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剧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昨晚,众多张爱玲的读者云集在兰心大剧院,他们特地赶来观看上海歌剧院的歌剧《半生缘》首演。相对于其他舞台作品来说,这部原创歌剧在音乐演出上又增添了几分文学意味。
1995年9月8日,女作家张爱玲在美国寓所去世;9年后,根据她的小说《半生缘》改编的歌剧在她当年常去看话剧的兰心大戏院上演。对于张迷来说,这种有意的安排不啻是对
这位旧上海文坛女杰的一种纪念。
大幕在作者“张爱玲”的叙述声中拉开,整台演出昏黄的色调似乎在强调60多年前那段被尘封已久的故事。这台由上海歌剧院花两年时间打造的歌剧,从题材、创作上都打上了“上海”的鲜明烙印。昨天最为出彩的还是几位青年演员的演出,歌唱出身的演员们为此还特别加强了形体表演,形神兼备地表现了主人公们的一波三折的坎坷生活。
昨晚的观众们对用歌剧来表现小说原著也非常满意,每一出的幕间换景都是在他们不断的掌声中进行的。熟悉的上海口味是“半生缘”所要营造的空间,他们在观众本已十分熟悉的作品中融入了带有老上海符号的音乐。每一幕前都会有段街头叫卖声:“栀子花、白兰花”、“檀香橄榄”、“磨剪刀”,……以及犹如“七十二家房客”的舞台设计也令上年纪的观众备感亲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歌剧《半生缘》是对上海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性保留,这也是原创舞剧创作的一种新的尝试。许多观众在观看后表示,没想到看歌剧也能像看一部小说一样轻松,并不需要看西方歌剧那样正襟危坐。
本报记者王晨摄影赵向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