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厅正在装修中
音乐厅正装修
音乐厅装修中
独特建筑造型被喻为“水蒸蛋”技术人员需要登上短梯爬到“壳顶”施工洋“民工”操作进口机械
高空作业 大剧院初露真容
景观水池冬暖夏凉 仨剧场共可容纳五千余名观众 音响全部采用“自然声” 空调下
送风设计不吹人
坐落在长安街旁的国家大剧院施工进展如何、剧院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从开工以来,北京人就对大剧院充满了好奇。
国家大剧院因其独特的建筑造型被很多人形象地比喻为“水蒸蛋”,记者近日在这个巨蛋中一探究竟——
台上撕纸台下清晰听
声音是一个剧院好与差最直接、最核心的元素。国家大剧院无论是从打基础、做结构,还是内部设计和材料选择上,无不围绕着声音而进行。在隔音、吸音、制造反射音上都独具匠心。
大剧院的音响全部采用“自然声”,在没有麦克风的条件下,舞台上的声音台下各个角落的观众都能听到。达到在舞台中央撕一张纸,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都听得见的效果。
这里采用两套音响系统,一种是建筑音响,一种为电子音响。其中,电子音响的运用旨在扩声和音效。
技术人员似蜘蛛侠
记者仰望巨蛋“壳顶”,数百条白色的保护网组成了一条长长的白色链条,从地面一直通到巨蛋的顶端。
走到高处记者才看清,白色的保护网里包裹的都是短梯。每条梯子只有六级,数百条这样的铁梯才把地面和高空连接起来。
担任这项工程的技术人员好似蜘蛛侠,要从地面爬到巨蛋顶上进行高空作业。
仨剧场容纳5500人
巨蛋内部装修已经全面开始,“蛋”内主要包括戏剧院、歌剧院、音乐厅三大主体建筑。
三个剧场总共能容纳观众5500人左右,加上演职人员最多时能达7000人。
三个剧场在巨蛋内部独立存在,巨蛋就像一个巨大的保护壳,罩在这三个剧场上。
铜丝伪装成巨幅竹帘
一进剧院正门,迎面正对的是歌剧院大厅的外墙,四层高的走廊外侧已经挂上了巨幅“竹帘”。
走近一看才发现,这些金黄色的帘子并非竹子所编,而是用一根根铜丝编成的。在剧院正式开张后,歌剧院的外围将全部用铜帘遮挡起来。
景观水池冬暖夏凉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外环绕着面积达35500平方米的人工湖,而北侧入口还有80米长的水下长廊,南侧入口和其他通道也均设在水下。
大剧院的水面采用了中央液态热源环境系统调温成套技术,可以做到冬天不结冰,夏天水凉不长水藻,四季保持清澈。
进口机械配洋“民工”
记者在歌剧院工地入口处发现竖着一块牌子,上书日语“关系者以外立入禁止”。
原来,由于工地上使用了很多进口机械,而国内没有相匹配的技术人员,所以工程方这回还配套引进日德等国的技术人员,外文标牌就是专门为他们这些洋“民工”设置的。
下了地铁进剧院
乘坐地铁前往大剧院的观众,到站后不用出地面,直接穿过80米长的水下长廊就可以进入大剧院地下一层公共大厅。
大剧院北侧地下还建有可停放1000辆机动车和1500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场,开车和骑车的观众也可以通过水下长廊进入大剧院。
站在大剧院的观众休息大厅,抬头可以看到错落有致的钢铁苍穹划出一道道韵律感十足的美丽弧线。透过玻璃幕墙,可见蓝天白云,来往于长安街的行人和车辆也尽收眼底。
三色标识帮观众认路
在国家大剧院转一圈至少要一个多小时,为防止观众迷路,在道路标识方面采用了三色标识加以区别。
歌剧院主体颜色是红色的,音乐厅是蓝色的,戏剧院是绿色的。因此地面也用相应的颜色加以引导,观众可循着颜色去往各个厅。
空调冷气不吹人
在所有观众席的座椅下都有一个空调送气孔。小孔分散了气体,使观众感受不到气体的存在,却能享受到空调所带来的舒适。
大剧院的空调采用下送风设计,只调节地面2米以内的空气温度。这与中央空调调节整个剧场温度相比,既大大节约了能源,又不会产生中央空调那种噪音,影响演出的音响效果。
6分钟内可逃生
大剧院的门特别多,一共开了26个门,而周边的水池水深只有40厘米。这样, 一旦发生意外,能尽快疏导观众。
其中,在地下3米和7米处各有观众疏散通道8到9处,它们从巨形水池底下穿过,直通外部广场。通过这些通道,观众在6分钟内能迅速离开剧院。
舞台是火灾事故多发地,为此,大剧院在舞台和看台间设有金属防火幕。遇到火灾,“铁幕”会自动降下,将舞台和观众席完全隔离,不让火势蔓延到观众席上。杨萌 刘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