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华: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曲苑杂谈》不会讨好某个人(设计台词)。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对于姜昆对“曲苑杂坛”的炮轰,汪文华表示:因为没给他开后门
本报综合消息姜昆炮轰“曲苑杂坛”事件又有新进展。沉默了一天的姜昆和“曲苑杂坛”主持人汪文华终于都出来说话,而他们所谈及的内容则暴露出有关相声的更多或者更深层次的话题。
姜昆他们已经认错
一般来说,这种引发纠纷的话题一经报道,当事方第二天往往会喊冤,一句“不实报道”就使记者成为替罪羊。而姜昆昨天没有否认自己的不满言辞,而且还对炮轰的原因进一步解释:“曲苑杂坛”最受圈内争议的就是那个“倒字”片头曲。
他说,不久前,自己和马季、冯巩、刘兰芳等人给央视写了一封信,反映“曲苑杂坛”的片头曲“倒字”现象严重,把“相声”唱成了“响声”,“小品”唱成了“小萍”。“这是错误的,容易让人以为曲艺就是这么唱的,其实这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姜昆说,这就是自己直言批评的潜台词。据悉,央视对此非常认真,并且立即给予了回复。而“曲苑杂坛”据说已对那段观众耳熟能详的片头曲进行了修正。“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曲艺演员要树立责任感,看到不正确的现象要勇敢提出来,不要以讹传讹。”
既然该节目已经知错就改了,姜昆为何还要揪住辫子,公开提出批评呢?姜昆在以上一番作答之后,却不愿多谈,匆匆挂机。
汪文华不和姜昆计较
正在南京赶制“七•一”特别节目的汪文华前天深夜开口接受媒体采访。她表示,愿意接受一切批评意见,“但节目不是为某个人而设立的,也不仅是某一个艺术形式的节目。我们不会迎合某个人,也不会为了讨好某个人就给予特别制作专辑。现在,即使有人发泄不满,我们也无所谓。”言外之意姜昆的批评有个人情绪。
汪文华介绍说,此前,姜昆曾为网络相声一事找到“曲苑杂坛”,希望央视在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配合。“节目是属于国家电视台的,我们不能滥用央视权力为个人树碑立传,也不会为个人口味所左右。”汪文华表示,意识到了姜昆情绪的不快,所以不会计较他的说法。“因为这与节目无关。”
作为央视一套黄金档的一档精品节目,无数圈内人士对“曲苑杂坛”趋之若鹜。汪文华的态度是:“关键是要看作品好不好。无论是新人还是大腕,必须站在一个起跑线上。”
本报报道惹怒《曲苑杂坛》
本报讯(秦小)姜昆“炮轰”《曲苑杂坛》栏目事件(本报22日报道),除了栏目主持人汪文华和姜昆都又有表态,昨天还发生了一个插曲:前日接受记者采访的曲苑杂坛栏目工作人员石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先是很不客气的说本报昨天对此事的报道让他“挨了批评”,因此很生气;最后却又称,本报报道没有歪曲事实。
前天,当姜昆炮轰曲苑杂坛事件一发生,记者就采访了石先生和其他曲艺界人士后,以《<曲苑杂坛>栏目组反击姜昆“我们没有误人子弟”》为题进行了报道。昨日下午,记者接到了石先生的电话。电话中的石先生情绪有些激动,直接问道;“你是重庆晨报的记者吗?昨天你们的报道不仅对我造成了伤害,也伤害了汪导。”石先生还称,因为前天接受了本报的采访,昨天自己被“领导批评惨了”。
说完记者还不解气,石先生随后又批评本报昨天的报道上图片和摘录的网上留言严重地伤害了栏目组和主持人:“在你们的报纸上还把姜昆的照片和汪文华的照片放在一起,这用意何在?还有摘录的网上留言也是些不负责任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这就是对我们栏目组的不负责任。”记者回答:“摘录的网上留言反映了各方面的声音,是公正的。而见报的都是您本人表述的直接引用,没有任何歪曲。”
听过记者的解释之后,不知道是这位工作人员觉得无话可说还是渐渐消了气,他最后承认:“你们的报道最好的就是没有歪曲事实。”
相声电视矛盾已久
本报讯(肖琳)曾经担任过央视春晚11次语言类节目策划或者负责人石林表示,不知道是不是有其他是非,但是仅仅从相声艺术本身来说,电视和相声潜藏的矛盾由来已久。
作为两头都沾亲带故的业内人士,石林对电视台的收视压力很理解:“为了观众层面更加广泛,必须要让相声表演染上综艺化,更具表演性,不再是原汁原味的相声。”而从相声的角度出发,表演者希望遵循艺术自身的规律,期待“剧场回归”的表演。“我认为,由于出发点不一样,骨子里大家是互不干扰的,所以没有必要谁踩谁。”
著名编剧、小品作家沈永年昨天在接受采访时坦率地说,既然相声凑上了电视,就一定会变得不伦不类。“央视考虑到收视的习惯等因素,相声表演的时间最多在七八分钟左右,而传统的相声一般要十几到二十分钟。”在电视台苛刻的要求面前,相声既然要依赖传媒广为传播,肯定要委曲求全。长期以来,双方在磨合过程中自然郁积了一定的情绪。据悉,很多人也在为此开动脑筋,比如现在著名相声演员李金斗在北京搞了个“周末相声俱乐部”,场场爆满,影响相当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