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牡丹亭》演出近百场 白先勇为后人留种子(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5日05:20 都市快报
《牡丹亭》演出近百场白先勇为后人留种子(图)
白先勇在为杜丽娘说戏一定要在杭州拍,因为杭州最能展现它的美

  去年12月,青春版《牡丹亭》演满99场,今年春天,《牡丹亭》将赴京进行百场演出。而在99和100之间,青春版《牡丹亭》的发起人白先勇决定留下点纪念,为这部在现代昆曲史上留下浓浓一笔的著作留影——拍摄一部DVD版青春《牡丹亭》。留影的地点他选择了杭州大剧院,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展现这部制作精美的《牡丹亭》的全部舞美(除了香港、台湾,剧中的背景投影内地只有杭州大剧院才有)。昨天,是留影第一天,白先勇先生从下午两点起就坐镇杭州大剧院,据说,直到晚上11点第一天的拍摄才能结束,而老先生,将坚持到那时候。

  记 者 张 盛 摄 影 王 飞

  虽然只是制作一部DVD,白先勇却找来了台湾最好的拍摄班底,金马奖主席王童(他同时是《牡丹亭》的服装和舞美)担任导演,五架摄像机架在剧场,以期在剪辑时总有一架能给出最佳画面,最好的灯光、最好的调音师、最好的舞台设备……

  “我要留下一部最好的影像资料给后人,演到99场,演员们的技巧已经成熟,但青春还在。我们得让后人知道,21世纪曾经有过一部这样精美的制作。”白先勇这样说道。受汹涌的大片影响,固定思维中总以为所有的最好堆积在一起一定等于丰厚的商业利润,而白先勇却出人意料给出了“留下”的概念。一时间,竟不晓得台上绛唇翠袖、“死可以生”的是痴儿女,还是台下白发苍苍的老人是痴儿女。

  他的痴心造就了牡丹亭

  演出99场,据说白先勇大部分时间都在场,更别提之前的联排彩排。这出《牡丹亭》,老先生已经看过不下百遍。可是昨天在杭州大剧院拍摄时,他依旧看得那么认真。丝竹声一起,老先生的魂灵就似乎被这舞台俘虏,两只眼睛紧盯着台上。因为拍摄需要,每场场景都需要重来好几遍,但每一遍,老先生都很认真,犹如第一次看。只在拍摄间隙,老先生会抽空与记者说几句话,每句话都围绕着《牡丹亭》。

  三年来《牡丹亭》每次演出的上座率如何之高;演出在美国如何受欢迎;北大学生说起《牡丹亭》来将人分成看过《牡丹亭》的和没看过《牡丹亭》时的痴……老先生说起《牡丹亭》来,止不住的痴心随着他热情的言语汩汩地往外冒。

  是白先勇的痴心造就了这部青春版《牡丹亭》:是他拉来巨款、找来汪世瑜等一流昆曲老师,是他不顾年纪到处做讲座赚吆喝……不管昆曲行内对这部张扬着青春旗帜的《牡丹亭》评价如何,不能否定的一点是它带起了一股昆曲热,以至于今天,年轻人中知晓昆曲的,第一印象就是《牡丹亭》,知道那里面有个美女叫杜丽娘,一个帅哥叫柳梦梅。

  只能算是播个种了

  三年前,在苏州大学,面对着青春版《牡丹亭》的一炮打响,白先勇很热情地诉说着自己今后的昆曲复兴之梦,比如把《紫钗记》等也包装一下搬上舞台。不过三年之后,白先勇对昆曲依旧痴心却再不敢像当初那么勇敢。

  “吃不消了。就这一出就够累的。”老先生半开玩笑地说。

  的确够累的。因为白老先生做事样样要求完美认真。比如每一个场景都有典故,舞美中挂杜甫、柳宗元的诗是因为故事中杜丽娘、柳梦梅是他们的后人,写上“此曲只有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是暗指昆曲。

  更累的是所有的费用都得他本人一一去“化缘”,这部《牡丹亭》从开排到现在已经花了3000万人民币;几乎每场演出都是他本人亲力亲为地去联系,然后做各种安排工作。又比如拍这个DVD,至少得花200-250万人民币,这样的预算还是在许多艺术家自愿为昆曲做义工的情况下。

  “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精英文化,我们也该有。昆曲应该是中国很合适的精英文化。总有一天,社会精英们会需要精英文化的。所以我把昆曲带入校园,给大学生们看,因为他们就是未来的知识分子。”这也是白先勇当初勇敢做“完全是文化保护,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的昆曲《牡丹亭》的目的。

  “我只能把种播下去了,希望大家都能有这个心。”年近七十的白先勇如是说。不过,如今江苏昆曲院《1699·桃花扇》的成功,或许是对老先生播下的那个昆曲之种的最好呼应。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29,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