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豫剧花木兰,让所有中国人都对这个名字耳熟能详;接着,迪斯尼公司又动画了一把,把这朵鲜花插向全世界,让全世界都看“花”了眼,而我们最近从文化部有关部门获悉,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排演的首部现代音乐剧《花木兰》将在明年年初在北京首演,戏曲之后,动画之后,他们的花木兰又花的是哪门子心思,唱的哪门子戏呢?虽然中国歌剧舞剧院拒绝在上演之前透露半点风声,但记者还是“花”了不少心思,循着袭人的“花”香,打探到了一些独家消息。
《花木兰》创作阵容——
传统与现代齐飞 新锐与渊博并举
这部由中国歌剧舞剧院音乐剧同时集中了目前国内最有分量和最新锐的创作力量。
院长领衔
创作组有两个院长,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徐沛东亲自担任监制,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小鹰担任导演。两位院长,都是重量级的“忙人”,但为了木兰,都推掉了很多事务性的工作,剧组每次开会,都定在晚上8点以后,因为要把这些人凑齐,晚上8点,还算早的了。
也许是深谙艺术创作之道吧,这两位院长对创作者给予了很多宽限,对创作人员,他们经常说:没有灵感的时候别着急,我们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别有压力,放松的时候写得有快又好。但他们也有决不宽限的原则,他们说,要全力以赴,创造条件,打造中国最好的现代音乐剧。
“和声”部队
70岁的“老前辈”和两个70年代的“新人类”
创作组博士率达到50%
创作组的团队集聚了各种人才,真正是一个和声部队。
这个音乐剧由中央音乐学院最年轻的作曲博士郝维亚担任作曲,两位编剧分别是来自中国歌剧舞剧院72岁的老艺术家邱玉濮和中央电视台年仅28岁的“才女”喻江。这个组合很有意思,一个70岁德艺双馨的老先生,两个70年代出生的新新人类,更带有戏剧性的是,这两位编剧的年龄加起来正好100岁,这一老一少的搭配倒是百分之百的符合这部戏的对传统感和现代性的统合要求。
从此,剧院边上的小饭馆里总能看见三个“各有千秋”的人点了一桌“径渭分明”的饭菜在争论:邱老先生,头发花白,面容慈祥,脸上写满了儒雅,郝维亚经常剃个光头然后戴上各种颜色的帽子(惟独没有绿色),喻江,头发齐腰而且还分成几截上面还有各种颜色的女孩,外号“口立米大”,就是另类的意思。谁也搞不懂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他们怎么能凑到一块?他们能有什么共同语言?而事实上,这样一个组合拥有整个音乐剧所需要的全部要素:最传统的题材,最现代的形式。
今年2月,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副院长王小鹰先生的加盟,剧组的“博士率”据此达到50%,这是这个剧组的又一个特色。这个团队有自己的“和声”合作理念,他们说:组成完美团队的基础是共识和恰到好处的互补性,我们的共识是我们对音乐剧的热爱,我们的互补来自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和阅历,我们有不同,但正因为不同,我们的和声才有丰富的可塑性和创造力。我们都奔着“中国音乐剧”这个词而来。这个词有着那么多的情绪内涵和意义指向,甚至还有些历史责任感的意味,我们都度过了自己的“愤青”时代,沉淀让我们冷静,冷静让我们踏实,我们只希望在踏实的行动中接近我们一直不曾放弃的理想。我们相信每一个ACTION都会有REACTION,每个环节,每一个完美主义的追求都会让价值链升值;而每个人,每个团体的一小步都会聚沙成塔的促成一个事业的一大步。
花木兰——关注指数
天生独特难自弃 万千宠爱于一身
作为文化部的重点演出项目,“花木兰”可以说是万千宠爱于一身。
总理关注
2003年的春天,国务院总理李岚青到剧院视察时就点名要专观看《花木兰》的排练情况,虽然当时还只是写出了几首歌曲小样,虽然还只是在歌剧舞剧院的排演大厅里简单的排演了木兰从军的一个小片段,但总理还是看得津津有味。
全国选角
随后,剧院开始在各大媒体登出了招聘启事,在全国各地遴选剧中的主要人物扮演者,来自各地的“花木兰”和“花木兰的情人”“将军”经历了剧中人物一样坎坷的旅途来到北京,最远的“木兰”来自新疆。中央各大艺术团体也不乏前来一比高下的竞争者,剧院的许多一级演员也放下架子,和许多初出茅庐的年轻演员一起同台竞争。
大腕云集
在第一幕音乐小样录制时,幺红、廖昌永这些大腕为音乐录制小样,分文不取,廖先生唱完歌之后,走出录音棚,已经傍晚18:00,而他拿出了自己当晚19:10分的机票……在小样录制完成之后,第一次视听,乔羽先生、吴祖强先生和苏叔阳先生这些“泰斗级”的人物都到了现场,给予了剧组最具震撼力的鼓励和支持。
经过一年多的创作,该剧现在已经完成了剧本创作和音乐录制,正在进行紧张的排练阶段。
《花木兰》——创作理念
“花”前“乐”下苦思量 打造中国第一“花”
音乐剧在中国是个新名词,是个舶来概念,把《花木兰》改编成音乐剧,就象把《罗密欧与朱利叶》改编成京剧一样,需要把东西方的文化发生“化学反应”。更何况,豫剧花木兰和迪斯尼的花木兰都已经把花木兰从一个故事变成了一个品牌,所以剧组在创作的时候,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创新”。
一段异域奇缘
编剧告诉我们:和以往不同的是,我们不只是在讲一个花木兰的故事,而是要把一个故事放在花木兰的时代去讲,所以,这个故事的包容性很的大,有爱情,有和平,还有信仰,全剧 主题就是:只有信仰会带来奇迹。
说到故事创新,编剧告诉我们,男扮女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固然保留,但他们为花木兰设计的一个比武招亲的段落则可以说是完全原创。
这是一段“异域奇缘”。花木兰参战以后,战争中的双方僵持不下,战争已经进入最后的绝望阶段,虽然敌方将领被俘虏,但将领的妹妹准备比武招亲,招得驸马之后,再和中原一战雌雄,花木兰决定前去应征,这个异域的公主果真没有闯过花木兰的“英雄关”。这个异域奇缘是花木兰爱情故事的插曲,但却是全篇的华彩段落,这个时候,各国的王公贵族都来招亲,踢踏舞,上!俄罗斯音乐,上!契丹音乐,上!……
编剧邱玉溥和喻江告诉我们:如果说,爱情戏为咏叹调提供了合适的星空、明月和夜色;战争戏为舞台创作提供了色彩和意境的空间的话,那么,这场异域奇缘必将为多元化的音乐提供最大限度的包容力。
两个木兰
在导演风格上,国家话剧院的王小鹰先生也有自己的高见,他说他要用两个演员同时演一个角色,舞台上始终有两个木兰在起舞歌唱,一个是刚烈的男儿,一个是温柔的女子。看来,这个受西方戏剧影响颇深的大腕导演要把最先锋的戏剧理念与最最传统的戏剧题材融合到一起。
复风格主义
说到音乐的风格,作曲郝维亚告诉我们他追求的美学流派是“复风格主义”,他说,这个时代,什么样的风格都可以运用,什么样的元素都可以被兼收并蓄, 这个宽容的时代给了我们创作更广阔的空间。我们不回避流行音乐,不回避古典音乐,不回避美声,不回避通俗,因为我们愿意将所有美好的音乐与大家分享。在花木兰开场序曲中,采用了一段笛子的独奏,就是使用的循环换气的方式,剧中还有大段篇幅将各种民族舞蹈一一呈现,民乐、打击乐的多样化风格将极大的增加音乐色彩的丰富性。写一个好听好看的音乐剧,大家自己掏钱去看的音乐剧,是我的理想。
创作团队说,先别急着界定自己的风格是“普契尼”、“柴大师”还是“贝多芬”,把音乐剧“普及”开来是第一要事,于是,写一个好听好看的音乐剧,成为大家的共同理想。
木兰用了12年的时间成就了一个传奇,我们由此充满着希望。中国的音乐剧倾注了那么多人的关注、投入和热爱,借用花木兰的创作主旨,只有信仰会带来奇迹,我们希望,所有和我们一样热爱音乐剧的人,能够怀着对中国音乐剧骨子里的信仰迎来中国音乐剧的传奇般的未来。
木兰是一个传奇,中国音乐剧也会如此,那,我们边唱边走。
征兵的圣旨打破了普通人并不完美但至少完整的生活
隐忍的爱情开始和家国命运一起颠沛流离
一个以无奈开始,以传奇结束的故事
中国歌剧舞剧院首部现代音乐剧
从现在开始
等待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