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综艺大观 >正文

国话复排《生死场》参与“精品工程”激烈角逐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11:38 新浪娱乐
国话复排《生死场》参与“精品工程”激烈角逐

剧照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8月26日-28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加工复排后的话剧《生死场》将在天桥剧场再度与首都观众见面。据悉,该剧已作为候选剧目,参与国内舞台剧评选的最高奖项,“第三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的竞争。

  五年前,话剧《生死场》首次上演,便引起了艺术界、学术界的强烈反响,赢得了观众的热情关注,被称为是“植根现代文学沃土的奇葩”。田沁鑫因成功改编、执导此剧而
被认为是“最具潜质导演”。五年后的今天,田沁鑫已成为戏剧界作品丰富、极具号召力的知名导演;剧中的很多演员也在这五年中成长为活跃在影视界、戏剧界的明星。

  话剧《生死场》改编自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同名小说。小说描写了生活在上个世纪30年代,在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大地的背景下,东北农村的一群普通农民从愚昧到觉悟,从逆来顺受直至抗日的过程。改编后的话剧作品以独特的舞台手法再现这生生死死、轰轰烈烈的人间悲喜剧,演绎了生老病死的繁复无奈、愚昧麻木的民众苦难,表达出在外辱内弱的民族危机下,中国人民被鲜血警醒的激昂悲壮,和自觉自醒自立自强的希望。

  半个多世纪前,当时年仅24岁的萧红通过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出国民性,受人瞩目。鲁迅专门为小说写了序言,称之为“力透纸背”之作。的确,萧红自文字中流露的对生命和社会现实的敏悟、同情和悲悯,树立了她在上个世纪文学界中无可替代的“天才作家”的位置。半个多世纪之后,同样有“才女”之称的田沁鑫穿越时空与萧红进行精神对话,对生活相同的思考、对民族性相同的反思、相同的情怀和悲悯使这两位卓有才华的女子共同成就了《生死场》这部舞台剧力作。

  在表现手法方面,田沁鑫特别强调形式感,利用大量强烈的肢体语言和简洁流畅的舞台调度,以及来源于中国戏曲艺术假定性的灵感,为本剧制造了一种浓烈、狂热的戏剧姿态。形体动作作为戏剧语言的功能得到了近乎极致的发挥,演员在表演时放纵的肢体,充盈涌动在舞台上的浓烈情感,都带给观众从未有过的冲击,产生了强烈的视觉震撼,改变了一般意义上观看“话”剧的欣赏习惯。全剧从艺术形式、剧作结构、演员表演、表达主题以及文学价值等各方面都引起了文艺界、学术界以及戏剧界的强大震撼。《读书》《三联周刊》曾召集多位知名学者、文学评论家为此剧召开研讨会,认为《生死场》为利用现代文学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表现出近年来现代文学改编中所缺失的力度和磅礴气势,也在当今绵软之风盛行的文艺界中提出了对民族和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该剧当年在北京上演时座无虚席,在“精致文化”盛行的上海,这部“农村戏”两轮演出,均出现场场爆满的热烈景象。

  而今,国家话剧院再次复排此剧,并非站在原来的水准和荣誉上止步不前,进行简单的恢复工作,而是以对待新作品的态度给予高度重视,从资金、设施、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力图将这个剧目打造成为中国国家话剧院乃至全国舞台剧作品中的精品。导演田沁鑫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积累了大量的艺术以及人生经验,极为认真地制定了修改方案,在台词、表演和整体节奏方面进行调整,以达到国话以及“精品工程”所提出的“精品”标准。由于今年正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田沁鑫表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特别是东北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保卫家国,《生死场》要承担起歌颂他们,提醒后人不要忘记的责任。本次演出的演员,均为五年前参加演出的原班人马,有韩童生、李琳、倪大宏、任程伟、房斌等等。他们都是活跃在戏剧、影视界的优秀演员,倪大宏、韩童生一直是国内戏剧舞台的中流砥柱;任程伟和房斌,均在成功出演本剧后受到影视界的关注,成为今日的耀眼明星。

  抗战的硝烟已留在了上个世纪,全世界人民已迎来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第六十个纪念日,中华民族也不再是那一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羔羊”民族。然而,中国人的心底,不应当遗忘那一段血火记忆,而要时时警醒。鲁迅在《生死场•序》中就有这样的忧虑:身处上海租界的安闲繁华,我们还想得起哈尔滨吗?和平的环境不等于威胁并不存在,民族的自省与反思到什么时候都不应该被忽视。剧中人物“逆来的,顺受了。后来,日本人到了。逆来的,也顺受不下去了”,因为“想不招谁不惹谁地活着,不可能!”于是,男子蓦地焕发出阳刚之气,女人更是义无反顾。他们最终反抗,只为死后坟头上不插日本旗,“要中国旗子”,“就是把我们的脑袋挂满了整个村子所有的树梢也情愿”,“千刀万剐也愿意”。他们 “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他们齐声高喊:“今儿个送死为什么?活着!”当这一个又一个曾经令人热血沸腾的画面再现于舞台时,相信仍会是掌声依旧。田沁鑫强调,戏是要演给当代的观众看的。这个戏的思想超越了题材本身的时代意味,它与现在的观众是没有距离的,而且可能会带来对人本身的一个思考。

  所以,即将在纪念抗战胜利时刻重演的这一出大戏,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警醒!

  该剧曾获得多项国家级艺术大奖:

  首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100台中外优秀剧目票房最佳;

  1999年50周年中直院团优秀剧目评比优秀剧目、优秀编剧、优秀导演奖;

  2000年中国艺术最高奖文华大奖并获文华编剧、导演奖;

  2000年中国第六届艺术节大奖;

  2000年戏剧文学奖最高奖曹禺文学奖 等 穆雯/文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