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综艺大观 > 歌舞剧《刘三姐》2005全球巡演北京首演专题 >正文

导演卢浩阐述:我们的刘三姐是永远的《刘三姐》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4月15日16:28 新浪娱乐

  如果说有哪一种艺术,在为人欣赏的时候,能够既提供思想与精神的陶冶与启迪,又满足你的全部感官需要,同时还使人产生某种参与感,那就是戏剧。

                    ——摘自《东西方戏剧进程》导言

  1、“山歌好比春江水”

  关于经典

  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大庆的时候,文化部邀请了希腊国家剧院来华交流演出他们的经典剧目《美狄亚》。在座谈会上,希腊国家剧院的艺术总监有这么一番话:大家都知道《美狄亚》是古希腊的经典名剧。大家也都知道《美狄亚》是我们剧院的保留剧目,四十多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地演出。但大家不一定知道,我们的《美狄亚》一直在变,一直在根据不同时代的观众在作调整。对于一个剧院来说,什么才算是经典?第一,她必须能够不断地演出;第二,她必须能够不断地有人看。

  我不知道这话是不是真理,但我知道这话应该是经典。试想一出戏不能演出了,没人看了,我想……什么都不用说了。

  可《刘三姐》却是实实在在的经典。四十几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传唱。今天的《刘三姐》,民歌节在唱;臧天朔、斯琴格日勒在唱;香烟的品牌用她;公司的名谓也用她;旅游拿《刘三姐》说事;张艺谋也拿《刘三姐》说事。真是“山歌好比春江水”,浩浩荡荡。并且已成为了一个地域的文化标识。所以,要说我们今天重排《刘三姐》有什么现实意义的话,我想,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在延续一个经典。

  有一个事实是必须正视的:当年《刘三姐》在全国流行,其影响应首选故事片《刘三姐》;今天《刘三姐》依然在全国流行,其流行的主要是歌曲。如今,作为戏剧的《刘三姐》,作为彩调剧的《刘三姐》似乎渐渐被人淡漠了,演出市场难见踪影。据龙团长介绍,有演出商来联系《刘三姐》的演出,就明确提出:希望不是旧版的。因此,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要去延续这个经典——真正的经典。当然,这种延续决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因为当代剧场艺术毕竟不是博物馆。借用希腊国家剧院艺术总监的话说,要“根据不同时代的观众在作调整”——重排。

  鉴于此因,这里的重排,必然是要大量融入当代舞台艺术和舞台技术的表现形态的。常言道:流水不腐,“根据不同时代的观众在作调整”不断地借鉴运用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段。这样,《刘三姐》这一个经典的延续才会是“好比春江水”——充满活力。

  关于主题

  对《刘三姐》的时代背景等资料性的东西,因为大家都很熟悉了,因此不再作进一步的阐述。但重排对主题的进一步挖掘,是必要的。可有一个原则是必须明确:不管怎么修改调整,《刘三姐》的主题思想是不应该有根本的改变的。道理很简单,这是《刘三姐》。感谢编剧们的努力,也感谢编剧给我们把主题精练成一句话——“为自由而歌唱”。这个主题的提炼,既延续了原来《刘三姐》的主题思想走向,又改变了原来的《刘三姐》由于时代的局限,使主题诠释狭窄的倾向。“为自由而歌唱”的主题挖掘,有着更广的人性命题,也有着更大的包容性。在舞台的二度创作上,也会给予我们更自由的驰骋空间。

  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而封建社会对人权的剥夺,是人类天性遭禁锢的根源。我们国家曾对世界大声疾呼,人权的第一要素是生存权!农民的生存依附于土地,莫海仁对土地的控制不止是财富的占有,更是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身不由己的农民大概惟有嘴巴发出的声音还能自主支配。但莫海仁连声音也要控制了。

  从刘三姐驾小舟飘然而至到她飘然而去,莫海仁真正害怕的是刘三姐不羁的性格和思想,更害怕她周围的人们在那些充满机趣和思辩的山歌中得到启迪。莫海仁不愿意看到这个不平世道的改变,也不允许发出这种声音,他要笼络、收买、压制、禁锢刘三姐和他们的歌声。可当已经身不由己的农民要进一步面临着“声”不由己时,人类追求自由的天性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本能的抗争。于是,禁歌与反禁歌就成为了贯穿全剧的主要矛盾和动作,也就形成了“为自由而歌唱”的主题。彩调剧《刘三姐》也因此有了更高的意境和更深刻的人本命题。

  山歌,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为了人类追求身心的愉悦、灵魂的自由而存在的,压制与禁锢只能是恰得其反。于是乎,“山歌好比春江水”,在老百姓为自由的抗争中一泻千里。于是乎,“山歌好比春江水”这句主题歌词,就很自然地将成为我们这次重排彩调剧《刘三姐》的形象种子。于是乎,莫海仁的挖空心思却实实在在是“好笑多,山歌越禁歌越多”。

  2、“好笑多,山歌越禁歌越多”

  关于冲突、事件与高潮

  这次所重排的《刘三姐》,其戏剧节奏将延续原来“坡状渐进”的处理方式。而在戏剧结构上则加快了戏剧进程,使主线更为突出。刘三姐一上场就发生了第一个事件——“抢兰芬”,这个冲突是刘三姐与莫海仁的第一次交锋,她机趣、谴责的歌声使横蛮的莫海仁非常尴尬,不得不收敛。非常紧凑,一开始就突现出了刘三姐独特性格,在舞台结构上也加强了戏剧性。

  三月三歌墟上刘三姐对莫海仁仗财自大的蔑视与戏弄,形成了第二次冲突。乡亲们纯朴、自由的天性愈发显现出莫海仁的粗俗,莫海仁又再次感到了对刘三姐歌声的无奈。在这里,文化差异将是这一单元戏剧性的挖掘点。

  三月三歌墟之后的“定计”是戏剧进程中的一个转换。莫海仁对刘三姐充满启迪和思辩的山歌,恼羞又无奈。他强烈感觉到了刘三姐歌声对他的威胁,他也清楚了刘三姐的歌声与刘三姐的美丽一样,都是他需要的。于是乎有了后面的“说媒”“戏媒”“对歌”“禁歌”。

  而在全剧的中段,实质上只有一个事件,那就是“戏媒”。围绕“说媒”“戏媒”,各方的矛盾与心理活动以及冲突逐渐展开。这里面有莫海仁的逼债、笼络、收买;有刘二的极力劝阻;有“戏媒”的尖锐对立;有刘三姐的咏叹。最后,“戏媒”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并逐渐推向全剧的中心事件——“对歌”。

  “对歌”这个中心事件的实质是禁锢与反禁锢的延续,是压制与反压制的抗争。但舞台的呈现方式却是充满山野活力的民俗文化,对腐迂文化假道学的调侃与嘲弄。这是《刘三姐》最具特色最独到的地方。这一单元在《刘三姐》诞生的这几十年里,一直成为《刘三姐》的经典片段。我们这次重排《刘三姐》,当然要延续这段经典,同时要融入声部元素加以丰富,以求在新世纪重塑《刘三姐》的再创造中。寻找到我们今天的切入点。

  但“对歌”并不是《刘三姐》的真正高潮,这里的高潮只是结构性高潮,应该说只是全剧的次高潮。真正的高潮是在“对歌”之后的刘三姐离去:乡亲们的觉醒、团结、抗争,使得“山歌好比春江水”,“一人唱来万人和”。而莫海仁的无奈又使所有的人(包括观众)感受到了一种“为自由而歌唱”的酣畅。在这里,在气势如虹的“山歌好比春江水”中,在禁歌与反禁歌的动作贯穿中,彩调剧《刘三姐》将完成一个主题的升华!

  关于冲突的动作把握

  《刘三姐》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不复杂,都是单线一度结构,所贯穿的动作形态也是很清晰明了的。这里只想重点提请大家注意挖掘人物心理冲突的层次,以把握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特质。比如说刘二,他本能地护着刘三姐,不希望她的生活再有磨难,不想让她受到伤害,可他又没有能力这样做;他希望刘三姐能自己保护好自己,但他对刘三姐的抗争又感到害怕;他恨莫海仁的为富不仁,却又希望能够委曲求全。从这几层矛盾的心理冲突中我们就能抓住刘二的心理动作线,把握到刘三姐与刘二这组人物矛盾冲突的实质——性格冲突。

  从人物的心理冲突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两个层面,寻找舞台戏剧动作支点,去架构二度创作的戏剧性,将会使我们的戏剧矛盾更加丰满,人物的性格特质更加鲜明。

  三、“莫夸口,我是高高大山头”

  关于人物性格和形象

  说到性格,上面这句唱词可以说就是刘三姐的性格写照。对《刘三姐》中各种人物的性格,大家印象都非常深了,这里不再作赘述。重排《刘三姐》既然是对经典的一个延续,因此对各种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的定位,甚至全剧的体裁、风格、主要音乐旋律都没有作改变的理由,在这里我也就没必要再去对其作重复的描述。但对刘三姐的形象特色(注意,是形象特色),需要大家有一个新的共识。

  过去由于政治的原因,侧重强调了刘三姐的斗争性是可以理解的,可另一方面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刘三姐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率真清纯。这次重排,对刘三姐这方面的形态特质应该作一个适当的修正。

  刘三姐,她首先是一个少女,一个清纯的青春少女,一个率真清纯的青春少女。她清纯得象山泉一样的透明。是她的率真清纯天性使她对世间的不平脱口而唱,哪怕是生活的颠沛、世事的艰辛,都无法掩盖她的那份率真与清纯。说以往这方面有所欠缺,这个话题比较敏感,但纵览今天人们对刘三姐的介绍和描绘,再回顾我们以往的舞台形象,比较之下大家会发现,我们以往的舞台形象和今天大众对刘三姐形象的审美共识是有差距的。中央电视台的《文化视点》在一次节目中谈到《刘三姐》时,就说到了这个话题。这次重排,应该考虑今天大众对刘三姐形象的审美共识,可以把它作为性格刻画和形象塑造的标尺。大众的审美共识其实是一个历史积淀的结果,一定要重视。更重要的是,这个作品要走向更大市场的一个最基本前提,毫无疑问首先是大众的审美认同。

  这里提到了市场,这是我们这次重排的一个主要背景。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这个可能影响我们二度创作方向的话题。

  四、“莫讲穷,山歌能把海填平”

  关于创作对市场的关照

  多元的世界、多元的文化、多元的观众,这就是今天的现实。郭汉城老先生在上个月的《当代戏剧命运研讨会》上,对中国戏剧的走向有这么一个判断:将 “呈健康性收缩,并进入经典时代”。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认同和论证。在世界已变成地球村的时代,文化多样性和选择多元性的结果是受众的细分,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对中国戏剧来说,只有经典的作品才可能长时间留存于大众之中,为更广泛的大众接受。换一个角度来表述就是:时代需要经典、大众需要经典、市场呼唤经典。成为2003中国舞台热点之一的《钟楼怪人》(《巴黎圣母院》)、《阿依达》、《大河之舞》这些剧目能够跨国度跨时代地存在,就是很好的例证。而在中国文化频频向外辐射,文化年文化周此起彼伏的今天,带有地方文化标识特征的《刘三姐》,应该有更广阔的存在空间。南博会永久落户南宁,能在艺术舞台上作为广西文化标识与外面对话的,也非《刘三姐》莫属——我们的舞台剧《刘三姐》完全有理由成为世界性的作品。这一切,对处于文化产业化背景下的《刘三姐》,就有了这么一个选择——经营经典。广西演出市场发育非常不成熟,对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中的剧院来说,“经营经典”更可能赢得一种战略主动。综上所述,重排《刘三姐》的市场前景评估应该是非常乐观的。

  要传承一个经典,要让今天的《刘三姐》成为世界性的作品并进入世界的文化市场。那么创作对市场的关照点,首先就应该是其作品的命题是否带有人类的共性,这非常重要。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对《刘三姐》“为自由而歌唱”的主题诠释,使今天的彩调剧《刘三姐》具有了更高的意境和更深刻的人本命题。但是……

  关于市场对创作的关照

  广西是很穷的,生产总值全国倒数第几就不说了,能投入舞台艺术创作的经费大家都有目共睹。因此,经济对这次重排的制约,将尤为突出。一个世界性的舞台艺术作品,一流的舞台技术和舞台投入是基础,这是大家共知的事实。我们作过各种探询,非常遗憾,在广西完全解决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寻求外面经济实体的合作就很必要了。另一方面,市场的启动也需要专业机构的加入,因此,能否赢得他们对二十一世纪新版《刘三姐》创意的认同,成为了市场运作方式成败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对创作提出了要求。

  都说这个时代是创意的时代,此话一点不假。在这里,我们将要求各个创作部门咬住世界性舞台艺术作品的定位,拿出富有创意的独特设计来。《刘三姐》本身就很有特色,所以当年才“火”极一时。你看那充满了智慧的语言;你看那以“戏媒”来揭示矛盾的方式;你看那以“对歌”来结构冲突的手法;你看那些脍炙人口传唱至今的歌曲,如今都还闪烁着经典的光芒。这些东西加上我们这次重排《刘三姐》的独特的创作理念与别致的创意,就是一笔比现金更金贵、更有潜力的财富。我们完全有信心吸引住各方的投入。这真是:“莫讲穷,山歌能把海填平”。

  五、“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

  关于舞台样式

  由于这次重排的特殊性,对舞台样式的把握就特别重要。在这里,有一个理念大家首先必须很明确:

  (1)、我们是在做世界性的舞台艺术作品。

  (2)、世界性的舞台艺术作品在形式上的首要条件是——独具一格。

  (3)、我们《刘三姐》的独具一格是全方位的,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自不待言,就是触觉系统和嗅觉系统都要在可能的情况下有所考虑。

  (4)、这个《刘三姐》必须是戏曲的彩调剧《刘三姐》。这一点我须要再深入细述一下:

  说必须是彩调的《刘三姐》,并不完全是因为我们对彩调的发展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还考虑到我们是在做具有世界性的舞台艺术作品的这个命题。作为一个艺术品种,西方歌剧与我们的民族歌剧在审美上是有一定差异的。从中外交流的一些情况看,在接受上是有一些障碍。反观中国戏曲(比如京剧)随着交流的增多,则呈愈来愈认同的趋势,而彩调比较京剧桂剧等皮簧剧种,又少了一些对程式欣赏的艰涩。从某些特征和某些审美形态上更靠近西方的音乐剧,审美上的趋同应该更广泛一些。之所以还强调是戏曲的,主要基于这么一个认识——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

  在上述的基础上,我们谈谈舞台样式。这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在“山歌好比春江水”的形象系统中,以“戏剧音乐化和音乐戏剧化”的方式去演绎二十一世纪重排的《刘三姐》。

  关于音乐戏剧化

  在第三单元中我曾说过,重排《刘三姐》既然是对经典的一个延续,因此对各种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的定位,甚至全剧的体裁、风格、主要音乐旋律都没有作改变的理由。我做过一个小小的调查,结果很一致:过去看过《刘三姐》的人还能说得出《刘三姐》的东西,几乎都是那几首曲子。因此,这次重排《刘三姐》,原来观众熟悉的主要音乐旋律(包括其它东西)都要完整地保留,并和所有的音乐一起尽可能地去作多声部的复调结构。中国民歌的声部处理和演唱方式非常丰富独特,而且很有表现力。我们要把它们集中起来使用,并将声部戏剧化,让群众演员以声部参与戏剧冲突和戏剧交流(决不是西方歌剧的和声衬托)。这将会是一种很独特的戏剧表现形式,充满了“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的舞台具像。

  全剧将主要采用无音乐伴奏的方式,偶尔出现的伴奏也应以单一乐器、单一音调的点衬为主。演唱需要的伴奏,可以考虑用无字腔哼鸣来完成。伴奏音乐的音源也可以考虑有一部分用自然音源,之所以这样考虑,主要的是有这么一个指导思想——追求与自然的亲和,希望打造一个“绿色”的《刘三姐》。

  但只有一个地方可能是例外的,那就是在最后“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的主题宣泄中。在声部的不断加入、交替咏唱、反复渲染的最高潮,器乐的合奏以最强力度融合进来。完成一个似“春江水”般“为自由而歌唱”的命题。

  沥沥水珠、潺潺山泉、涓涓溪流、湍湍小河、浩浩春江水——这是一个活脱脱的《刘三姐》的人物、情节、审美意向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流动感。这也应该是音乐的发展走向。

  对刘三姐的性格及形象特色我们特别强调她的率真清纯,这和后面将强调的舞台美术的清新自然相对映。如果音乐也能体现出“绿色”的属性,我们的风格将能非常完整地得到统一。

  关于戏剧音乐化

  主要用无字腔哼鸣、自然音源来完成伴奏,将音乐旋律进行多声部复调处理,并将声部戏剧化。这为戏剧音乐化奠定了基础。我们将可以给原来的一些戏剧内容和场上的群众演员赋予一定的音乐符号和音乐功能,让这一切都能够以节奏或旋律的形态来进行、来完成。

  下面以文字描述举一演员上场的小例:“三月三”歌墟中莫海仁带着家丁来凑热闹,传统的处理方法无疑是锣鼓送上场或者伴奏音乐垫上场。在这里,根据我们的处理原则完全可以让家丁分别用单口或者群口念着锣鼓点“才台乙台乙台乙台才”,以不同的心态和形态上场。家丁念的单口或者群口可以交叉重合,声调还可以作复调处理(三月三歌会上的多声部演唱也还可以延续 )。这个时候,这些家丁来到“三月三”歌墟的那种家奴式的好奇、兴奋、心猿意马,将会能够得到淋漓酣畅的展现。

  其实这样的处理实质上也是一种戏曲化,重要的是它同时还贯穿了“对歌”结构冲突的那种风格,形成非常歌舞化、戏曲化的演出样式。这样,《刘三姐》的歌、舞、戏都将充溢着音乐的韵律,形成“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的共鸣。相信会有助于点染“为自由而歌唱”的主题。

  以音乐戏剧化和戏剧音乐化的方式演绎《刘三姐》,这种舞台艺术样式是独具一格的,在许多方面都将是首创。它将为我们打造一部世界性的舞台艺术作品,提供了一种新颖独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舞台呈现方式。

  六、“天连水来水连天”

  关于舞台美术

  “山歌好比春江水”是我们重排《刘三姐》的形象种子,它形象地体现了我们对《刘三姐》主题诠释的精神内涵,希望各个部门的创作能以此展开。舞台美术一定要清新自然,和我们的整体风格相照应。

  有两个元素是需要明确要求纽合在舞台美术当中的。一个是地域特色的元素,具体地说是希望把桂林山水的秀美作为标识渗透在《刘三姐》的舞台美术之中。《刘三姐》的戏剧环境需要有一个具象的环境指示,同时也希望全世界对桂林山水灵秀之美的认同与我们所追求的清新自然,能够在这里找到契合点。

  另一个是我们形象概括中的“春”“江水”。这里面涵括了《刘三姐》的主题意蕴和我们对《刘三姐》的审美要求,希望能在舞台美术中有一种形象的冲击感。

  这两个元素在《刘三姐》舞台美术中的纽合,还希望在全剧的舞台色彩中贯穿那个打造 “绿色”《刘三姐》的指导思想。

  广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对少数民族文化作了充分的挖掘和张扬,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甚至有阶段性饱和之感。而另一方面,对包含汉民族文化在内的广西整体文化的挖掘和张扬,则有欠缺之嫌。《刘三姐》特点的思考,是否可以以这么一个思路展开:民间、民俗、民风、民族,民间民风是主流,民族贯穿其中。

  关于舞台的其它门类

  上述对舞台美术的原则性要求,也是对舞台其它门类的要求。希望能在“独”“特”二字上做足文章。

  “光,是舞台艺术的灵魂”这句话是许多专家爱说的,至于重要到什么程度,我实在是不敢妄言 。但我们都知道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要看清楚舞台上的东西首先得要有光。而要看得舒服甚至砰然心动,那就得看灯光设计的造诣了。灯光的唯美在近年的舞台上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对应我们舞台上整体的自然清新,唯美的灯光应该能够使人心旷神怡。

  现代戏曲舞台灯光的特点之一是强调光的表现性,其对灯具条件有较高的要求,这对我们目前剧团的条件是一个问题。是否可以多考虑在舞台灯光布局、前中后演区亮度、色度比例的掌握上,实现演区光和气氛光的兼顾。

  那位写出“戏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的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他还说过这么一句话:“景物皆情物也”。即舞台上的一切东西都要表达和有利于表达一定的情感色彩。舞台服装、道具、化装、音效等专业在关注“独”“特” 二字的同时,请多考虑一下《刘三姐》主题、风格、人物特性等方面的舞台表现。比如服装,在设计上除了必须抓住时代、人物、性格类型等特质,还须结合舞台情调和人物情感,注意其装饰性与可舞性,以尽可能地为舞台表现提供非常完善又非常有创意的技术支撑。

  舞台美术各部门对“山歌好比春江水”形象内蕴的开拓,必须要要紧扣“为自由而歌唱”的主题。但作为一部世界性的舞台艺术作品,无论是对“山歌好比春江水”形象内蕴的开拓,还是对 “为自由而歌唱”主题的舞台诠释,都应该是非常艺术性的,应该做到可以用水乳交融来形容。综观我们这次重排《刘三姐》的整体构想,相信我们能够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借用《刘三姐》中的一句唱词就是:“天连水来水连天”。

  永远的刘三姐

  时代,需要我们展示经典;

  市场,需要我们提供经典;

  剧种,需要我们承传经典;

  人类,需要我们延续经典。

  世界性的舞台艺术作品,是我们重排《刘三姐》的目标。对“为自由而歌唱”主题的开拓,使《刘三姐》有了世界性的命题。以“音乐戏剧化和戏剧音乐化” 演绎的方式,使《刘三姐》有了独到的观赏形态。而采用众多中华民间民歌演唱技巧演唱;自然音源、人声哼鸣和声伴奏;清新“绿色”舞台审美;这些原生态的选择,更使《刘三姐》有了世界性的人文关照。这一切,架构了一个世界性舞台艺术作品创作基础平台。我有理由相信:

  我们《刘三姐》的主题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得到挖掘。我们《刘三姐》的表现方式将伴随着人类艺术的发展,不断得到丰富。我们《刘三姐》的舞台风采将伴随着人们不懈的努力,不断得到焕发。

  因而, 我们的《刘三姐》将是一个——永远的《刘三姐》!

评论影行天下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