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普通话版和方言版两个版本的话剧《乌鸦与麻雀》分别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美琪大戏院上演。然而,令制作人之一黄德顺纳闷的是,普通话版4场演出仅收回3万多元的票房;在1000多个座位的美琪大戏院上演的方言版,3场演出也仅有15万多元的收入。按理说,同名电影曾经一度红遍大江南北,话剧演出阵容也堪称“豪华”,票房应该有不俗表现才是。然而,就是这部在专家和观众中有着不错口碑的话剧,却在残酷的市场面前惨遭票房“滑铁卢”。个中原因究竟何在?
从今年5月到现在,北京的演出场馆大多在关门检修,北京的演出商携大量资金和项目蜂拥而至申城,演唱会、话剧等演出的数量都比往年同期几乎翻了一番。与此同时,在世界杯的强大攻势下,包括话剧演出在内的上海演出市场全线败退。演出市场日趋饱和,因此,创排剧目前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已经必不可少。如何细分市场,培育相应的观众群,是成为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出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白领喜好成为风向标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成立11年来,经过苦心经营,培育了一批忠实的话剧观众。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上海的话剧观众约有17000人,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登记在册”的会员就有8000多位。这其中,有消费能力的年轻白领观众,无疑是当今话剧观众的绝对主流。最近刚刚上演或即将上演的话剧,如《初恋50次》、《如果爱》、《跟前妻谈恋爱》等都以“情爱”为题材,目标市场也清楚地直指年轻白领。制作人们毫不讳言:这类小剧场话剧,纵然题材类似,也基本不用担心票房。
显然,话剧《乌鸦与麻雀》没能讨得年轻白领们的欢心。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风靡一时的老电影,对于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年轻人来说,或许太过遥远;石库门里房客与房东琐碎斗争而不关风月的故事,也激不起白领们太多的兴趣。事实上,走进剧场观看《乌鸦与麻雀》的,确实是中老年观众占了绝大多数。当年轻白领习惯于花一两千元看一场演唱会时,基本不在乎话剧票价,而在中老年观众看来,180元、250元就是高票价。尽管他们走出剧场后还在饶有兴趣地在品评钱程和赵丹在演绎同一个人物时演技的优劣,但却无法改变此剧票房不佳的尴尬。
中老年观众有待培养
正如“情爱话剧”不应是话剧题材的全部一样,年轻白领也不应是话剧观众的全部。如何在稳固原有观众群体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开拓更多层面的话剧观众,应该是话剧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有人指责说,除了年轻白领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外,其他群体大多缺乏进剧场观看话剧的经济能力。事实并不然。演出商们知道,演唱会市场的“常胜将军”并非拥有年轻粉丝的“金童玉女”们,而恰恰是刘德华、周华健、谭咏麟、蔡琴、费玉清等歌坛老将,一大批有经济实力的中老年愿意跟这些歌手共唱“卡拉OK”。对话剧市场颇有研究的制作人朱大坤认为,将这样的人群也培养成话剧观众,是目前话剧市场培育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事实上,除了“情爱话剧”,根据名著改编的话剧同样能创造票房佳绩。一部话剧《牛虻》,22场的首轮演出,就收回了50多万元的成本;由焦晃、奚美娟主演的话剧《简爱》,虽然中途夭折,但离原定演出前15天就卖出了50万元的戏票。因此,王德顺说,观众的口味是需要引领的,针对各种层面的观众需要排演不同题材、不同样式的话剧。当然,制作人要有耐心咬牙挺过可能时间不短的“培育期”,作为话剧演出的“旗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应该担起这样的责任。虽然《乌鸦与麻雀》首轮票房不佳,但他们还将演出第二轮。本报记者张裕
近日,话剧新作《活性炭》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开练。喻荣军编剧的这部话剧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吕凉担任导演,著名话剧演员许承先、宋忆宁和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郝平、优秀青年演员吴静联袂出演。《活性炭》反映的是城市中为生计奋斗的年轻人与父辈间的人生观和情感世界。他们有理解,有碰撞,有交融,有诙谐,也有对悔恨的过去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