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王延松新浪专访:我要做个令人期待的导演(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5日11:55 新浪娱乐
王延松新浪专访:我要做个令人期待的导演(组图)

王延松与“小浪”合影

王延松新浪专访:我要做个令人期待的导演(组图)

王延松作品《雷雨》

王延松新浪专访:我要做个令人期待的导演(组图)

王延松作品《原野》

王延松新浪专访:我要做个令人期待的导演(组图)

王延松作品《原野》中古陶形象

  新浪娱乐讯 3月14日下午,著名话剧导演王延松接受了新浪娱乐的独家专访,就其近年来几部话剧作品《原野(blog)》《雷雨》《棋盘岭传》《望天吼》等进行了深入剖析与解释。同时,王延松针对当代话剧现状以及传统话剧体系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发表了对于优秀导演应做到“五有用、一分明”的意见。

  王延松,一个特立独行的话剧导演。走出校门后,一直致力于话剧事业的发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了自己独立的话剧旅程。他现在不从属于任何剧院,不易被任何人左右其艺术灵感。往返于祖国各地,为许多剧院排演出了多部优秀作品。在市场经济冲击、商业戏剧大行其道的今天,他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见解而不被压力和诱惑动摇。

  对于传统经典戏剧,王延松坚持“重新诠释剧本”的理念,在传统经典文本中开掘出具有人性深度的内涵,抛开一切固有意识形态的束缚与政治色彩的局限。同时,他坚持对于 “形象、行动、矛盾冲突”等传统戏剧形态的多元化舞台表现。

  关于自己的作品

  王延松的作品大多以现实主义戏剧为主,特别是一些传统的经典作品,更是他所着重涉及的范畴。话剧《原野》《雷雨》都是他对于曹禺作品的重新解读。

  王延松说:“我很赞同童道明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曹禺仍然是不可超越的。曹禺的作品是伟大的,但是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些意识形态以及政治观念所束缚,导致了某种变质。我在排《雷雨》的时候,我强调是和青年时代的曹禺对话。我在《雷雨》中看到的是一种情爱与伦理间的冲突,一种宿命般的轮回,是两个男人对于各自身边两个女人的情感变化与矛盾。”

  近期正在上演由天津人艺出品、王延松导演的话剧《望天吼》。王延松对于笔者就该剧的一些意见也表示接受。王延松说:“《望天吼》后半段的戏存在着场次变化频繁的问题,这一点我不否认。我们也在不断地修改剧本来改进。”

  王延松说:“我知道重新排演和诠释已经成型的作品存在着困难,其中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因素,但我相信我可以克服困难,不断打磨,我知道怎样可以使它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

  关于形式与内容、观念与形象

  形式与内容是每一位话剧导演都面临的问题,也是一部戏演出的关键所在。对于形式大还是内容大,王延松说:“我已经过了盲目追求形式的阶段。形式与内容对我来说没有绝对的大小之分,只有是否恰当合理。如果通过形式能够把内容完好的表达出来,形式大为什莫不可以?同样,形式小也必须要把内容表达清楚才可以。俄罗斯演剧学派留给我们很重要的一个经验,就是讲究演出的艺术完整性,我们中国的很多导演们也在一直追求着这一点,但是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谈到此处,王延松进一步谈了自己对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及其表演体系的观点。王延松说:“我可以说中国的戏剧工作者都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生,即使有人站出来指责其不好,也要先学明白人家。后来的很多戏剧革新家就连先锋戏剧的大师格鲁托夫斯基,也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生。我们所常说的‘体验’并不是斯氏体系的代名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生都是在不断否定自我中创造摸索。我们有时候为了强调自己的某种‘观念’,甚至可以不要形象、不要组织行动……要知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从来不谈什莫“观念”的,而始终在强调人物的形象、内心生活、性格发展等等来完成舞台创作任务。”

  王延松说:“看一个作品是否有生命力,肯定是看它的形象,从而走入一种深层的、让观众能够在心灵上得到满足舞台形象。体验只是一种技术,并不是形象本身。形象是要通过外化来展现,但外化是从神经、血液、肢体、围绕着灵魂生根并迸发出来的,不是贴上去的。所谓的体验其实就是对于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灵魂的形象演绎。戏剧不管是什莫流派什莫主义,应该还是先让观众看到人,如果看到的不是人而是观念,那就失去了戏剧本身的独特价值了。”

  关于话剧百年与商业戏剧

  中国话剧正值百年诞辰,王延松对自己也对当前存在的一些商业戏剧和私人团体表达了看法。

  王延松说:“现在所流行的一些受到观众喜欢的商业戏剧以及私人演出团体是一个过渡现象。私人团体要想持续生存,也需要不管巩固自己完善自己的资源和艺术价值。”

  谈到长年来在国内各地排戏,王延松表示出一种轻松和满足:“九十年代开始,我就没有了‘领导’,我可以根据自己的艺术感觉去进行创作而不被约束。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有什莫能比艺术心态的自由更快乐的事情呢?我去的每一个地方,合作都是很顺利和愉快的,哪怕是有些地方艺术资源不足,但我可以排出我想排的东西。”

  王延松说:“话剧百年让我们重新想起了很多了不起的人。我作为导演如果能让人们有所期待,就很满足了,这就是我的自我定位。我认为一个艺术家应该算‘总分’,要到最后才能下一个定论。我希望做一个戏能够留下一个戏,而不是失去。”

  关于一个优秀导演的定义

  谈话的最后,王延松对一位优秀的导演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作了一个总结:包括“五有用”和“一分明”。

  王延松说:“作为一个优秀的导演,要做到五个‘有用’。首先是对于编剧有用——能够把编剧不好处理的地方进行完善;其次是对于演员有用——可以传达给演员意图、指导演员表演、激发演员的能动性;第三是能够对于舞美有用——为保持演出的艺术完整性,能够给舞美人员良好的建议;第四是对于音乐作曲有用——能够让作曲家获得灵感,让音乐更能够与戏剧成为有机整体;最后是能够对观众有用——能够让观众得到满足,能够让观众充满期待。”

  王延松又表明了最后的看法:“作为一个导演,要能够分明好坏优劣。这种好坏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很多东西在今天还是好的,到了明天可能就是坏的,要跟上这种变化,不断地完善自己,勤奋,再勤奋!”

  王延松的专访到此结束了,据悉在未来的半年里,他又将准备导演曹禺的另一部名著《日出》。我们期待着能够看到他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杨申/文

  附录:

  王延松的《雷雨》导演阐述(摘要)

  我要重新建立《雷雨》经典故事的多面体,决定新的戏剧元素的配置,目的就是要把《雷雨》从既有的意识形态目的论的语化中解救出来,能够在美学意义上注入更加现代主义的视觉和听觉的设计。我把这个创作过程界定为:全新解读《雷雨》,创新演出文本。

  重新解读《雷雨》的故事主线,我这样表述:是《雷雨》中,一个男人和先后两个女人情爱故事的循环再现。请注意,这个“循环再现”的故事主线是“情爱”,并不是我们以往挂在嘴边的“乱伦”。

  一个男人和先后两个女人情爱故事的“循环再现”,就是指周朴园、侍萍、繁漪的情爱关系以及周萍、繁漪、四凤的情爱关系。因此,就会有一个新的主题线索:人为什么要这样彼此爱着?无论是境遇还是内心,都要是足够的故事多面体展开这一个完整的悲情主题。

  沿着这样的《雷雨》的故事主线,透视其中人性的作为,我们会发现《雷雨》中角色特有的精神困扰和情感迷失,大多是通过情爱与伦理的内心冲突完成的。情爱与伦理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混战的世界,并且这种混战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不会停止。因此《雷雨》中“循环再现”的悲情故事,不是出于什么“反封建”或“暴露大家庭的罪恶”或“社会问题剧”的目的性和主题性。人类原本一直难以逃离的情爱与伦理这个混战的世界,始终是人性为之恒久征战的“泥沼”。且看《雷雨》中的情爱——犹如一群野性脱缰的“赢马”,如何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

  我的方法是:将人性的困扰和迷失经历残酷的考验,先被打入深渊,然后引导到顶端。全新的解读,就像一个装有化学试剂的试管,将《雷雨》中角色“人性的作为”投放进去煅烧,最终必将产生新的结晶。

  全新解读的《雷雨》给我的预期是:在悲剧精神方面更像一出古希腊的戏剧,而在导演综合手段的控制上则完全是一出现代主义的戏剧。

  新浪独家稿件,拒绝一切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31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