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看大师再现,忆往事,历历在目,风霜血雨几十载,一心跟党志不移,老实做人是根本,艺术精湛传后学,德艺双馨人称赞,永忆大师为楷模”,是王冠君在看完豫剧《常香玉》后,含泪写下的一首诗。王冠君是一位板胡大师,曾为常香玉伴奏了66年。爱人民的人,必会被人民所爱,昨日在《常香玉》戏迷嘉宾座谈会上,大家眼眶流动的泪光,再次让我们感受到“戏比天大”那感人肺腑的力量。
戏比天大情 追思一剧中
豫剧《常香玉》召开座谈会 戏迷谈起大师不时落泪
昨日上午9时整,在东方今报社会议室内,召开了大型现代豫剧《常香玉》的戏迷嘉宾座谈会。大红剧照下,近20名嘉宾和戏迷交流了观看《常香玉》的感受。
与会者一致认为,《常香玉》再现了大师的一生,比较成功地展现了大师爱国、爱民、爱艺的高尚情怀。在艺术上,《常香玉》手法新颖,时空交错的叙述结构,多种舞台艺术的综合运用都相当成功。同时,与会者还对该剧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以供创作者参考。
昨日的与会者中,有为常香玉伴奏66年的板胡大师王冠君、省豫剧一团团长李道畅、常香玉的大弟子陈玉鼎、弟子高玉秋、中国航空博物馆党委委员哈骏、《空军报》的杨庆春、原《宝鸡日报》记者曹文等。
从驻马店赶来的84岁老人常德照、陕西西凤酒厂的周艳华等。他们要么报道过常大师,要么满怀对大师敬仰之情,跋山涉水,只为再次感受大师、聆听大师。
盛赞:这是一段真挚的戏
“这场戏演得很真实、真挚,剧本写得也不错,让我想起了过去的许多事情。”为常香玉拉了66年琴的板胡大师王冠君说。
常香玉临终时,王冠君没来得及去看她最后一眼,至今让他不能原谅自己的疏忽。现在,豫剧《常香玉》基本上完整地讲述了常香玉的伟大一生,让王冠君感到欣慰。
王冠君说,解放前,唱戏的演员被人认为是“下九流”,经常遭人侮辱,《常香玉》真实地描写了那时的艺人受压迫的情形,看到剧中常香玉挨打受气,他几欲落泪,而横跨半个多世纪的回忆如此鲜活,又让王冠君感觉有点亲切。
王冠君的老伴蓝继策说,在看《常香玉》时,王冠君几乎是哭着看完的,回到家后,也彻夜难眠,就写了一首诗《忆老朋友常香玉大师》:“含泪看大师再现,忆往事,历历在目,风霜血雨几十载,一心跟党志不移,老实做人是根本,艺术精湛传后学,德艺双馨人称赞,永忆大师为楷模。”
作为常香玉的大弟子,陈玉鼎也是流着眼泪看完《常香玉》的,“我要感谢东方今报社和省豫剧一团的领导演员,感谢他们将一个活生生的常大师在舞台上展示出来。”
原《宝鸡日报》记者曹文是常香玉的铁杆戏迷,曾多次采访过常香玉。昨日,他对《常香玉》剧组的成果赞不绝口,“这次的演出再现了当年的场景,可见团里是下了大功夫、演员们也很辛苦。”
郑州艺术学院的教师王秦生是陈小香的好友,也是常香玉家的熟人。昨日,王秦生调了课,腾出时间来参加座谈会。他激动地说,在戏中,当常香玉带着重病到北京为民工演出,说“上了舞台就没病了”、“我的戏演一场就少一场,我还想唱戏”时,他就想哭。他认为,整部戏表演手法新颖,演员也很投入,鲜活生动地再现了常大师的形象,特别是将童年、青年、老年常香玉揉合到一起,如梦如幻,通过舞台旋转,形成了时空流动的效果,符合当代的审美标准。
意见:演好常香玉很不容易
座谈会上,在高度肯定豫剧《常香玉》成功之处的同时,与会者也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捐飞机处理简单太可惜
陈玉鼎说,常香玉捐赠飞机的壮举,剧中仅用报童几句简单的‘号外!常香玉捐飞机了!’一笔代过,处理过于简单。如果改为时代歌曲声中,“香玉剧社号”飞机轰然飞过的场景,作为舞台背景,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
哈骏和曹文等人也认为应该对捐飞机的情节重墨渲染,曹文还认为,常香玉不堪受辱“吞金”的情节省略了,过于可惜。
王洪耀是个常派的老戏迷。1988年2月,常大师为‘香玉杯’募集资金到巩义演出时,曾受到他的热情接待。“戏演得很好,很感人。但是,常大师为募集‘香玉杯’资金,进行全国义演这件事,没有反映出来,这实在是大大的遗憾!”王洪耀一边展示着当年的老照片,一边叹息。
(小标)开幕不够热烈
不少与会者都认为《常香玉》开场不够热烈。陈玉鼎说:“开场过于冷清,音乐烘托不够,没有豫剧的特点。”
王秦生和江玲等也认为,开场好长时间没开唱,不太符合豫剧传统。
常香玉年轻时不穿红衣服
65岁的高玉秋是常香玉的大弟子,也是当年常香玉在西安收养的孤儿,“戏的起点实在太高了,常香玉不好演啊!所以,难免会有一些不足。”首先,人物造型没有表现出兵荒马乱的真实形态,比如陈宪章老师初次出场可以戴围巾,后面再戴就显得失真;而且“常老师年轻时也是很憨厚、很母性的,并不像戏里所表现的那样蹦蹦跳跳。”
江玲是常香玉大女儿常小香的好朋友。江玲说,常大师在年轻时不穿红色的衣服,也没有大辫子,而是穿旗袍、剪发,老年时她才爱穿红衣服。
曹文则认为,《常香玉》作为正剧,不应该脸谱化,戏里有些演员戴了眼罩,感觉有点像童话剧。
加入原声就会更好
陈玉鼎和曹文认为整个演出中没有常香玉的原唱,是一个遗憾,如果能在演出中出现常大师的音容笑貌,将更加感人。
陈玉鼎认为在表演中,演员的习惯性动作应该追求真实,“常老师说话时,双手喜欢对着一砸,就像打板儿似的,很亲切活泼的一个老人。”
回音:豫剧一团将修改打磨
河南省豫剧一团(前身为香玉剧社)团长李道畅,在座谈会现场,非常认真地做着记录,不时轻轻点头。在最后致结束词时,他向大家深深鞠躬。李道畅表示,将吸收建议,将该剧进行再修改、打磨。
李道畅透露,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投资的“香玉剧场”,目前正在建设中。“未来的‘香玉剧场’将由省豫剧一团排练厅改建而成。建成后,不但可以作为常派艺术爱好者的活动场所,也将成为传播常派艺术的基地。”
目前,河南省豫剧一团已接到北京、天津、云南、陕西等地的演出邀请。6月1日,常大师逝世一周年之际,《常香玉》还将再次公演。记者 姜柯安 赵珺 赖海芳 实习生 王延峰 姚清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