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平克-佛洛伊德创始成员塞德逝世专题 >正文

评论:音乐、影像与想像力 关于《迷墙》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11:43 新浪娱乐

  首先,关于音乐的感受和所导致的想象力的延展,是抽象的,声音的刺激,在受众的脑子里,能形成无穷的形象画面,声音本身对形象思维毫无限制,而情感的抒发随着无穷的想象奔跑;

  而影像,它的指涉是实在的,观众接收影像包含的形象概念,意味着在第一时间放弃另外的形象幻觉可能性,那么,随之产生的思维,是受影像引导的进行,思维更侧重于理
顺有结构的影像关系,观看的过程重点在逻辑,被“告知”,被“暗示”,然后,再总结出个体情感方面的感受。

  在听音乐的时候,我们除了听觉经验的对比,没有别的参照,音乐作品是唯一的实体;而看电影,我们除了视觉经验参照,还凭借个体生活经验对叙事的结构进行逻辑思维判断,有“该情节是否合理”的评判。面对前者的反应,是即时的,感性的;面对后者,是逻辑思维延续的修正\总结从而提升感性认识,感受过程相对复杂——这是两种艺术门类欣赏状态的基本区别。

  进一步涉及音乐与电影的创作:声音的结构组成更为随意,尤其在现代音乐里面,“合理性”已经降到最低点,创作呈现极为自由的状态,无所顾忌的传达知觉信号,激发受众的形象思维;而影像内部的逻辑结构使它必然受到更多的限制,它的表现手段,引起共鸣的方式,更为间接和隐藏——二者的创作,是完全不同的思路。

  pink的音乐,开发声音的表现力,也是力求拓展听者的幻想空间,因此,尽管《the wall》是一张主题性很强的专辑,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人文关注内涵,但是文字的组织,还是尽量接近音乐思维,意识流的味道很重,整体来说,它不完全是写实的,也不完全是抒情的,是全方位知觉断片拼贴的现代生活日记。

  一般来说,画面感强,有丰富想象的音乐,不太利于影像的表达——影像实体的出现,否定了原本存在于受众思维中的其他形象可能,这种指向和排他性使原本包罗万象的音乐虚拟空间化为乌有,那么,该影像必须是具备更高层次的形式感和表现力,替换受众原本各异的私人想象空间,才能产生共鸣。

  而像《the wall》这样,既有叙事性,又呈现跳跃状态的主题音乐,在转换成影像结构上殊难把握——既要选择具体的视觉空间,也要经营整体的结构,兼顾到叙事性和试听的感官冲击力,表达强烈的情感主题——alan parker所做的是,紧跟歌词的意象,编造了一个生硬的故事结构,强行将音乐作品中散乱的,多视点的,抒情的思维呈现,用牵强的线索连起来,制造出看图说话般的效果:倘若这是一本小说改成连环画,那没问题,关键是,我前面阐述的《the wall》独特的艺术特征,注定了这样诠释的不恰当。

  因为亦步亦趋,所以影像就完全附着在音乐情绪的起伏之上,如同卡拉ok伴奏带的主旋律提示,隐没在歌声的后面,做着喋喋不休的无意义的描摹,以至于歌曲之间的画面,完全是承上启下的过场,影像本身的节奏\生命力变得苍白。这样的紧跟并没有加厚或扩张音乐原本的力度,反而在很多时候显出臃肿多余,由于体现不出自身的独立结构和想象力,没有一丝游离于词义和音乐情绪起伏之外的东西,也就没有张力,影像和声音叠加,反而是干瘪和单薄的。(这两年中央三台泛滥的所谓MTV,歌曲唱云,画面就是云,唱雨就是雨,是视听觉转换表达拙劣的反面教材)。

  所以我说这电影的影像,并非单指拍摄技术,而是在主题深层表达上的运用,包括叙事结构,独立于声音之外的想像空间,作为另一方式的表达,影像应该贡献更多(分与合,即与离的节奏变化才能导致张力!)而不仅仅是音乐的解释者和跟屁虫——音乐不需要解释,享受真正的歌唱也不需要主旋律的提示。 马黛茶/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42,000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