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原制作人刘艳向笔者透露,今年元旦话剧《翠花,上酸菜2003》仍以贺岁剧的面目保持原居风格卷土重来。
去年年底,贺岁话剧《翠花,上酸菜》首演的火爆场面让话剧爱好者至今记忆犹新,随后这场火爆的贺岁话剧引起的两起著作权纠纷案,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记者翻阅了去年《翠》剧上演时留存的剪报,2002年01月20日每日新报一篇题为《在儿艺剧场加演10场DO
UBLE_QUOTATION翠花"向〈大腕〉叫板》记录下当时的演出盛况:"在元旦的十多场演出时,闻讯而来的观众将演出地点---青艺小剧场挤得满满当当。在首演中甚至出现了青艺小剧场从未出现过'千人争睹,挤掉大门'的现象。英达、巩汉林等一干影视笑星在观看过该剧后爆笑不止、连呼过瘾。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观赏要求,紧接着,移师儿童剧场大剧场演出第二轮,结果仍然场场爆满,周六、周日甚至有的观众是站着看完戏的。因此,该剧不得不演出第三轮,再于2月5日至9日移师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加演五场。"
据当时的《北京晨报》介绍,《翠花,上酸菜》的"俗"是该剧受到普遍欢迎的首要原因,但它又绝不低俗,让观众捧腹开怀之后还能有回味。当时观众席上更有不少"回头客"居然能接得上台上演员的台词。而一些诸如拖着广东话长音的"SORRY,SORRY啦"、"IS MY风格"都成为观众走出剧场之后的口头语。老人席上白发苍苍的老者在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也都没有一个退场,戏剧能争取到这部分观众很难得。
当时《北京晚报》对做了详细报道,说在2001年即将结束的时候,以一句经典歌词"翠花,上酸菜"命名的小剧场话剧为"小剧场"繁荣的2001年涂抹上了最后一笔亮色,在北京"两节"期间的文化市场掀起了一阵话剧热潮。
《翠花,上酸菜》说的是一个男孩上网想找一个女孩和他同居一室,结果没想到女孩没来,却招来了两个男孩。一个操东北腔,假装威武;另一个操香港腔,也假装柔情。最后好不容易盼来一个女孩,三人各显神通,却都没有如愿。
《翠花,上酸菜》的创作者让主要角色表演及所构成的生活图景,不时或因时尚行为卡通化、而具诙谐反讽之效;或因男女角反串演示和"土""洋"人物定位倒置、而显其黑色幽默韵味。另一更突出的效果,则因编导颇具匠心地将时下人们耳熟能详的电视广告语言,经由表演形象再现,将其固有的浮躁夸张色彩聚焦放大,铺染在全剧各段落之间,和剧中的奇、躁色调形成别致的参差对照,凸显了观照时尚生活之荒诞性的黑色幽默。显然,《翠》剧年轻的创作者们在透视概括生活的厚度和表现力度上尚有加强的余地,然而可贵的是,他们对现代话剧艺术的理解显示出有着一种灵敏的悟性,正因为如此,见多识广的北京观众对该剧给予了相当热情的接纳。
如此凡响的话剧商演,让演出方难以罢手,于是,就有了今年再拼贺岁剧市场决定。据业内人士分析,《翠》剧有去年高票房的演出效益,今年的话剧市场状况和去年比又有了很大的改观,再加上好剧复排的市场规律,《翠》剧保持高票房收益有八成以上的保证。制作人刘艳透露,《翠花,上酸菜2003》为再次上演作了新版本修改,加进了更多的时尚和笑料,让这出轻松喜剧带给观众更纯粹的娱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