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盲区行者》A Scanner Darkly
又名:心机扫描/双面魔神/暗黑扫描仪
类型:动画/剧情/神秘/科幻/惊悚
出品:华纳独立制片公司
原著:菲利普·K·迪克 Philip K. Dick
编导: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
主演:基努·里维斯 Keanu Reeves,薇诺娜·赖德 Winona Ryder,
小罗伯特·唐尼 Robert Downey Jr.,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
主题音乐:电台司令Radiohead
格式:1D9
片长:100分钟
画面比例:可变宽银幕1.85:1(NTSC)Weave
音频:(一区版)英语DD5.1;(国内版)英语DD5.1/泰语DD5.1/英语DD2.0(评论)
字幕:(一区版)英文/西班牙文/法文;
(国内版)繁体中文(带评论,双显)/英文/印尼文/泰文/韩文(带评论)
等级:R(毒品、性、短暂暴力镜头)
上映日期:2006年7月7日
DVD发行日期:2006年12月19日
高速公路上汽车飞驰而过,截图后发现车影相当写意。
剧情:
这是7年后的美国,毒品和罪恶的猖獗程度几乎失控,其中尤以一种名为D药丸的迷幻药最为泛滥。在兵与贼的捕鼠游戏中,警察反而变得藏头露尾起来:穿着神奇的发明“伪装衣”,探员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外貌和身份,许多这样的易容特工被安排混入不同的犯罪团体里当卧底。在加利福尼亚地区郊外的橘子郡,缉毒卧底探员Fred(基努·里维斯)就是其中一员,上班时,他披着易容外衣,通过全息监视器对场所和嫌疑人进行监视,下班后,他则是一名瘾君子,与一帮狐朋狗党为伍,藉以调查D药丸的来源。
虽然Fred是卧底,但基于保密原则,就连他的上司也不清楚他在扮演的是何许人。Fred奉命跟踪毒贩Bob,却浑然不记得自己化身的就是Bob——为了做好卧底,Fred曾亲身服食D药丸,由于长期服用,这种迷幻药令Fred产生人格分裂,左右脑思维分离、相互争斗,使Fred饱经幻觉、丧失判断力等痛苦煎熬,结果,Fred再也分不清自己在追查的毒贩,究竟是别人还是自己…
当局想要诱捕的毒贩——Bob的同伙巴芮斯(小罗伯特·唐尼),终于被引了上钩。但与此同时,一份内部医疗报告显示Fred的脑部损害已经病入膏肓,必须把握最后的治疗机会。令人打抱不平的是,Fred被看作“未经上司批准而自愿服药上瘾”,不但被撤职,还得为此而接受法律上和经济上的处分。在女友Donna(薇诺娜·赖德)陪同下,Fred被送往有名的“新方向”戒毒所进行勒戒。
故事到了尾声,才把一个又一个真相抖出:戒毒所的真正面目,竟是制造D药丸的最大的原料种植场;他那总是以嗑了药为理由不肯与他亲近的女友Donna,竟是另一名隶属于Fred上司的卧底;Fred只有落到这般田地,才能获批准被送进“新方向”治疗,就算能治好,也还得呆在里面卧底。仍没找回迷失自我的Fred,再一次被放逐到盲目无光的深渊……
光照特效只在个别地方出现,主要从色彩层次上下功夫。
影评:
如果说披头士乐队的《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可以理解为LSD(迷幻药)的缩写的话,那么认为《盲区行者》——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菲利普·K·迪克的《A Scanner Darkly》的命名也是同出一源,也就非常理所当然了。
菲利普·K·迪克大师的诸多作品曾被搬上大银幕,如1982年的经典科幻片《银翼杀手》、1990年由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科幻动作片《全面回忆》、2002年的《少数派报告》和2004年的《致命报酬》等等。然而,在众多作品之中,这部完成于1977年的《A Scanner Darkly》有点与别不同,不仅因为它是菲利普三部畅销长篇小说中第2部被搬上大银幕的作品,更因为这是菲利普本人在上世纪60、70年代迷幻生活的写照。
菲利普当年也曾与朋友沉迷于药物,由于有亲身经验,菲利普·K·迪克对毒品造成的幻觉,以至瘾君子的暗语俚语、谈吐方式,都刻画得相当到位,可以说,除去科幻元素〔伪装衣、全息监视器等〕,这就是一部关于菲利普的半自传体小说。《盲区行者》影片结束时,也引用了原著的后记,菲利普提及多位朋友的名字,并把他们因染毒而送命,或造成脑死、脑损伤等惨痛后果一一列出,以此寄托他对故友的追思,可以重来的话,他希望他们都不要追求这种致命的享乐方式。
然而,故事本身并没有对吸毒者进行道德批判或者说教的成分,虽然刻画了他们的痛苦,但也展示他们精灵古怪的一面。监制汤米·帕拉塔(Tommy Pallotta)认为,影片应该非常忠实地呈现作者对吸毒这个令人不安的议题充满真实性及幽默感的角度。身兼编剧的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在最大程度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应付裕如地保留了这些情节,而小罗伯特·唐尼和伍迪·哈里森等人的风趣演技也给与了很好的配合。菲利普对迷幻药的态度也许是妥协的,但妥协不代表放弃,正如故事的结尾,更大的制毒集团还在幕后,幸而Fred还活着,警方对Fred的利用固然是不近人情,但出发点是无可非议的,希望就在于等Fred有一天康复,里应外合将这个集团拿下。
尾声,一改满脸胡茬的颓态,基努总算更加神似了。
那么,我们就不必带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来观赏本片了。迷幻是影片的基调,但绝非为了唆使观众迷幻而为之,编导林克莱特更乐于向大众展现的,是通过绘画式转描技术(Rotoscoping)呈现出来的精妙的影片画面。
将真人影像转化为动画的转描技术,早在1915年就已经发明,从迪斯尼动画到流行音乐MV的应用,来到本世纪初,这种技术已实现了数码化,首开先河的就是林克莱特的上一部作品:《半梦半醒的人生》(Waking Life,2001)。该片被《Wired》杂志誉为“美国第一部独立制作的电脑动画剧情长片”,不仅入围当年威尼斯影展,还获选为纽约影评人协会年度最佳动画电影。
《Waking Life》凭借的Rotoshop软件,其制作过程是把拍摄好的电影画面,用人工手绘成2D,但不需要每一格都画,Rotoshop能把中间的影格补齐,这种半自动化的转描程序在《盲区行者》制作时完成了升级,但由于动画有些固有的问题仍然存在,所以会产生连贯动作上的一些错落、失真效果,如:人物的行走看上去不能很好的脚踏实地,这是大多数动画的表现力缺陷;固定摆设物容易随镜头的移动产生晃动或产生位移,使人产生轻微的晕眩感,这是由于二维动画处理景深时的局限。
不过偏偏是这些效果,恰好可以用来表现服用药物后的视觉反应,因此林克莱特认为没有别的方法比这可以更完美地描述《盲区行者》的迷幻感。而且用这种新式技术能省去道具、场景等一笔可观的成本,就演员而言也几乎不花时间造型、化妆,两位男女主角只收72000美元,整部片子的成本仅800万美元。
尽管动画的处理耗时两年,这却为配乐人员提供了充分的创作时间,配合Graham Reynolds的迷幻曲风,英国摇滚名团电台司令Radiohead包揽了影片三首插曲Fog、Skttrabrain (Four Tet Remix)、Amazing Sounds of Orgy的创作和演奏,片尾曲Black Swan更是Radiohead主唱Thom Yorke独立创作并演唱的作品,收录在2006年7月他的首张个人专辑《The Eraser》中,飘渺而冷寂的环境音色,伴随Yorke的吟唱周而复始,这一终曲正是Bob的分裂意识在迷幻中游走往回的状态的最佳演绎。
最后顺带一提的是,影片总共有两处特殊表现手法:开场16:15到16:45,画面以录像机快进般的方式前进,持续了30秒;片尾结束字幕也有特殊效果,每过15秒就会像是被电击般的颤动一下,大概这也迷幻感的表现形式之一吧。
碟评:
与真人拍摄镜头相比,裹上斑斓色彩的数码化二维动画自然是更加洁净无暇。画面颜色层次分明,没有丝毫杂质,这无疑使得这部毒品题材的电影比原著更少了一分污秽感,尽管原著本身就不具有揭露丑恶的目的。当然,追逐电影胶片感的观影人,或者钟情赛璐珞的动画迷还是舍不得那些无伤大雅的颗粒感,而这部70年代作品的读者们想必也是如此吧。不过,本片在视觉上的最大亮点——伪装衣,要达到每一秒在变化的流畅效果,可是非CG之力不能解决的。上文提及的画面活动的迷幻感,在碟片里也得到了忠实的再现。
由于故事科幻成分不多,主要是日常生活剧情,影片并没有太复杂的音效,因此观众能够安静地被笼罩在一个全方位,往返于现实与迷幻的配乐环境中。而饱满而透彻的杜比数字5.1正是这样的气氛服务。此外,听着清晰的对白,欣赏着匹配度极高的动画人物嘴型变化,不能不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动画体验。
本片的菜单设计相当省事,包括分段选择的窗格在内,全部均为静态,主菜单基本上就是封面图,只是监视器的电视墙为完整的九个屏幕,而屏幕中的图片位置与封面略有不同。至于其他二级菜单,背景完全相同,那就是探员Fred的监视屏幕和工作台。
原版花絮:
评论:基努·里维斯,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监制汤米·帕拉塔,菲利普研究学者Jonathan Lethem和菲利普的女儿伊萨·迪克·哈克雷等人
在奥斯汀的某夏:《盲区行者》制作特辑(26分23秒)
线的份量:动画的故事(20分45秒):动画师鲍伯·塞比斯顿和他的团队的精彩制作
剧场预告片(1分59秒)
OST 合22首
国内版D9对于以上花絮都有收录,带中文字幕,主菜单播放处按左方向键,即可进入OST界面,22首音乐分为两页,国内版还特别加收了菲利浦·K·迪克的小说原著PDF版。(作者:心之洛)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