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我是郭德纲”———这是在京城“天桥剧场”演出相声而名声大振的郭德纲的标志性开场白。其成功的经历,引起了上海曲艺家们的关注。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王汝刚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他也在研究这个突然红火的“郭德纲现象”。
王汝刚说,郭德纲相声的包袱总能出人意料,很吸引人,这缘于他对生活的仔细观察
,抖包袱的技巧也特别好。其实,欣赏他相声的观众群体,既有教授学者,也有平头百姓,观众要看的就是他们期待的某一句词,或某一个唱段。“这一点给我启发很大。”
王汝刚说:“不要过分放弃传统,而一味地说创新。你看德云社常演的段子《拴娃娃》、《学电台》、《找堂会》、《报菜名》、《托妻献子》、《拉洋片》等,都是以传统为基础的。倘若我们现在还在相声里弄一些打擦边球的黄段子,可能会让过惯紧张生活的都市人过瘾,但没了提炼,不是对传统相声真正的传承。”
沪上很多曲艺人了解郭德纲,不少是从某网站的视频直播中了解他的。该视频直播曾创下了返场22次、20多万人同步观看的单场纪录。观众越来越多,更有喜欢他的粉丝们自称是“钢丝”。这些“钢丝”多出生于七八十年代,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其中不乏白领和小资。王汝刚认为,上海曲艺市场,应该说正在走出低谷。“期望政府部门或借助民间的力量能助上一臂之力,尽快让低票价曲艺剧场在沪诞生。这个呼声涉及到普通大众的艺术需求。当然,同样需要很多像郭德纲和德云社的伙伴们,以及钢丝们对曲艺的支持。”曹志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