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剧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加上本月24日、25日在保利剧院的两场,由张艺谋执导的、中央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即将迎来它的百场演出。2001年5月2日,《大红》首演,仅仅三年半的时间,一部新创作的大型舞剧有如此佳绩,在国内原创舞剧普遍不景气的市场大环境下,的确令人鼓舞,但许多不为人知的幕后艰辛却更令人唏嘘。
草创阶段:导演张艺谋像个指导员
“原创大型中国芭蕾舞剧”,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有艺术理念的差距,有创作者身在不同国家联络上的困难,有芭蕾舞艺术高度的专业性给其他领域创作者带来的困难,还有资金的问题。赵汝蘅团长坦言,自己曾经多次想到过放弃,但每一次又都为创作集体内充满着的热情所感动,因为大家有一个共识———为中国的芭蕾舞做一点实事。她特别强调了张艺谋所起的独特作用,艺术家的见解通常是自信而执拗的,而张导却能像个部队指导员一样,耐心地说服大家,卓有成效地和了好几次“稀泥”,使舞剧的第一版和后来的修改版顺利地诞生。
走市场化道路:巡演过程迎难解决棘手问题
凭借着中芭40多年的金字招牌,凭借着张艺谋久已有之的票房号召力和各位艺术家的影响力,《大红》剧早在北京首演之前,其演出的定单便已排到了下一年。但艺术上的大制作、交叉性,也会在演出运作中遭遇大困难。最简单的例子是,即使在北京的天桥剧场演出,细心的观众也一定记得舞台两边竟然有几位乐队演奏员———为了保证艺术质量,中芭专门高价购买了新乐器,但同时也要接受乐池无法容纳这么多乐器的尴尬。随后,两个更棘手的问题凸显了出来:超出寻常的舞台硬景。天桥剧场是2001年竣工的新剧场,舞台吊杆的数量、负重、稳定性等硬件条件为众多老剧场无法比拟。于是《大红》在北京和上海两个性能最优良的剧场演出后,从第三站台北起便开始遭遇了装台的困难。于是在制作人赵汝蘅、导演张艺谋、舞美设计曾力的共同参与下,中芭开始了对布景的改造,几个月以后,不少剧场开始可以容下《大红》剧这个“大家伙”了。
《大红》自诞生之日起,各界就有着完全不同的声音。2001年北京首演的落幕,实际上也就是新一轮修改的开始。张艺谋作为编剧和导演再一次全身心地投入了对初稿的修改之中。即使在去年的“非典”期间,中芭的编导们和演员们也没有放下紧张的修改工作。从2003年10月初到11月底,《大红》剧访问了法国、英国、意大利,并成为“中法文化年”开幕式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所到之处,盛况空前。
一部芭蕾舞剧折射出当代中国艺术家和文化市场先行者们充满付出和智慧的创新之路,在它即将迎来第100场演出里程碑时,赵汝蘅团长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显得格外中肯:“正像当年的《红色娘子军》一样,精品是无数人打磨出来的,是一代代的人共同造就的。许多人为中国的芭蕾舞默默无闻地奉献着。”(文/本报记者 杨文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