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演员在台上卖力演出,尽管《小市民》是难得的经典剧目,但俄罗斯式的幽默还是难以触动中国观众的笑点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小市民》是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创作的第一部话剧作品
《小市民》在天桥剧场首演
《小市民》舞台设计颇现代的“新话剧”
本报记者赵唯辰报道 昨晚,俄罗斯莫斯科契诃夫艺术剧院为“2006俄罗斯文化年”准备的经典剧目、由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创作的第一部话剧作品《小市民》在天桥剧场首演。虽然剧本已有百年历史,但昨晚呈现在北京观众面前的却是一部融入影视编排手法、舞台设计颇现代的“新话剧”。
中国观众眼睛忙不过来
对于该剧在中国的首演,导演谢列博连尼科夫表示自己有些紧张。他说,他们已准确地知道俄罗斯观众会在看到某处情节时哭或笑,但是对于中国观众会做何反应却心里没底。“这次演出对于我们和中国观众来说,是一个相互的考验。”
由于《小市民》的台词量很大,而演员又是全俄语对白,因此观众要一边看表演,一边看字幕。演出中还有几次出现了字幕与演员表现不同步的情况,更让观众看得有些晕。记者发现,有时坐在邻座的俄罗斯观众看得哈哈笑的时候,中国观众却没有反应。演出过程中也有观众陆续退场,终场时已有近一半观众离开。而昨天坚持看完并接受采访的观众表示“演得很棒,但眼睛有点儿忙不过来”。
老剧本排出“新话剧”
《小市民》是莫斯科契诃夫艺术剧院自1898年成立以来的首次访华演出。据了解,该剧院的创始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了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有百年历史的剧院演出这样一部创作于百年前的传统戏剧,自然让人联想到北京人艺的看家剧目《茶馆》。但是,导演基利尔·谢列博连尼科夫在演出前接受采访时却一再表示,自己执导的这一版本《小市民》,“每一个演员都不是我们传统观众中的那个形象”。他说,中国的戏剧中的一个经典角色,可能每句台词的语调、姿势都是固定的,但在他的《小市民》中,除了台词不变以外,演员可以完全按照他对角色的理解去完成。“观众是全新的,如果我们的表演方式一成不变,是无法被如今的观众接受的。”
记者看到,担任剧情配乐的4位乐队成员竟然和演员同样处于舞台上,演出中有时演员会坐到乐手身边说上几句话,或者跑到钢琴边自弹自唱,让乐队融入表演而毫无突兀之感。一些比较懂行的观众中场休息时感慨地说,该剧的表演已不局限于中规中矩的“斯坦尼体系”,“这一版的《小市民》可算是老戏新演吧。”
舞台表演借鉴影视编排
记者了解到,现年34岁的谢列博连尼科夫是学物理出身,他曾在电视台工作了一段时间,因此在《小市民》中,可以看到运用电影或电视手法编排的痕迹。在整部戏中,舞台上表演的层次十分丰富,演员不同的表演区,以及灯光的运用,使得该剧的舞台极富画面感。“这个版本应当通过电影手段来表现,动作比对白重要。”
谢列博连尼科夫说,《小市民》描写了父子两代人的永恒冲突,刻画了因循守旧、忧心忡忡的老辈人和从说话的语气到着装都处处体现新潮的浮躁无畏的年轻人对生活的不同态度,这在当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他利用布景道具以及情节中加入互联网、MTV等新元素,拉近了这部百年前的戏剧与现代观众之间的距离。据悉,这部话剧仅所用的布景道具等就重达12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