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综艺大观 >正文

“透明的盒子-有限空间的无限蔓延”当代艺术展览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15:03 新浪娱乐

  陈齐堃

  由冯博一、方蕾策划的“透明的盒子——有限空间的无限蔓延”当代艺术展览将于2005年5月23日至10月10日在北京“建外SOHO”底商部分店铺及公共空间举行。

  艾未未、黄锐、黄岩、刘建华、刘旭光、李晖、庆庆(女)、隋建国、盛奇、王强、
王书刚、王轶琼、吴玉仁、尹秀珍(女)、杨志超、伊德尔、许仲敏、张小涛、展望;大非+大相二人组,吕胜中+於飞二人组,赖盛+杨晓刚二人组,UNMASK(刘展、匡峻、谭天帏)三人组,共28位艺术家应邀参展。

  “建外SOHO”的整体建筑就像是由一座座透明的盒子组构而成,而在其底商店铺和室外广场、过道等公共空间策划、展示艺术家的作品,可供游人、购物者及社区居民近距离、有亲近感、无限制地观看、感受与共享艺术家的作品,仿佛是给观众提供了一个个可以观看的 “透明盒子”。其中包含有两个意思:其一,这是一个个有限的空间,期望艺术家在有限的空间中发挥无限的想象与转换;其二,它是透明的,可供人们观看与参与的公共领域。是为策划这次展览及主题的原初想法。之所以选择5月23日开幕,是因为这一天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3周年。以此希望并强调这次当代艺术的展示活动体现了“艺术为人民”的基本理念。

  所谓“有限空间”是指:这次展览是在“建外SOHO”的底商商铺的非展示空间的公共社区及公共场所举行,比如:餐厅、书店、酒吧、咖啡馆、美容院、家具店、广场、过道等等。这一“替代空间”的展览方式具有某种实验性,它将强调展览及艺术家的作品与受众的直接性、自然性地生成和接触,从而削弱作品的被欣赏和被接受的传统审美方式,即削弱当代艺术作品与受众的距离感,使公众在日常的生活的过程中感受到当代艺术的近距离接触,以及作品的亲和力。将请应邀参展的艺术家自己挑选已同意合作的店铺等公共空间进行创作、展示,提倡“就地创作,就地展示”的方式来试验、探讨具体的一个展览替代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那么展览及艺术家的作品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力,将会籍此的寄生与替代的空间中“无限蔓延”开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如果按现在比较时髦的说法,这种“有限空间”具有“第三空间”的概念特性。从宽泛的方面考察,所谓“第三空间”(The Third Space),从物理的空间来看,它是从以往原住地的家(私人空间)和单位、公司(公共空间)的空间中解脱出来,所谓“第三”既非此亦非彼(Neither the one nor the other),而是之外的,比如自然的环境、名胜景点、沙龙、酒吧、咖啡馆、派对等等。这是人们休闲、娱乐、交际的场所。“第三空间”于焉诞生。时下学术界当红的哈贝马斯从18、19世纪欧洲城市出发,提出了“市民社会”和“公共空间”的概念,将欧洲近代化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放在一个颇令人意外的角度中进行了解释。在他看来,欧洲当时的咖啡馆、报馆、沙龙、商会等是形成“舆论”的重要空间,是欧洲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三空间功不可殁。在对生活方式的梦想终于获得经济支撑的今天,中国人的第三空间逐渐与国际接轨亦趋文雅而人文,比如星巴克一进入中国,就抓住了中国的小资、白领们对新空间的追求。空间可以是虚拟的,但第三空间不是一个脆弱经济基础和封闭国度上的上层建筑。它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趋势下出现的一种现象与结果。

  具体到当代艺术创作领域,如果艺术家的工作室算作“第一空间”的话,美术馆、画廊、艺术中心等可谓“第二空间”,而我们这次策划的非展览空间其实就带有“第三空间”的意味。这种新的带有差异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位移的概念,更是一种生活、创作观念及表述语言的生成,引发了对流动或变化的新展示地的思考。“跨边界创作”代表着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第三世界艺术中心话语发生了大的转换,从而带动了创作观念、方式、文化资源利用等新追求、新趣味的系列变化。即从单一的思维功能到多维功能的演变,具有空间上朝一个目标位移的意义,而空间位移的过程成为扩大创作自由和多元展示的关键所在。

  同时,展览将通过28位艺术家的奇思妙想的创意和利用装置、行为、影像等多媒介的语言、材料,在“建外SOHO”的底商商铺中,从历史、现实的资源符号中采集或挥霍出来的艺术,自然、活泼、幽默地云集并铺陈予这些替代空间内,营造出蔚为壮观的艳丽、热闹的场景气氛,和提供出艺术的另类想象,并强调与在这一公共社区和公共场所的广大受众的愉悦互动及对话关系。希望应邀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创作是通过一系列不同空间的想象来完成的,并在这一创作、展示的过程中,文化环境、资源与艺术家的体验的空间位移,提示出一种新兴的街区文化的多元表达方式,也试图驱动大众观看这种展示的欲望。

  当今中国社会的形态既不是西方的资本主义,也与原来概念的社会主义有所不同,她是变迁中的一种形态和空间,因为变化的迅疾,所以丰富、活跃、混杂。新的艺术或许就在这种新的空间中产生,它是通过栖居或是那些愿意久留在那里的艺术家来完成的,他们不仅仅是对某一文化景观的观察者,更成为帮助扩展其可能性的参与者。也许,当下的第三空间、空间位移的概念,并不具备承担如哈贝马斯所阐释的那样重大历史使命的条件,但是,在旧有秩序的“有限空间”正在被解构的中国,“无限的延伸”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