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只有信仰会带来奇迹
正因为不可能 才值得相信
——音乐剧《花木兰》剧本创作随感
编剧: 喻江
有人说,新闻是历史的草稿,我这个学新闻的这一回却试着把历史变成音乐剧,剧本的历史草稿倒是有一摞了。
当初,在电脑里敲下《花木兰》几个字,就恨不得把自己积攒了一辈子的所谓“人生智慧”都倾吐出来……哲学,历史,美学,甚至15世纪某个地中海国家的神学思想都恨不得跑出来溜达溜达跑跑龙套……
从去年8月接到创作剧本的消息,这样的“想法”至少在我脑海里保留了20天。不断有好友提议写花木兰的同性恋倾向,或者写花木兰的“辣妹”版……在我们三个人(作曲郝维亚先生,编剧邱玉璞先生和我)的初创小组一次又一次的言语碰撞中,最终确定了“好听好看、入眼入耳”的创作方针:要在人们想象的延长线上跳舞,但首先不能脱离这个基本的想象范围。我们在最快的时间里变得冷静、现实,把所有的激情交给了剧中每一个高歌的人物,让他们的灵魂舞蹈在我们想象的延长线上……
这是一个我们太熟悉的故事,这属于中国文化血脉里的故事,把创作的自由和窠臼一并呈现……这绝对是“度”的艺术…
PART A 一个花木兰的故事
无名氏留给我们一个不到300字的〈木兰辞〉,这成了我们的创作的“圣经”,中国歌剧舞剧院给我们确定了“音乐剧”的表达方式,这就成了我们的阅读圣经的”软件”。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我告诉别人我们在创作音乐剧花木兰时,得到的第一反映在3秒钟之类就完成了“起、承、转”:噢,是吗……但,有什么好说的。是的,这是一个我们太熟悉的故事,这属于中国文化血脉里的故事,“熟悉”既是资源,也是包袱,这绝对是“度”的艺术,在对理想和现实的充分权衡之下,我们设计了花木兰的一剧具有“熟悉的陌生感”的情节和情绪。
a。爱情戏——弃“李”而选“白”,
战火埋没了性别的秘密,也点燃了隐忍的爱情
我愿用任何一种方式与你厮守
没有你的地方和坟墓没有区别
哪怕每一天都是生离死别
在你身旁
死亡也是生命的礼赞
——选自音乐剧《花木兰》《每一天都是生离死别》
“花木兰的爱情”绝对是一个专有名词,说白了,最有卖点。值得浓墨重彩的书写。几乎所有的现代花木兰的故事中,都有一个威风凛凛的“李”将军和木兰“郎才女貌”的爱着,在我们的 戏中,没有让花木兰和将军相爱,而是设计了一个和她青梅竹马的初恋情人——白玉溪和她一起上战场,之所以弃“李”而选“白”,是给音乐剧咏叹调的一个更充分的表现空间,让花木兰的爱情从开幕的前5分钟就开始并一直持续到落幕。
但是,我们并不愿意展现一个传统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然后白头偕老”的“三步曲”故事。在今天的时代,青梅竹马的爱情“外遇率”最高,所以这个词已经不能成为完美爱情的代名词了,所以,我们只是选择了一个青梅竹马的开始,但花木兰和白玉溪真正的爱情却是在战火中成长的,正象剧本中所说:战火埋没了性别的秘密,却点燃了隐忍的爱情。
白玉溪知道花木兰是女人,一方面要保护她,爱她;另一方面,又要把她当男人,和她并肩作战却不能论及儿女情长。隐忍成为爱情的存在方式,欲罢不能却又进退维谷。而花木兰明知道对方深爱自己,却不能给予必要的回应;所求不过终生厮守,却无奈战场上的每一天都是生离死别……
众多不确定性的交织,众多极至矛盾的碰撞给了我们歌词创作一“狠”到底的动力,每一次交锋都是生死爱恨情仇的同时出场,这样的矛盾成为剧中大量爱情咏叹调的基本情绪,成为创作歌词的主要意境,也成为滋生完美爱情的合情合理的充分条件,而这种深刻的内在矛盾也成为推动情节和情绪同时发展的生长点,而情节与情绪的层次感和厚重感又在与音乐的高低强弱的交织中成为音乐剧最扣人心弦的力量。
b。 战争戏——重“武”也重“文
向中国传统文化借力,着力展现“大江流日夜”“长河落日圆”“明月照积雪”三大奇观中战争的意境和内涵
战争是本剧的另外一个线索,如果说爱情主题的表现在情绪基调上是“隐忍”,在节奏体现上是“柔中带刚”的话,那么战争这个主题的情绪基调则是“悲壮”的,在节奏体现上“刚中有柔”的。爱情是内敛的,战争是张扬的,这给了音乐表现张弛的弹性空间。
其实,对于战争的表现是剧本创作的一个难点,动画片《花木兰》里典型好莱坞式的想象我们显然不能搬上舞台,木兰不要“东施效颦”。我们于是向中国传统文化借力,为第一幕第二场设计了3个典型场景,着力表现“大江流日夜”“长河落日圆”“明月照积雪”三大奇观中战争的意境和内涵:分别表现宏大的战争,苍凉的战争和绝望的战争。这三大奇观,分别是蓝调、红调和白调,倒不是刻意在追求什么形式感,这首先给舞台设计一个丰富的创作提示,但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与战争的发展有一个完美的契合,这样为挖掘战争的内涵提供了具体的场景和氛围,为想象提供了张力。
在轩昂的战争中加上如此“哀而不伤”的情绪,在武戏中加入文的点染,而战争也在向大自然借力,我们则在向中国文化借力。
C.最原创段落——是“插曲”更是“华彩”
花木兰在遥远的巴单王国比武招亲,开始一段异域奇缘。巴单公主原想和中原再一战雌雄,可这个美人却没有闯过花木兰的“英雄关”
如果说,爱情和战争的段落还是从木兰辞中生发想象的话,那么我们为花木兰设计的一个比武招亲的段落则可以说是“完全原创”。
第一幕中,提到战争中的双方僵持不下,战争已经进入最后的绝望阶段,虽然巴单王子被俘虏,但巴单公主准备比武招亲,再和中原一战雌雄,可是在三招之后,美女终究没有闯过花木兰的“英雄关”。这个异域奇缘是花木兰爱情故事的插曲,但却是全篇的华彩段落,每每说到这,我就不能忘记作曲郝维亚先生那种眉飞色舞的劲头:各国的王公贵族都来招亲,踢踏舞,上!俄罗斯音乐,上!契丹音乐,上!……
是的,这个异域奇缘留给作曲家多少创作的奇异空间呀,如果说,爱情戏为咏叹调提供了合适的星空、明月和夜色;战争戏为舞台创作提供了色彩和意境的空间的话,那么,这场异域奇缘必将为多元化的音乐提供最大限度的包容力!
但我们这样做绝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这场戏中,爱情与和平的主题将通过另外一个地点——异域和另外一个倾诉对象——奇缘得到与前面一脉相承的深化:花木兰对公主的的咏叹其实是对白玉溪的表白,而花木兰的劝降是对和平的更进一步的阐释……我们认为这是对木兰形象更丰满的一种表现方式。
没有了花木兰和李将军的爱情,但我们花木兰与巴单公主的异域奇缘。
我们在这里不仅仅是想讲一个花木兰的故事,而是想把一个故事放在花木兰的时代去讲。
PART 2不只是一个花木兰的故事
这个故事向我们贡献了一种意义的崇高,不仅仅是胜利,不仅仅是牺牲,也不仅仅是忠孝,而是面对困境的态度和行动。这是一个充满了“不得不为”的故事……无论这个故事在历史学上和我们之间隔着多么久远的年代距离,但是,我们都和故事的主人公一样,面对人生的偶然性和必然存在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和花木兰将在今晚的月光中有着最近距离的对话。
——摘自音乐剧《花木兰》剧本
这是《花木兰》全剧开场时一个黑衣人的独白,它直截了当地点明了我们创作的初衷,我们不仅仅是在讲花木兰的故事,而是想把一个故事放在花木兰时代去讲。
那么,我们想讲些什么呢?关于爱情,关于战争,这些和人类文明一起出生的母题,是被很多问题使用过的答案,我们能否有更富于独特性理解呢?——我们把“信仰”做为统摄全剧的灵魂。
a.关于爱情的信仰—
我们伫立在爱神的殿堂
虽一无所有却倍受礼遇
因为我们从不怀疑
因为我们从不畏惧
因为我们拥有信仰
上天便把奇迹赠于
两个相爱的生灵
上天便把奇迹赠于
拥有爱与和平的大地
——选自剧本《花木兰》之《两个相爱的生灵》
花木兰和白玉溪如果不是因为这场战争,那么他们白头偕老的故事从18岁就可以开始了,但是因为这场战争,他们的爱情经历了12年的磨难,他们的爱情变得更隐忍也更丰富了。我们不想用“崇高”来定义他们的爱情,我宁愿用“羡慕”这个词语,爱情中有一个人伟大,就已经奢求了,如果两个人都伟大,(而且还都不把崇高放在嘴边),就值得羡慕了。在我们计算爱和被爱的利与弊和得与失的时候,有这样的一些人在享受着完全的爱的光辉,他们的存在,其实也增加了这个世界的爱。
b. 关于对和平的信仰——
战争的胜利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时代精神的胜利
巴丹王子: 对战士而言
生命只是他的武器
我奉了战神的旨命
为了自由和荣誉
[慕容将军震怒,取下雌雄剑,割断捆绑王子的绳索并扔给王子一把。
慕容将军: 为了自由和荣誉争斗不已
其实只是奴隶反对奴隶
既然你的生命只是你的武器
那就用这把剑质问神灵
这是剧中慕容将军(花木兰一方)向被俘的巴单王子劝降的段落,我们认为,战争的胜利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时代精神的胜利。一个长期战乱的世界必然呼唤建立一种时代精神,战争胜利的一方也必然是时代精神承载的一方,而花木兰也正是一个时代时代精神的承载者,是一个时代的英雄……
试想一下,花木兰如果不这样,会怎样,让我们来设想花木兰可能的人生,她会有属于她个人记忆的幸福生活,或许还有几首咏山咏水或咏菊花的好词,或许织得几匹好布……但这些都不会成为一个值得流传的故事,在我们知道的花木兰的故事里,好象任何一个环节的错失,都不会成为一个故事,但这并不说明,这是一个偶然事件。
产生英雄的时代,就是具有灵魂的时代,只有这样的时代,胜利、成功、和平才具有价值和意义。真理让我们自由,而和平将和正义永存。所以木兰在议和的战书写就之际高声歌唱:
和平无界 正义无疆
只要和平主宰一切
世界便会相互接壤
爱的光芒将照耀在每个人的心上
—选自剧本《花木兰》 < 和平无界 正义无疆>
战争在这里不再只是战争,就不再只是为了战争而战争,我们的思考将透过战争的硝烟直达对和平对永恒甚至是对人性的追问。
c.花木兰最“可爱”的地方
无论信仰和奇迹是谁在给谁力量,但我们都相信,有且只有他们彼此才能够互相成为原因。只有信仰会带来奇迹。.
在中国历史上,因为女人导致的战争和混乱不胜枚举,而因为女人获得的和平,花木兰应该是最值得被传诵的一个,但这绝不仅仅因为她的“女扮男装”
很多人向我们提议,花木兰应该有一股英气,说话大大咧咧,举止投足都颇似男人,最好连声音都是嘶哑的……
我们不否认在“女扮男装”这件事上,花木兰应有的阳刚气质,但“男性化”的特征绝对不仅仅是外在的东西,而应该是一种内在的品格,我们认为花木兰最可爱的地方,是“她”明知不可而为之时的那种超然的冷静,相对于女人“柔肠寸断,感时花溅泪”的感性特征,花木兰的理智和冷静是她最“男人”的情怀:明明没有希望,却选择一意孤行;也许没有结果,却坚信真爱永存;宁失去生命,也不失去信仰。正因为不可能,才值得相信——这是木兰的生命境界——也是木兰最可爱的地方——我们一生中的多少悔恨就在于当初失去坚守的“信仰力”呢?
我常常在想,我愿忍受苦行僧人所遭受的一切苦难,去换得对未来哪怕千分之一秒甚至万分之一秒的窥视,都会让我对任何方式的等待和任何形式的苦难都变得心甘情愿,……所以,那些坚持的人,在绝望中坚持的人,我们将尊其为我们同类中的图腾.这样的人,我们叫他们英雄。
——选自《花木兰》黑衣人旁白
花木兰是被推上历史舞台的,但她在“不得不为”过程中逐渐选择了自己的的生存方式和证明自己价值的方式。花木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榜样——我们不可以选择历史,但我们可以选择历史的榜样,花木兰就是这样一个榜样,一个因为有信仰所以创造奇迹的榜样,正因为不可能,才值得相信——无论信仰和奇迹是谁在给谁力量,我们不能肯定,但我们都相信,有且只有他们彼此才能够互相成为原因。只有信仰会带来奇迹.
奇迹从来都和信仰连在一起,木兰传说无疑是一个传奇。一个传说中的奇迹,正是因为不可能,才值得相信。我们愿意相信,把这个故事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和平的原因。
今晚的月光在微笑着沉默,它在大地之上,阅尽各民族的沧桑,战争、和平、洪水、仪式、纹丝不动一下脸庞。
——摘自音乐剧《花木兰》剧本
在中文门户网站敲入“音乐剧”,你不会看到太多的搜索链接,但要是在GOOGLE 上敲入MUCICAL OPREA,你会看的看到数以十万计的站点……我们有些孤单,但并不就因此忙着宣称要“拯救”要“扭转”要……网络时代是快鱼吃慢鱼,我们应该一直在行动。
西班牙著名电影导演阿莫多瓦有一句名言:一个电影,如果只有一个缺点,人们就会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电影,但是如果它有很多缺点,人们就会认为它树立了一种风格……我们不期望我们的木兰能有多么完美,但希望它能有自己的风格。
木兰用了12年的时间成就了一个传奇,我们由此充满着希望。中国的音乐剧倾注了那么多人的关注、投入和热爱,借用花木兰的创作主旨,只有信仰会带来奇迹,我们希望,所有和我们一样热爱音乐剧的人,能够怀着对中国音乐剧骨子里的信仰迎来中国音乐剧的传奇般的未来。
木兰是一个传奇,中国音乐剧也会如此,那,我们边唱边走。
喻江主要艺术简历
喻江,女,汉族,1975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97年7月毕业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电视新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广播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0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在校期间曾荣获“全国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和“全国三好学生标兵”荣誉称号,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歌词创作者:2000年开始音乐文学创作,
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2002年度特别节目“感动中国颁奖晚会”撰写主题歌歌词《感动中国》韩红演唱;
为电视连续剧《青春不解风情》、《相约青春》、《长缨在手》《离婚启示录》《浴血男儿》等多部电视连续剧及“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艺术院校)创作主题歌歌词十余首。
¨电视策划人、撰稿人。
担任“北京2008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揭幕仪式”总策划之一、总撰稿;
担任“2003第十六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开幕式(郑州)”策划;
担任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爱心世界》栏目策划及撰稿;
担任旅游卫视《留学之旅》策划;
现供职于中央电视台广告经济信息中心,从事频道策划及媒介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