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词》缘何好看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04月13日17:21
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大明宫词》,引来媒体一片赞誉之声:“最豪放的另类古装剧”;“工笔描画女人的
繁华旧梦”;“激情、艳丽、浪漫、极端”……初次执导古装剧便获此佳绩,著名女导演李少红的确出手不凡。
《大明宫词》是一部女人戏,它以现代女性的独特视角,去审视和演绎盛唐时代一对非凡女性的权力与情感之争,赋
予该剧一种细腻、精致、绮丽和唯美的艺术品格。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李少红的成功中,还有他老公、导演之一和摄影指导
曾念平的一份功劳。与曾念平的对话是在北京西格玛公寓的一间电脑机房进行的。在这儿,他正为一部具有童话色彩的儿童剧
做后期合成。
问:最近在网上读到许多对《大明宫词》的评论,其中一篇文章称《大明宫词》是一部“另类”历史剧,您对“另类
”
怎么看,这是否你们有意识的追求?
答:一开始我们并未明确要把《大明宫词》搞成什么“另类”历史剧。创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特色,这是共同的
;
我们只是做得认真些、精细些而已。例如在置景方面,我们斥巨资在涿州外景地和北特大摄影棚搭建了皇宫大殿、帝
后和公主的寝宫,其规模和气势电影布景更宏大,充满盛唐气象和帝王气派。其次在光效上,我们进行了难度很高的大面积多
区域布光,如太平公主觐见父皇一场,从宫门、天井、大殿直到皇榻,是一气呵成的一组长镜头,她所经过的每个景区都需布
光,光效必须统一,还不能“穿帮”,颇见功力与技巧。第三,在服饰和化装上,为再现盛唐风采,我们花几十万元制作了服
装,仍觉太普通,于是推倒重来,请台湾服装设计家叶锦添“锦上添花”。
问:因为《大明宫词》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历史,并有大段精彩的莎士比亚式的台词,故有人称这部戏的风格“不
今不古,不中不洋”,对此您怎么看?
答:完全拘泥于历史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谁也没有那个时代的生活。我们所能参照的只是当时的绘画、出土文物和
有限的文字资料。唐朝人的思维什么样?怎样对待爱情与权力,使用何种口头语言?恐怕只有天知道!至于莎士比亚化,是有
那么一点,因为剧作者是学戏剧的,写本子时可能受了莎翁的影响。但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这种对白,都承认它是一种新尝试
。我认为关键是看这种形式能否为内容服务,圆满地表达出创作者的意图。
问:有人说,《大明宫词》像一幅色彩绚烂精描细绘的工笔画,确实,这部戏的可视性很强,很唯美。
答:其实我们没有刻意追求这些效果。所谓工笔画,只能说是一种比喻,因为电影画面是焦点透视,中国画是散点透
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法。我们只能根据剧情需要、调动影视艺术的特有手段,表现某一特定时代的符合民族审美习惯
的美。应该说,这部戏不是特别写实的,它比较浪漫、比较唯美。
一个创作者的创作空间大,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有这种驾驭能力,既可拍写实的,也可拍写意的、浪漫的。
问:据说《大明宫词》的画面精美,细腻、可视性强,数字化技术起了很大作用,是这样吗?答:可以说,《大明宫
词》是传统电影艺术手段与当代高科技相融合的产物。例如光线的运动、画面的经营(构图)等,都是我们在电影学院学过的
课程,就看你在实践中运用得如何;而数字化技术则是一个全新的事物。采用数字化摄像机拍摄的图像结像力高,层次丰富,
色彩鲜艳;而后期制作时在电脑上进行的特技合成,又可营造出许多原来不敢想或根本做不到的场景氛围。剧中多次出现武则
天的梦境镜头,按传统拍法,现实与梦幻是分离的、生硬的,而采用抠像合成技术拍摄的画面,则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给人
一种新奇的视觉感受。如剧中有一镜头,表现武三思坐在高阶上,看到已去世的李治、几位太子和薛绍从天梯上缓缓走来,身
后飘着一片乌云……这种被赋予某种寓意的“阴阳两界”的交流,无疑大大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这一点,我们在总体构
思时就考虑进去了。即是说,这种特技合成技术参与到艺术中去,对创作思维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问:现在影视界有不少“夫妻店”,如杨洁和王崇秋,张国立和邓婕等,“生意”都很火爆。您与李少红的合作想必
也很融洽?
答:我觉得少红是挺杰出的一个导演,这种杰出不能用通常的“敬业”之类字眼来概括。她的艺术视角非常独特、敏
锐和深刻。这是一个导演的最大优势。她的作品---从《血色清晨》、《红粉》、《雷雨》直到《大明宫词》,每一部都有
自己的艺术追求,并得到观众认同。我认为认同是最重要的,它表明观众接受了你的思维方式、你的故事和人物,并与之同呼
吸共命运。(记者杜仲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