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综艺大观 >正文

寻求传统经典的“当代共鸣”经典改编把握尺度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09:12 解放日报

  艺术节上,昆剧《长生殿》、赣剧《牡丹亭》、舞剧《红楼梦》、晋剧《范进中举》、京剧《王子复仇记》等一批剧目的登台亮相,将经典名著改编这一历久弥新的话题重新摆在了大家面前。

  经典改编要把握好尺度

  著名越剧前辈袁雪芬指出,经典名著改编之所以热潮不退,就在其超越时代的生命力,就在其有一个经过时间检验的受欢迎的默认值。像元代纪君祥笔下的“赵氏孤儿”,今年一直“火”到现在。一个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今年越剧推出的版本多达4个,连从未演过这一题材的古老昆曲也赶来“轧”了一回“闹猛”。去年艺术节演出的舞剧《红楼梦》和今年林怀民云门舞集所演《红楼梦》,尽管主题人物相似,感受却大相径庭。

  经典名著丰富的内涵给一代代编创者提供了想象广阔、意蕴丰沛的空间。但为什么有的改编受欢迎,有的改编却被批评呢?这就是因为改编的尺度把握不同。尤其是对经典名著的“翻案”不能任意为之,对经典的颠覆与解构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和底线。

  别承担不该承担的思考

  中国著名戏剧家刘厚生认为,经典名著是现代创作者不可忘却的重要资源,对它们的改编和艺术再创造是一个高起点的介入,无论在传承文化,还是普及经典、弥合时间的断裂上都有很多事情可干。但刘厚生强调,改编经典和任何形式的文艺创作一样,都要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都要从当代人新的态度和视角出发去加以审视,使自己的“新观念”让进剧场的观众看得懂,能接受。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的内容和形式已很成熟,具有被历代所公认的审美价值。对它的“新解释”,要有“新根据”。千万别让原著承担它所不应承担的思考,千万别把情节人为地“复杂化”,把主题人为地“哲理化”。他批评现在一些改编之作,文学底子不深、文字功力欠缺,整体构架漏洞百出,忘记了戏曲是演员的艺术,让演员在台上唱词没法唱、台词没法念,有的连合辙押韵也不顾。

  把握恒久与即时的平衡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夏写时对晋剧《范进中举》和豫剧《程婴救孤》的改编赞不绝口。他说,无论是哪种风格的经典改编与表达,都是在寻求经典名著的“当代共鸣”,通过对原著思想、人物和情节的改造,来达到与现代人更好的思想和情感的沟通。

  无论是汤显祖还是莎士比亚,在时间的冲刷下,有别于同时代昙花一现的诸多作品,他们的经典历久弥新。但时代在变,受众在变,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宽广,能够获得的信息和审美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作为客体的经典改编,也需要以相同的频率发生变化。这就要把握好恒久与即时间的平衡点。创作者要有明确的当代意识,要把握经典的精髓之所在,对于时代脉搏和当下性给以一种精神的观照和思维的提升,不要满足于对经典故事的世俗化表述和对经典人物的通俗化处理,更不要只在皮毛上下功夫。

  本报记者 端木复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35,000篇。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