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三胜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余三胜(1802——1866)
余三胜(1802—1866)又名开龙,河北罗田县人。原为湖北汉戏末角演员,于清道光初期进京搭徽班演唱,为春台班领衔主演,同治二年(1863)入广和成班。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余三胜之成名实早于程、张。徽班进京,汉调北上
,皮黄交融,徽汉合流,吸收昆曲、弋腔、秦腔艺术成分而形成京剧。1790年“三庆”徽班进京为乾隆八十寿辰祝寿演出,拉开了京剧历史的帷幕。一般认为,从1790年至1840年前后第一代京剧演员走向成熟,是京剧的孕育和形成时期。第一代京剧演员以老生最为出色,余三胜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
余三胜的嗓音醇厚,声调优美。《都门杂咏》有诗云:“时尚黄腔似喊雷,当年昆弋话无媒,而今特重余三胜,年少争传张二奎。”他在汉调皮黄和徽戏二黄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艺术特点,创造出抑扬婉转、流畅动听的京剧唱腔。当时余三胜以擅唱“花腔”著称,所谓花腔,实即旋律丰富的唱腔。余三胜在京剧唱腔的创制上,就在于丰富了京剧演唱的声音色彩,加强了京剧唱腔的旋律。据记载,京剧中的二黄反调,如《李陵碑》、《乌盆记》、《朱痕记》等剧中的反二黄唱腔,均创自余三胜。余三胜在《李陵碑》里唱打断二黄反调被观众成为“顿挫抑扬”、“缠绵悱恻”、“前古未有”的绝响。此外《琼林宴》的二黄也是余的拿手。他的后学者谭鑫培在唱腔中有大部分是继承他的创造。余三胜不仅将徽、汉二腔融于一炉,创制出旋律丰富具有独特风格的京剧唱腔,在舞台语言的字音、声调上,也将汉戏的语言特色与北京的语言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能使北京观众听懂,又不失京剧风格特点的字音、声调。齐如山的《国剧艺术汇考》中有一段很有趣味的记载。书中说:“余三胜初到北方,也是领一班人同来,约有十余人,都没学过昆曲,念字多夹杂湖北土音,在咸丰、同治年间,北平戏界对这一派颇轻视。从前传流着讥讽这派的笑话很多,兹只举大家都知道的一事如下:一次有人对余三胜说,您昨天有一个字念错了。他说我拉个字又错了。问者说,您这个字就错了。盖讥其把那字念成拉字了。”
余三胜的表演也很细腻,注意刻画人物的感情、神态。他所擅长的剧目,以唱、做并重者为多,如《定军山》、《秦琼卖马》、《战樊城》、《鱼肠剑》、《击鼓骂曹》、《四郎探母》、《双尽忠》、《捉放曹》、《李陵碑》、《琼林宴》、《朱痕记》、《乌盆记》、《摘缨会》等。因他有文化,喜看演义、小说,对于剧种的情节和人物有所体会,所以在他晚年登台的时候,有临时状况时镇定自若,随机应变得特点。如有一次贴演《四郎探母》,余三胜饰演杨延辉,青衣胡喜禄饰演铁镜公主。胡因故迟到误场,余三胜出场后值得把戏放慢,临时将西皮慢板“我好比……”引伸到几十句之多,直等到胡喜禄扮演好戏可以出场了,他才转到“想当年沙滩会一场血战”那段二六唱腔上去。台下不但不觉得余三胜这大段唱冗长、厌烦,反而感到余三胜又有新的创造。余在京剧生行的应功上既向安工老生(京剧中以唱为主的老生角色)方向钻研,又向衰派老生(京剧中以做工为主的老生角色)方向钻研。因而形成了唱做俱佳的新流派。他的长靠戏讲究功架圆润,程长庚则重肃穆。程不演戴白髯口近于“外”的戏,余则不但演黄忠、杨继业,还能演不勾脸的《沙陀国》的李克用,而为谭鑫培演《珠帘寨》所宗法。余三胜的靠把戏功架,譬之书法是行书、楷书,而程长庚则是隶属、篆书,程方而余圆。天津第一代泥塑艺人张明山,塑造余三胜饰《黄鹤楼》中刘备泥塑一座,形神兼备,被誉为“活余三胜”,张明山由此名气大振。余三胜生前没有留下别的图像资料,后人通过这座泥塑的照片,才得以领略余三胜的风貌。
谭鑫培即是更多地在继承余三胜的演唱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开拓性的创造。余三胜之子余紫云,工旦;孙余叔岩,工老生。
上余家湾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山脚下的一个山坡上,距罗田县城东北40余公里。余三胜的祖辈居住在这个村子里,他出生时,家里只有两间土砖房,遗址就在余直夫家门前的坡下,现已无旧居留存下来的遗迹。后来全家搬到九资河镇的严家湾。余三胜小时家境贫寒,父母靠乞讨为生,他则在外拍渔鼓筒子(当地一种民间乐器),加入了乡间戏班。有一次在一个叫台子湾的地方演出,当地一个姓杨的富人点了两曲戏,余三胜在前一个戏里演公主,卸装时忘了摘掉金镯子,就接着演后一个戏里讨饭的黄梅姑娘,惹得姓杨的大怒,拿马鞭抽打他,不给戏班演出费,强令戏班开除他,余三胜由此离开罗田浪迹江湖。余三胜在北京被嘉庆皇帝点了“戏状元”后,他的一个族人受这个姓杨的欺凌,族人为此赴京,在旅馆住了数月才见到他,他为族人付清了住店的钱,答应帮族人伸冤,让族人在京城又住了几个月。不久,省里的差人到当地办理这件案子,姓杨的非常害怕,吞金自尽。余三胜在京城成名后,将父母和弟弟接到北京,从此没有回过罗田,与家乡也少有联系。余直夫老人说,有一年余叔岩来武汉唱戏,他的伯父当时在汉口做生意,在戏园里看到余叔岩写的寻亲启事,上写道:祖父余三胜,小小余三胜(余叔岩艺名),有上堡(九资河一带的地名)的家门,请到某某旅店相会。当地还流传着余三胜当“戏状元”的传说。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领袖徐寿辉的故乡也在罗田县大别山南麓,余三胜故乡有座七娘山,乡谚曰:“天子非天子,七娘是戏娘”,说的是徐寿辉最终未成为“真命天子”,反倒是七娘山出了个“戏状元”。相传,余三胜进宫唱戏唱得嘉庆皇帝龙颜大悦,口封他为“戏状元”,并说:“会戏余三胜,能文匡一清。”将他与当地有名文士并列合观。《余氏宗谱》七修本,此谱记载了余三胜从祖父到儿子余紫云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