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蓝色骨头》正式上映了。崔健曾经说过,摇滚乐进入电影很容易,但电影进入摇滚乐却很难。音乐教父很有自信地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将影片拍出了充满可能性的摇滚诗篇。一个电影的结尾在最初的设计中非常浪漫,他说,出了好多不一样的结尾。最初有皆大欢喜,还有一个是在船上仰望星空,剧本里写的乱七八糟的,什么样的都有。崔健希望靠大家专心来捕捉自己的信息,而不是被他电影中环境里的信息所干扰。在杜可风颇有玩家意识的掌镜中,电影的剪辑实现了崔健的设定——1+1必须大于3,如果1+1小于3或者1+1等于2就是电视剧。 这一期的《过度解读》应该这样看,看看崔健的,再看看新浪娱乐提供的延伸解读。最后关于这部电影怎么看,您得到什么信息,这都要您自己说了算。 |
问题一:
电影里被父亲收藏视为珍宝的枪代表什么?
崔健自述:枪,是进入故事的好道具
最早剧本里写的其实不是枪。这个电影不是讲暴力的,也不是讲悬疑的,跟枪没什么关系。但后来我在拍摄过程中逐渐学到了一些别的电影的经验,我也看很多片子,发现道具实际上是能够帮助观众用最快的时间进入这个故事。它不像电视剧,你可以把一件事儿拆开了很长时间去说清楚,电影不允许的,就要把很多东西都放在一起说,每一个道具都要起到语言功能。后来发现枪是最有象征意义的,所以有枪和枪伤,其实等于它是一个工具的多能性。
我觉得枪是我们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很多人的概念中,枪是很重要的权力符号。但我更愿意说它就是一个起到文学作用的工具,一个帮助观众用最快的时间进入这个故事对。
电影中的枪,能拍照,也是一个身份的象征,一下子就能够把他父亲特工的身份全部表现出来。我们也研究过,确实那个年代在德国有这样的枪。
延伸解读: 枪没了,做男人不行的
钟华的父亲钟振清在被母亲施堰萍用枪打掉一个“蛋”后,很明显失去了性能力,电影中医生曾就此进行过“刻薄的嘲讽”,多年来他都是穿着裤衩在公共浴室洗澡,曾经把淘气扒自己裤子的钟华打翻在地。就像一把限量版的好枪最终深藏民间不能施展,父亲作为男性的尊严只要临终前才真正的得到正视。
枪=男性性能力,这种寓意不算新鲜。崔健好友姜文曾经出演过的电影《寻枪》,片中马山就因为精神紧张而导致不勃,寻枪,也是寻找男性尊严。而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在“枪”这个章节中,孔维扮演的唐妻就曾经暗示丈夫每天早起只会拿真实的长枪在林子里打猎吓人,然后唐妻与房祖名扮演的小队长发生了奸情。老唐困惑,专门去北京找朋友开导。巧的是,这个朋友就是崔健扮演。自然,老唐也有生理上的隐痛。
问题二:
为什么摔在地上的枪没打到脚踝,却打掉父亲一颗蛋?
崔健自述:没了蛋,很疼
这个是我在创作的时候精心设计出来的,最早的剧本里边没有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我觉得一个特别帅的老头如果把蛋打掉,大家会有一种同情心,会觉得这个故事比较性感。很多人可能因为这方面有残疾会更有男性化的意念意识。所以这些东西只是一个文学处理而已,它像是鱼食,吊着你的胃口继续往下看。我们在有些地方放的时候大家不但不笑,还有人哭。因为他把一生中最隐私的东西,突然一刹那告诉了他可能是看最后一眼的亲人,他是很疼的。
延伸解读:红旗下的蛋
又要提到姜文。他给老崔电影上映时在纽约录了一段VCR说,崔健大哥,你的旗子是红色的,蛋是白色的,骨头是蓝色的。每一种颜色对于崔健来说都是有寓意的。红色,代表革命年代的情结和记忆,有政治寓意,蓝色,代表新一代的希望。而白色,则是纯粹的生命源动力。崔健的歌曲《红旗下的蛋》有一句歌词是:我们的个性都是圆的,象红旗下的蛋,头突然出来是多年的期待,挺胸抬头叫喊是天生的遗传,心里当然明白我们是谁的后代。很清楚的表达了“蛋”的出身背景——“妈妈仍然活着爸爸是个旗杆子”(歌词),这也是钟华的家庭背景,妈妈割去一段记忆活在大洋彼岸,带着脸上的伤痕,而昔日英武雄壮的特工父亲只能寄托于英雄的葬礼。
问题三:
母亲用枪托自残,是为了说明女人太美丽是一种罪?
崔健自述:一刹那的否定
人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否定就是一刹那,没必要像电视剧那样铺垫父母之间的恨。实际上这个处理很清楚,母亲有理想有能力有热情就是没有目标,有这个原因就足够摧毁自己。她曾经相信过爱情,失败;相信过家庭,家庭失败;拿枪打自己枪坏了,最后只能用枪托砸自己。
延伸解读:曾是禁忌话题的“选妃”事件
《蓝色骨头》里最大胆的情节就是涉及到历史的禁忌话题,即影射了林彪之子“选妃”事件。指的是林彪的妻子叶群,为独子林立果选择最佳伴侣,动用了行政手段在全国各地各地的厂矿、学校、部队和文工团的适龄女性中展开筛选。选择的标准包括身高、长相、健康、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和政治出身等多个方面,由各级单位负责推荐和上报。后来因为林彪叛逃身亡,此事不了了之。历史亲历者之一张宁曾在1998年出版回忆录《自己写自己》,回忆了自己亲历的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不知道刻意设计还是巧合,真实的张宁和影片中的施堰萍最后定居在美国,成立了新的家庭。
问题四:
电影里哪些符号暗含了“性”元素?
崔健自述:性,要利人利己
性是生活的一部分。荷尔蒙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方向应该是怎么量化到正能量,应该是利己利人,而不是损人利己。
延伸解读:汽车进隧道和鱼鸟之恋
电影中有数个镜头都对准了角色萌萌摇曳的身躯尤其是臀部,还有一个场景是钟华的吉他被萌萌骑着,这都是有明显荷尔蒙暗示的镜头,如果还要发散思维的话,别忘了还有数个汽车进隧洞的镜头,还有一把红花伸出车窗外。“进隧道”是希区柯克电影《西北偏北》的结局,是影史上经典的有性暗示的镜头。电影插曲《鱼鸟之恋》的歌词也让人浮想联翩,譬如“一会儿是风,一会儿是水,海面像个动动荡荡的,大大的床”。
问题五:
电影中男主角钟华的名字会让人想到“中华”,他和他父母都有什么含义吗?
崔健自述:现实、理想与智慧的“三元体”
父亲象征着现实,母亲象征着理想、愿望,儿子象征着智慧,是一个三元体,所以当他织起来以后他自己就会越来越高,所以你会看到这点,他会看到那点,就真的不一样,特别有意思。
延伸解读:年轻一代在阴影与希望的夹缝里成长
在电影里,父亲是一个传统的父亲,在时代里挣扎、迷惘,慢慢放弃尊严,努力在艰难的环境里极力保全家庭,甚至于生命的尽头,也要想办法给儿子寄去存折。而母亲则是西洋舶来文化的接收者,代表了开放和个性,不愿意屈身于时代大环境,敢于挑战传统,最后不得不以失忆的方式走出痛苦,去往海外。虽然对于父亲和母亲来说,结局都是圆满的,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父母结合下——传统与个性、物质与精神、阴翳和希望、东与西的碰撞和夹缝中,象征智慧的儿子才得以出生、成长,儿子继承了来自父亲的财富和压抑,也继承了来自母亲的才华和抑郁,这是一代人普遍的现状。
问题六:
男主角年龄多大?按他父母推测应该30多了,而不是20出头的电脑黑客?
崔健自述:故意模糊男主角年龄问题
年龄段的处理是一个特别大的困惑。这个电影讲的是2004年的,是十年以前的故事。那时候确实已经有网络,而且这孩子比较潮,他是一个小黑客,他的年龄是在26岁左右。如果现在这个人还在的话,已经30多岁了。我们故意不把年龄说得特别清楚,如果写得太清楚,比如在银幕上写明2004年,大家会有距离感。我不希望大家看到现代的戏会产生距离感。
延伸解读:老崔从来都不是“老古董”
崔健虽然是来自红旗时代的老炮,但他对流行社会现象的把握一直都不OUT,并且数次希望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对当下话题的思考。2006年的短片《修复处女膜时代》谈的是人流与性病,2009年《成都,我爱你》的命题作文中,他邀请了谭维维出演了一个科幻题材。在上一次与新浪娱乐对话中,他直接说不喜欢冯小刚电影的《一九四二》,对电影表现的主题“怒其不争”,相反却表示出李安《少年派》的赞赏。
问题七:
片中文工团里那段现代舞,是超现实的吧?那个年代有这样的舞蹈吗?
崔健自述:文工团,本质是人
舞蹈是没有的。但那个气氛和言谈话语是有的,而且更过之。开个玩笑,当时讲的荤故事,并不比现在差。我爸跟同事之间的聊天都是特别自由的。男女的关系,男男的关系,女女的关系都有相似之处。文工团虽然外形是个工具,但仍然是由人组成的。我的电影没有渲染那个时期是美好的,其实灾难是更大的。
延伸解读:毛阿敏与王昆都是好团长
电影中,毛阿敏扮演了文工团团长,在欣赏施堰萍、陈东、孙洪三人歌舞合作的《迷失的季节》,眼中噙着泪主动站起来鼓掌,表达了对这一颠覆性的艺术表演的肯定。这一场景对于崔健来说也并不陌生。1986年“国际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会,好友王迪推荐崔健独唱作品《一无所有》,当时东方歌舞团团长王昆考虑再三同意崔健正式上场。演唱会当晚,崔健穿了一身农装走上舞台,演唱了他的新作《一无所有》。歌曲结束时,被震撼的观众起立鼓掌 。在场观看演出的官方最高代表、国家体委主任荣高棠见到崔健这一幕,当时就愤然离场并斥责了演唱会组织负责人。而台下的领导已经溜走了大半。王昆后来在一次采访里说,当时这些领导都很害怕担责任所以都走了。这一场景被高度还原在《蓝色骨头》里。
问题八:
电影中展现了在军区大院可以看到摇滚纪录片。为何?
崔健自述:谁也没有必要抱怨时代
我就是这么长大的。有些人讨厌我,讨厌王朔、姜文、叶京。不能说我们生命是错误。我爸爸十七岁当兵,二十几岁入党。我就是红旗下的蛋,你能说我的生命没有价值吗?我们跟所有人都一样,不能说我们优越就不是人了。所以,我要通过这个电影挖掘出来,我们同样受到的一些困惑。我曾经说过,谁也没必要抱怨自己的时代,你只能抱怨自己没有能力。当时代给你很多课题的时候,你只有两个选择,一个就是征服它,一个就是躲着它。你要介入,你要有话语权,你要主动的去融入这个社会,改变这个社会。
延伸解读:惊鸿一瞥的伍德斯托克
就像有人说:中国最早的摇滚青年和嬉皮士,永远属于那些看内参片的大院子弟。电影中,母亲在首长儿子看了作为内部资料的纪录片,荧幕上闪过“伍德斯托克”这几个字。这就是著名的摇滚音乐节,最早举行于1969年,是嬉皮士和摇滚青年的狂欢节。李安曾经拍摄过该题材影片《制造伍德斯托克》,不知道崔健在重现摇滚历史华章的同时是否也致敬了李安。钟华也曾经评价母亲是中国最早的嬉皮士。
本期主创
往期回顾
宁浩在片中每一个细节上都花费了心思,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都暗藏了宁浩或腹黑恶搞、或暗自神伤的复杂感情。>>>点击阅读
《不惧风暴》里的追风者,现实生活里真实存在,他们出于研究、报道、挑战极限等目的,全副武装自己,全年全职追随龙卷风的脚步。>>>点击阅读
文艺撸瑟的人生就是个死循环!当大部分影评批评韩寒文艺癌时,当所有的文艺都被划为伪文艺时,何曾想过,什么才是真的文艺呢?>>>点击阅读
郭敬明完成了从偶像作家到明星导演的转换。他的电影与他的小说有着高度契合的气质:一样奢靡,一样狗血,一样满满都是郭氏独有的趣味。>>>点击阅读
既然央视5套都能请赵忠祥用动物世界的故事讲解世界杯,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暑期档也看成另一种世界杯呢。>>>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