。本片导演斯蒂芬·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虽然不满温斯顿兄弟对其作品的改造,却因为他们上了戛纳得奖。
温斯顿兄弟中的长兄哈维·温斯顿外型彪悍,傲慢无礼,喜怒无常,他曾把一个独立制片人关在戛纳酒店的房间里,直到此人同意将电影卖给米拉麦克斯才重获自由;他还在讲述米拉麦克斯发行史的新书《沮丧而肮脏的电影》发布会上将一名记者摔倒在地扔出酒会;他还因不满《时代周刊》的报道,一天给编辑打18个电话;奥斯卡一道他就恬不知耻地到处拉票……尽管哈维粗鲁,却极富经济头脑,制作发行了《低俗小说》、《落水狗》、《英国病人》、《弗里达》、《芝加哥》、《时时刻刻》、《冷山》、《芝加哥》和《杀死比尔》等热门影片。2004年,米拉麦克斯累计票房45亿美元,有249部电影获奥斯卡提名。哈维说自己把狗屎变成好东西的本事(“I’m cutting for the shit to work”)。
与长兄哈维性格相反的鲍勃安于停留在哈维的影子里,对鲍勃来说,利润的获取和可以直接做成音像制品的商品才是他所需要关注的。他最想知道的是:“这部片子能赚钱吗,哈维?”
米拉麦克斯的前主管帕特里克·麦克唐纳(Patrick McDarrah)曾经直接了当地指出:“他们的生意可以用自我和贪婪来概括。哈维代表自我,鲍勃代表贪婪。”
1993年,迪斯尼公司将米拉麦克斯公司以8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迪斯尼的“暴君”埃斯纳看在票房的情面上容忍了温斯顿兄弟引进同志电影《神父》、NC-17的《低俗小说》和血腥电影《杀死比尔》等电影……
温斯顿兄弟仍旧保持亲自动手进行剪辑的习惯,20世纪90年代,好莱坞以一般电影公司投资一部电影的平均花费为400万美元,他们只花100万美元。他们避开大牌明星,挖掘了马特·达蒙这样的新人,也让约翰·特拉沃尔塔这样的过气明星大红大紫。他们倒卖电影的嗅觉依然敏锐,1997年25万美元买下的《爱,上了瘾》(Chasing Amy)收益120万美元;30万美元引进的《谈谈情,跳跳舞》(Shall We Dance?)票房950万美元。自1997年起,温斯顿兄弟令迪斯尼平均每年票房收入增加7亿美元,1998年在奥斯卡大胜的《莎翁情史》更使两方合作达到高潮。
迪斯尼王国有个说法:那个叫埃斯纳的那个国王不能忍受属下的猖狂;那个叫哈维的王子不能忍受上司的独断。钱是两人矛盾的主要问题。按照合同,米拉麦克斯可以每年独立结算,赢利电影利润的30%~35%作为红利分给哈维;但为了限制哈维乱花钱,埃斯纳又加了补充条款:电影投资超出预算一分钱,就要从红利中扣掉一分钱。这个条款可以解释“压片大王哈维”这一绰号。2001年,哈维·温斯顿买下周星驰的《少林足球》的北美播放权,但一直压着箱底;2002年,他又花费200万美元夺得张艺谋的《英雄》,一直拖着不肯发行,直到2004年,沉不住气的张伟平通过关系令香港迪斯尼乐园停工,埃斯纳对哈维施压,才使得影片发行。此外,《八面埋伏》和《美国空姐》(View from the Top)等票房信心不足的电影更是一拖再拖,完成后数年都未上映。他是为了避免扣除红利,拖延大成本电影发行时间,待到红利足够扣了,再发行。
除了资金管制外,哈维的决策权也受到极大束缚,当哈维打算投资彼得·杰克逊的《指环王》时,埃斯纳不同意;哈维打算引进争议电影《教条》,埃斯纳不同意;哈维打算重新发行《华氏911》,埃斯纳不同意;哈维要收购艺匠并入股有线频道Bravo和IFC,哈维不同意……哈维说2005年合同到期,埃斯纳同意了。
温斯顿兄弟为了赢利,努力投资高成本电影,但《纽约黑帮》和《冷山》这些既不叫好也不叫座,影响到了埃斯纳在职期间的业绩;温斯顿兄还希望通过收购把米拉麦克斯做大,这也是专横的埃斯纳不能容忍的。
应掌管米拉麦克斯到2009年,但根据合同条款,迪士尼和温斯顿兄弟2005年可以重新谈判。2005年9月,53岁的哈维与弟弟鲍勃离开了一手创办的米拉麦克斯公司,结束了与迪斯尼公司长达12年的“宾主关系”, 迪士尼将保留“米拉麦克斯”这个名字和公司超过800部影片的库存,而温斯顿兄弟将继续经营“帝门电影公司”(Dimension Films)以及该公司和米拉麦克斯的合作计划,包括《惊声尖笑》系列和《非常小特务》系列等。同时,温斯顿兄弟早就开始着手准备,在离开后筹措了2.3亿美金创办了温斯顿电影公司,老牌影星罗伯特·雷德福和保罗·纽曼都是该公司的顾问。
DVD
迪斯尼旗下电影公司的DVD制作长期以来都差强人意,米拉麦克斯的电影也未能幸免。米拉麦克斯片库里的片子多数画面灰暗,所以DVD画质在对比度和黑阶方面对制作人员来说都是个考验。米来麦克斯的DVD黑度下潜很深,从而使得影片有了不错的对比度,但是暗部的细节全部都没有了,这样的做法倒是令DVD画面看起来很有CULT片的风格。米拉麦克斯于1998年开辟了自己的DVD系列名为“米拉麦克斯收藏系列”(Miramax Collector's Series),该系列多半是在DVD市场卖得较好,此前声画和花絮方面制作欠佳的DVD版本的洗牌版本,这一系列推出速度缓慢,最后一本是2005年12月的《家族情仇》(The Yards)。
米拉麦克斯收藏系列
Miramax Collector's Series
1.《骄阳似我》Good Will Hunting
2.《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
3.《弦动我心》Music of the Heart
4.《苹果酒屋法则》The Cider House Rules
5.《乌鸦》The Crow
6.《情浓巧克力》Chocolat
7.《全职浪子》Swingers
8.《千网危情》The Grifters
9.《弹簧刀》Sling Blade
10.《终极护卫战》The Glass Shield
11.《家族情仇》The Yards
米拉麦克斯自2002年米拉麦克斯开始投资大成本电影后,DVD的制作水平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纽约黑帮》成了破天荒的双碟制作,画面细节方面也有了升,而且还加入了DTS音轨。这本DVD标志着米拉麦克斯大制作电影时代的来临,也为米拉麦克斯的DVD挽回了不少好名声。
2004年,为庆贺米拉麦克斯成立25周年,米拉麦克斯还推出了《奥斯卡获奖影片》系列套装(Academy Award Winning Movies)和《最佳外语片》系列套装(Best of World Cinema)
1.《奥斯卡获奖影片》第一卷(《芝加哥》/《弗里达》/《美丽人生》)
Academy Award Winning Movies - Volume I (Chicago/Frida/Life is Beautiful) (2003)
2.《奥斯卡获奖影片》第二卷(《骄阳似我》/《弹簧刀》/《苹果酒屋法则》)
Academy Award Winning Movies - Volume II (Good Will Hunting/Sling Blade/The Cider House Rules) (1996)
3.《奥斯卡获奖影片》第三卷(《英国病人》/《邮差》/《莎翁情史》)
Academy Award Winning Movies - Volume III (The English Patient/Il Postino/Shakespeare in Love) (1996)
1.《最佳外语片》第一卷(《天使爱美丽》/《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霸王别姬》/《天堂电影院》)
《Best of World Cinema - Volume 1 (Amelie/Malena/Farewell My Concubine/Cinema Paradiso: the New Version) (1993)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