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话剧百年诞辰,与话剧一起走过整整一个甲子的中国剧协前任主席、话剧艺术家李默然昨天专程来沪,将在今晚第1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晚会上被授予“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昨天,80高龄的李默然跟记者谈起创作心得。谈到演戏,李默然依旧壮心不已:“虽然20多年前在上海演完《李尔王》后,我几乎没再登台演话剧;但如果现在让我演戏,我一定不戴话筒,也要把声音送到最后一排。”
感受观众每一次叹息
尽管李默然一生演了40多部话剧,但很多人认识李默然,还是通过那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甲午风云》。从容游走于影视与话剧之间,李默然还是对话剧情有独钟:“如果话剧跟影视还有一拼,就在话剧可以与观众一起创作。话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在演出中,不断地修正、完善,使之达到艺术顶峰。”斯坦尼体系说要在演员与观众中建立“第四堵墙”,有着60年创作经验的李默然却说:“把这第四堵墙推倒吧。感受观众的每一次叹息、每次跺脚声,把它消化了融进你下一次的演出中。”
如今,很多影视红人也都纷纷出现在话剧舞台上。李默然却认为:“根本不是影视明星来演话剧,这些明星原本就是话剧界的人。唐国强、张丰毅是中国国家话剧院(blog)的,正在演《西望长安》的葛优是总工会话剧团的。历史上,影视界的‘四大名旦’舒绣文、张瑞芳、白杨、秦怡也都是话剧演员出身。话剧对演员功力要求很高,影视明星回归话剧舞台,不是带来新鲜血液,而是来充电的。”
主旋律作品应该搞好
针对当前文艺界的一些现象,李默然的思考,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错位、两个误断和三个不应该”:一个错位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错位,在有些地方有偏废社会效益的倾向。“两个误断”,一个误断是“主旋律的作品没有市场”;第二个误断就是认为“得奖作品没有观众,为得奖而得奖。得奖后则‘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三个不应该”,一是不应该把具有多功能的文艺工作推到单纯娱乐的境地,乃至于发展成一种“泛娱乐论”的倾向;二是不应该把雅俗对立起来;三是不应该淡漠沸腾的现实生活。
有人提出,主旋律作品如果搞好了也是可以走向市场、产生经济效益的。对此,李默然认为这个提法相当不科学。他说,主旋律作品为什么说“如果搞好”?主旋律作品就应该搞好。主旋律作品恰恰是观众最多的,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比如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话剧《父亲》,2004年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它就演了310多场。
话剧要把观众放在心上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内话剧市场步入低谷。李默然认为,其重要原因是,不是观众抛弃话剧,而是话剧从业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脱离了观众。
有人说,反映工人、农民的戏没人看。李默然说:“中国有9亿农民、2亿工人,不把他们争取到剧场来,话剧还为谁服务?关起门来搞什么实验探索,早晚会脱离群众。以搞笑为目的,挖空心思在人民群众的不足之处中间找‘笑料’、‘说事儿’,是不可取的。”
话剧是舶来品,但经过百年洗礼和几代人的努力,已经民族化了。李默然说,站在话剧新百年的起点,话剧人只要能把观众放在心上,把现实生活放在心上,话剧的未来会前程似锦。”
本报记者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