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
主要演员
萧涧秋:许 杰
文 嫂:方亚芬
陶 岚:张永梅
陶慕侃:张伟忠(特邀)
越剧《早春二月》剧情简介
5月13、14日晚19:30在北京长安大剧院由许杰、方亚芬、张永梅、张伟忠(特邀)、徐标新主演的新编现代越剧《早春二月》,这是“纪念越剧百年上海越剧北京演出周”推出的剧目之一,该剧同时应邀参加“2006年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
2001年年初,为迎接建党八十周年大庆,上海越剧院决定创作一部现代题材的剧目,最后选中了柔石小说《二月》这个题材。当时出于两个考虑:一是《二月》描写的江南小镇的故事,相对软性,适合越剧表现;二是舞台上要塑造的男主人公萧涧秋和人物性格、行为等较适合发挥越剧特长,越剧男小生可以把他演好。
剧院组织了创作班子,由剧作家薛允璜担任编剧,邀请电影中成功饰演萧涧秋的电影艺术家孙道临担任艺术顾问,邀请四川的著名导演查丽芳担任导演,男小生许杰饰萧涧秋,方亚芬饰文嫂,张咏梅饰陶岚。主创班子带着不同构思的两个初稿,参观访问了上海龙华革命烈士纪念馆,寻找柔石烈士牺牲的遗迹;来到浙江宁海,拜访柔石烈士的几个儿女,参观烈士故居,寻觅烈士当年工作生活的足迹,还虚心听取了宁波、宁海有关专家和柔石烈士亲属对剧本初稿的意见。
该剧首演于2001年7月,作为纪念建党八十周年的献礼剧目,其剧本还获得了上海市宝钢艺术奖(建党80周年创作奖)。2002年参加在浙江宁海举行的纪念柔石诞生100周年演出,受到了柔石烈士家乡父老乡亲的普遍好评。专家和观众肯定《早春二月》是“越剧现代戏的成功之作”。
越剧《早春二月》的改编,在忠于原作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谨慎而又大胆的发展创造。首先,是依据小说提供的素材,丰富发展戏剧性故事情节。如有关陶岚婚姻,小说中通过陶慕侃的口向萧涧秋说:“……只要有人愿意每年肯供给她三千圆钱,让她到外国去跑三年,她回来就可以同这人结婚,无论这人是怎么样,瞎眼,跛足;六十岁或十六岁都好。可是密司脱钱偏答应了,不过条件稍稍修改一些,是先结了婚,后同她到美国去……”越剧编剧就把这段话发展创造出陶岚公开征婚的一场戏,征婚榜前,自然地展现了各种人物的心态、面貌,又顺理成章地出现了萧涧秋揭榜撕榜、陶岚怨怒生爱的生动情节。
其次,编剧熟悉越剧,因此改编中十分注意充分发挥越剧的优势和特长。例如,根据小说中的描写:“……谣言飞到一班顽童底耳朵里,而那班顽童公然对采莲施骂起来,使采莲哭着跑回到她母亲底身前,咽着不休地说,‘妈妈,他们骂我有一个野爸呢!’但她母亲听了女儿无故的被骂,除出也跟着她女儿流了一淌眼泪以外,又有什么办法呢?妇人只有忍着她创痛的心来接待萧涧秋,将她底苦恼隐藏在快乐底后面同萧涧秋谈话。”编剧由此生发出“采莲受辱”“文嫂责女”“闭门敲门”等一连串好戏,让文嫂唱出了心中的痛苦不堪:
寡妇门前是非多,蜚短流长莫奈何。
巷议声声入耳痛,儿歌句句刺心窝。
伤我孤寡犹可忍,污损恩人太罪过。
萧先生非亲非眷菩萨心,清清白白来援助。
雪中送炭驱春寒,救我一家上活路。
那想到 飞来臭名野爸爸,岂能让他背黑锅!?
违心不进学堂门,免得闲言兴风波;
忍痛关死寡妇门,推出春风寒自锁。
第三,越剧本没有抽象地拔高人物,而能比较细致地刻划人物。如抓住萧涧秋的基本性格特征:犹豫傍徨。当他受到风言风语打击时,在小镇桥头,就给了他“进退两难”的大段唱腔。当他决定牺牲与陶岚的爱情,要娶文嫂为妻时,他在陶家大门外,又给了他三次叩门不忍心的大段唱腔。这些发挥了越剧特长的唱,使萧涧秋追求进步却又徘徊不前的性格、形象令人难忘地展现出来。
导演、表演、音示、舞美等方面的成功创造,也给越剧《早春二月》增色不少。表导演的手法扑实无华,很适合这个戏反映的生活和描写的人物。
扮演萧涧秋的许杰,是男女合演中的佼佼者,一级演员,原是陆(锦花)派小生,这次在《早春二月》里,为了更好刻划人物徘徊、彷徨的性格,唱腔以尹(桂芳)派为主。如上面提到的两大段,许杰唱得舒展深情,意味幽长,更显其心事重重,矛盾重重。许杰身材修长,气质儒雅,与萧涧秋十分吻合。他的表演,文静扑实,自然流畅,不温不火,很令人相信这就是萧涧秋。第一场刚出场,听到文嫂的凄苦遭遇后,他便轻轻地唱出:
老同学为国献身,
顿叫我思潮滚滚。
一腔热血已渐冷,
来到小镇求安宁。
惊闻志豪死未归,
愧对战士英烈魂。
欲避风雨偏难避,
又见飞雪压早春。
那有心围炉喝酒驱寒,
牵挂着孤儿寡妇饥冷……
许杰扑实、流畅、舒缓的演唱,使人物的善良、正直、热情的品质流露得十分自然,一下子把观众吸引了。
扮演文嫂的方亚芬,是袁(雪芬)派著名旦角,一级演员。二度荣获上海市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她的戏路很宽,表演能力很强。越剧《早春二月》中的文嫂,戏份要比陶岚更重些,是个女主角(电影中的文嫂只是个配角),方亚芬并末简单地表演她的悲苦凄凉,而着重刻划她的爱夫爱子、扑实勤劳、善良真情。一开始,面对丈夫灵台,十分平易地唱出了袁派十字调:
一炷香 一碗羹 祭奠亡灵,
一件衣 一顶帽 似见夫君。
投革命 奔他乡 尸骨难收,
莫忘了 还有家 休做游魂。
回来吧 好安息 莫嫌家贫,
回来吧 长相伴 儿女亲人。
就这几句,方亚芬唱得声情并茂,韵味十足,令人赞赏不绝。文嫂的苦中之善、苦中之美,一下子抓住观众。文嫂在儿子身上寄托着全部希望,儿子一死,几乎把她击垮。第八场开头:雪上加霜病来急,破屋难留小生命。悲到极处已无泪,摇篮惨葬慈母心。文嫂先是木然若呆,失神地盯着空空的摇篮。继而向萧涧秋诉说时,若痴若狂,痛苦到极点,她扑向儿子的遗物,紧抓住小鞋子不放……方亚芬在这儿演得激情、惨烈、真实。真是把观众的心都揪紧了,撕痛了。
扮演陶岚的张咏梅,是吕(瑞英)派优秀传人,一级演员。张咏梅的唱腔悦耳动听,特别甜美。假如简单地表现陶岚的活泼可爱、调皮苦闷,那就浅了。张咏梅的可贵可嘉,是演出了陶岚的多情与痛苦,当她听到萧涧秋决定要娶文嫂时,唱出了令人难忘、令人扼腕、令人击节的一段:
多谢萧哥哥,
知我相信我。
不去寻死不再哭,
快快乐乐觅前途。
无怨无恨好轻松,
无忧无虑不知苦。
孤单单天涯海角独自游,
冷清清春夏秋冬对影舞。
醉醺醺活到七老八十岁,
笑呵呵一个寂寞老婆婆。
老婆婆还念萧哥哥,
守着心中爱 唠唠叨叨唱情歌。
这一段唱腔并不算长,但能催人泪下。张咏梅唱得不飘不扬,有节有制,把人物内心之苦掩盖着,更觉其痛苦;不让眼泪落在心爱之人面前,更见其情深。这儿演员演出了陶岚深深的痛苦和真正的可爱之处。
从浙江越剧院特邀来的张伟忠,也是越剧男小生中的优秀人才。他扮演的校长陶慕侃,隐重、深情,颇有份量,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该剧首演于2001年7月,一亮相便赢得媒体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此次晋京,剧院从文本到二度创作都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加工和提高。剧中的萧涧秋离开学校后在崎岖的世途飘泊,六年后来到江南小镇芙蓉镇,希望过清静的生活。然而他在这想象的世外桃源中所见到的依然是凄凉、苦难和庸俗。面对这些,他内心十分矛盾,既不甘像绝大多数人那样熟视无睹,也不敢像多数人那样投身革命。爱情纵然带来些许温暖,却仍无法充实他空虚的心怀。于是,希望用个人努力去改变现状。萧涧秋开始援助孤儿寡妇,想使善良的人离开悲哀的境地,但诬蔑非议随之而来,最终酿成了更大的悲剧。此剧的题材与越剧缠绵、抒情、清秀的特点十分契合。
有关方面的专家和观众均对越剧《早春二月》给予了较高的关注与评价,认为其文本精炼雅致,人物的性格跌宕起伏,情感表达也比较成功。萧涧秋对陶的爱情,对文嫂的关心直至下决心牺牲爱情幸福而娶她,人物情感展示充分,基本框架成功,局部表达准确。编导根据戏曲结构和演出的需要,利用越剧擅长抒情的特点,把更多的笔墨集中在萧涧秋与两个身份、性格截然不同的女性的情感纠葛上。写出了"五四"过后的大革命前夜,城乡青年知识分子普遍的心理彷徨。
戏中革命军人的遗孀文嫂孤苦无援、纯净清贫,萧涧秋对她是怜悯之情;女大学生陶岚心高志远、青春美丽,萧涧秋对她是爱慕之情。而文嫂在幼儿病死和小镇上流言恶语的双重打击下,为了成全萧、陶两人的姻缘,以一条白绫踏上了不归路。情节之曲折生动,情感之跌宕起伏,叙事风格之优美,唱念表演之功夫,都在这3个人物的纠葛中体现。萧涧秋与陶岚的真情表露、文嫂的内心冲突、萧涧秋在文嫂死后的灵前哭诉等,构成了几段重头戏。大段流派特色鲜明的唱段刻画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充分发挥了戏曲的特长,深深打动人心。
“迎春花儿开了,春姑娘又来了……偏是乍暖还寒,忽又雪花飘飘。”当越剧《早春二月》的大幕拉开时,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江南水乡芙蓉镇笼罩在一片白雪中的景象,一开场就颇有意味:春天虽已来到,寒气依然袭人;雪片纷纷飘落,迎春花却还是顽强开放,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希望。早春二月的典型气候,蕴涵着一种意境。整出戏的舞台处理也具有特色,尤其是转台和灯光的巧妙运用,使全剧的时空转换和情感抒发始终在流动中完成。
这部戏从唱腔到总体设计音乐,风格协调。委婉悲怆的袁派和朴实清丽,自然流畅的陆派,唱腔有力地表现了人物,让观众在听觉上得到了满足。因为要捕捉20年代知识分子的形象,作曲有意识用了肖邦的音乐,还有用浙江的小调,听下来,能将这些与越剧糅在一起不容易,总体上感觉到位,风格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