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9月27日中午,著名舞蹈大师贾作光先生的铜像揭幕仪式在北京舞蹈学院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等领导和各界嘉宾到场出席。上午刚刚参加完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学术论坛开幕式的上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会议代表们,也和舞院的师生代表一起出席了揭幕仪式,让仪式现场的气氛非常热烈。
从1954年至今,北京舞蹈学院经历了半个世纪岁月的砺练,迎来了自己的50华诞。
今天的北京舞蹈学院已经成长为中国舞蹈教育的最高学府和世界级的艺术院校。五十年的历史中,学院的迅速成长是与那些老一辈舞蹈艺术家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工作分不开的。其中一位舞蹈大师就是贾作光先生。贾作光先生与北京舞蹈学院有着深深的渊源。他是北京舞蹈学校首届编导班的毕业生,也曾任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先生为学院的建设和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并因此获得了艺术界最高成就奖,被文化部授予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为了颂扬他高洁的艺术品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学院和北京舞协为他塑了半身铜像,并举行了铜像揭幕仪式,以感谢他为北京舞蹈学院以及我国舞蹈事业的成长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提起贾作光,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那奔腾的骏马和凌空的鸿雁。这不仅是其作品——《牧马》、《鸿雁》中的舞蹈形象,那似乎就是他本人跃动着的舞魂的化身。或许正因为他所塑造的舞蹈形象,许多人至今误认为他是蒙古族。其实他是满族,却在内蒙古草原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他自称“呼德沁夫”(草原之子),牧民们称他为“玛奈(我们的)贾作光”,他被誉为蒙古族艺术舞蹈的奠基人。贾作光的代表作虽大都是蒙古族舞蹈,但是他的实践经验对于发展各少数民族的舞蹈具有普遍意义。他为中国新舞蹈艺术做出的开拓性贡献,使其无愧跻身于先驱者的行列。
他的铜像揭幕为北京舞蹈学院50年的校庆活动锦上添花,将激励着在“舞蹈家摇篮”里成长的新一代的舞蹈艺术工作者!
稿件如蒙刊发,请将样稿寄至:海淀民族大学南路19号 北京舞蹈学院校庆办 100081
或传真至:68935876
附:贾作光先生简历
贾作光1923年出生于沈阳郊区农民之家,15岁时考入了“满州映画协会”(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的少年舞蹈班。得到日本现代舞大师石井漠(Baku Ishii)的亲授,除接受严格的芭蕾、现代舞的形体训练,还学习西洋古典音乐、绘画、文学……先天的秉赋和超人的刻苦,使他很快崭露头角。
为了躲避日本军队的“抓兵”,他辗转逃离故土到达北平(今北京),于1942年举办个人作品展示会,演出了:《故乡》、《国魂》、《少年旗手》、《魔》……等,以充溢着正义感、民族情的舞蹈,唤起“不愿作奴隶的人们”。
贾作光舞蹈生涯的重大转折,是40年代后期,在吴晓邦的引导下,到达了内蒙古新解放区。广袤草原发生的旷世之变,激发起年轻人的无比热情——穿起蒙古大袍,骑上骏马投入草原的怀抱。他与蒙古族阿妈谈家常;与青年人一起驯马、挤奶、割草;节日里,他参加骑射、摔跤,宴席上他一同饮酒、歌唱……他尤其喜欢牧民们的舞蹈:“多么壮美,多么丰富,我简直惊呆了,我渴望用舞蹈与他们对话……”。于是,他象一个“淘金者”悉心挖掘、采集遍布于草原植根于人民的舞蹈,创作了大量的反映草原生活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绚丽的民族色彩和精深的舞蹈技艺。那形象鲜明的舞蹈深得牧民们的喜爱——觉得那就是他们“祖传”下来的。
贾作光先生历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文化部艺术局专员,中央民族歌舞团副团长,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前任北京舞蹈家协会主席,联合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等。
代表作:
40年代自编自演的独舞《牧马》,成功地塑造了性格豪迈,马术高
超的牧人形象。
50年代的作品《鄂尔多斯舞》(群舞,作曲:明太,首演者:斯琴塔日哈、梁惠敏等),首次将这个鲜为人知的高原民族,以优美的风姿树立于国际舞台,一举在第5届“世青节”夺得金奖。
80年代创作的《海浪》(男子独舞,作曲:杨智华。首演者:刘文刚),以高度凝炼、形象鲜明的舞蹈语言和凡超的技艺将“海燕”与“海浪”的形象融为一体,体现出一种搏击风浪的无畏气概。
以上3部作品都被确认为“20世纪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