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排泄属于人类学范畴———这是记者在话剧《厕所》排练现场的感受。
以上世纪70年代马季的《友谊颂》开场,80年代姜昆的《照相》作为过渡,90年代牛群的《小偷公司》来结尾,昨天下午,由国家话剧院创排的《厕所》进行了首次连排,用相声来起承转合全剧使得原本俏皮、调侃的京味语言更增喜剧效果,话剧舞台久违的“黑色
幽默”戏剧将随着剧作家过士行的笔触回归观众的视野。
从三个时代的相声代表作,到三个时代形态各异的公厕,再到三个时代意识形态的变迁,小小的厕所蕴含着人类学的大道理。70年代,人们在简陋的灰砖蹲坑厕所前排队,各色人等在污浊的空气中谈论着尼克松访华、恢复高考、亚非拉乒乓球邀请赛等那一时期的典型事件,以及有如时代烙印般的粮票和阶级观念。80年代,厕所开始收费,每个蹲位之间也有了隔断和门,人们依旧进进出出,但谈论的话题则变成了知青返乡和老山前线。90年代,五星级的厕所流淌着舒缓的旋律,靠卖文为生的自由撰稿人将主攻方向从知青文学转向了婚姻家庭,当年的小偷成了大款、便衣则成了大款的保镖。
虽然如厕在人们眼中一直是不雅和上不得台面的举动,中国文化也历来耻于谈厕,在享誉世界的“食文化”背后,隐藏着难以启齿的“厕文化”。对于人们头脑中的这一思维定式,《厕所》的导演林兆华说:“虽然这个戏的名字叫《厕所》,但舞台呈现非常干净。为此我专门翻阅了相关书籍,并且查到了粪便学概念,人的一生中要放约10万个屁,排泄30余吨粪便,可见排便对人来说真的很重要。”当《厕所》的大幕开启,观众首先看到的便是人们排队上厕所的景象,三个时代的厕所也将成为舞台上的主要景观。据舞美设计严龙介绍,如何在舞台上营造排便效果是舞美设计的关键,至于怎么不遮挡又能让观众接受,大家走进剧场就知道了。
看厕所的史爷、美丽的丹丹、小偷佛爷、自由撰稿人胖子、流氓画家张老、同性恋者英子、包工头三丫儿、粉妹靓靓……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被赵亮、陶虹、刘金山、马书良等人自然、随意的表演刻画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陶虹,继《坏话一条街》和《狂飙》之后,此次一人饰演两个反差很大的角色,有望再度突破自己。
作为过士行继“闲人三部曲”后“尊严三部曲”的开篇之作,该剧延续了他一贯的语言风格,比如谁说姓史就得收拾厕所、不入流的摇滚歌手自称“首都文艺工作者”等让人笑过之后还有回味余地的语句,以及曾经的流行语“研究导弹的不如卖茶鸡蛋的”、“盗取人钱财的人让人所不齿,而盗取人灵魂的人却让人尊敬”等均出现在《厕所》中,语言魅力成为了剧中一景。6月29日,《厕所》将在天桥剧场首演。摄影/本报记者崔峻 作者:郭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