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惟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4日17:29  新京报
老舍:惟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

舒乙和父亲老舍

  在舒乙家的门厅里有一扇巨大的木门,平日木门前面摆放着几把椅子,因此旁人看到这扇门仅以为这不过是主人家的装饰品而已。这是舒乙家的秘密,却被我们在采访之中无意发现了。为了了解话剧百年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老舍生前与话剧的情缘,不久前我们拜访了老舍之子、中国老舍研究会顾问舒乙。采访之中,我们特意留心观察了这扇很神秘的木门。没有嵌在墙里,也没有过度打磨修饰,能看出来这是从农村“淘”来的旧物,而且门是活的,明显可以打开。于是在我们好奇心的驱使下,舒乙满足了我们的愿望。可是当门打开的一瞬间,我们所有人都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一幅巨大的老舍半身像跃然于我们的眼前,他面带微笑,神态安详,而就在这张半身像的下面,还有一张老舍生前的“全家福”。看着这幅照片我们心里也有了无尽的感伤,更加怀念起这位为戏剧事业献出生命的大师来。

  老舍(1899~1966)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老舍话剧作品年表:1939年-1943年四幕剧《残雾》、《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作)、《张自忠》、《面子问题》、《大地龙蛇》、《归去来兮》、《谁先到了重庆》、《王老虎》(与萧亦武、赵清阁合作)、《桃李春风》(与赵清阁合作)等。

  1950年《方珍珠》

  1951年《龙须沟》

  1952年《生日》

  1953年《春华秋实》

  1955年《青年突击队》

  1956年《西望长安》

  1957年《茶馆》

  1958年《红大院》

  1959年《女店员》、《全家福》

  1961年《宝船》、《神拳》、《荷珠配》

  人艺的老演员都觉得自己是老舍等人调教出来的

  在中外戏剧史上,有些剧作家是从舞台艺术领域走上戏剧文学道路的,因此,他们的剧本具有优势和舞台演出的天然优点,如莎士比亚、莫里哀与曹禺。老舍缺乏这种机遇,从未当过演员,他是从文学直接走向剧本创作而没有经过表演艺术实践这一中介的。但他是京剧艺术和曲艺的里手,而且和狄更斯一样具有表情朗诵的才能。已故的艺术家英若诚回忆:“听老舍先生读剧本,实在是一种艺术享受。那些年,每次老舍先生来剧院读他的新作,我们谁也不肯错过机会。”舒乙回忆说:“老舍先生当时写出一个剧本之后,就习惯性地把演员叫到家里来读剧本。演员很喜欢听他朗诵,从他的朗诵里,可以学到这句台词怎么说,用什么语气,也认为是极大的享受。老舍先生朗诵剧本,是想看看这样写好不好。

  他朗诵完了,听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大家也都畅所欲言。

  《龙须沟》的成功演出为北京人艺打下了坚实的现实主义基础,也为人艺确立了风格,这些老演员都觉得自己是老舍、焦菊隐等人调教出来的。

  老舍先生,你给我一包好烟吧

  有一篇文章回忆老舍为演员朗诵《龙须沟》时写到:“1950年的一个早晨,一批学生出生的青年演员怀着紧张、期待的心情,注视着推门而入的一位作家,他是前来朗诵剧本的。出人意料的是,他进门就问:‘请问茅房在哪里?我要撒泡尿……’随着欢快的哄笑,对于名人的好奇与敬畏心顿时消失。”当时老舍认为剧作家需要天天和导演、演员,以及其他专门技术人员有亲密的接触,要与演员打成一片。北京人艺博物馆里至今还有《茶馆》排演之时,老舍同导演焦菊隐,以及演员于是之、蓝天野等人讨论剧本的照片。

  舒乙回忆到当时的情景也很感慨:“当时人艺的许多演员都成了我家的常客,他们经常对我父亲说,您什么时候为我也写个角色。有的演员到家里谈话,谈完之后有时候就跟我父亲说:‘老舍先生,你给我一包好烟吧’。”

  “他是目前最帮我忙的,对巩固这个新政权,他的功劳最大。”

  如果说,解放前是老舍小说创作的高潮期,那么解放后则到了他话剧创作的高潮期。“一个作家的一生能有两个创作高潮,可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也只有老舍先生一人了”。

  任何优秀剧本的产生都非一蹴而就。老舍的创作也是如此。面对人艺的退稿,老舍脱口而出:“写戏哪能写一个成一个?不成就扔进纸篓,再另写!”而那些没被退稿并且成名的剧作,也都经历了一番的艰辛。

  写作《龙须沟》,缘于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的一份提案,后来这份提案委托北京人艺老院长李伯钊贯彻执行,李伯钊就把这个任务以及治理龙须沟的施政计划等材料交给了刚由美国回来的老舍。

  《龙须沟》演出后,更有一段插曲令人难忘。舒乙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人民日报》曾发表了一篇名为《向老舍学习》的文章。结果引起了极大的骚乱。“因为当时老舍刚从美国回来,装束上与其他的作家、文艺工作者迥异,也没参加过革命。但是周恩来很坚持,他说:‘他是目前最帮我忙的,对巩固这个新政权,他的功劳最大。’周总理还推荐毛主席看《龙须沟》。这是毛主席自1949年到北京后第一次看话剧。之后这部戏更是演遍全国,来自各地的剧团都争相排练起来。”《龙须沟》的创作演出也奠定了老舍与北京人艺的长期合作关系,为表彰老舍突出的艺术贡献,彭真市长授予老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自此,老舍不但有了自己的观众,而且有了自己的剧院,这对于剧作家是必不可缺的。

  一个善于跟随时代改变的剧作家,最后却被斗争含恨而死

  讲到老舍,必然就要说到一部经典作品《茶馆》,因为迄今为止,没有哪一部话剧的艺术成就可以和《茶馆》相媲美。写《茶馆》时,老舍“非常清醒地把握了时代更迭的历史规律,他的那支以幽默著称的笔,找到了从容挥洒的绝妙感觉。”舒乙在谈到这里时也很自豪地认为老舍是现代文学大师中惟一一位在共和国建立以后依然后劲十足,并且能够超越本人以往成就的作家。

  可是,在1963年到1966年,老舍无奈地进入了创作的低迷期。3年半的时间,他只发表了一些小短文,而且一年比一年减少。老舍何尝甘心放下他视若生命的创作活动,可是,他已经没法写作了。

  1966年初夏,文革开始,老舍作为市文联和作协的主席,未能幸免。在惨遭毒害之后,8月24日,老舍一早就离开了家。他一个人默默地走向了太平湖,独自静坐、沉思了一个整天,直到入夜……

  老舍的《茶馆》最后一场戏:善于改良的茶馆老掌柜王利发对现实的黑暗彻底绝望,与秦二爷、常四爷撒起满天的纸钱后进屋上吊自杀。于是之曾说这其中死的不是王利发,“而是那些混蛋王八蛋啊!”这是《茶馆》的“华彩乐章”,却与老舍之死如此的相像———曹禺曾在老舍去世后说,“我听到老舍的死讯很难过,同时我很气愤。老舍先生不是自尽,是被逼死的!”是啊,一个善于跟随时代改变的剧作家,最后却被斗争含恨而死,他的死,成为中国戏剧界和文学界最大的损失。而现如今,在北京人艺的网站上,在名家风采的栏目里,老舍先生的大名位列其二。喜爱戏剧的人们,也永远会在心里缅怀他。

  讲述者:舒乙

  本报记者 天蓝 采写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