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峰廖向红等谈《音乐之声》 是音乐剧更是记忆(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7日11:13  深圳商报
姚峰廖向红等谈《音乐之声》是音乐剧更是记忆(2)

百老汇原版音乐剧《音乐之声》

姚峰廖向红等谈《音乐之声》是音乐剧更是记忆(2)

百老汇原版音乐剧《音乐之声》

  金复载认为,《音乐之声》对中国引进音乐剧、发展音乐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复载说:“电影《音乐之声》在中国的成功,令戏剧界的专家开始思考研究音乐剧这种有别于中国戏曲的艺术品种,并吸取它的艺术精华,运用到我们的舞台剧演出中。《音乐之声》对中国的舞台剧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对整体艺术形式和思想都产生了影响,而并非对某一部作品影响特别深。”

  2004年,百老汇原版音乐剧《音乐之声》首度登陆中国,场场爆满。在此之前,由成方圆(听歌)主演的中国版《音乐之声》于1998年首演,同样抢尽演出市场风头。金复载说:“《音乐之声》不管是原版的还是其他版的,在中国都已经成了一个符号,一个优秀音乐剧的符号。”

  俘虏各种唱法爱好者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电影《音乐之声》在中国上映时,《雪绒花》、《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等插曲就因旋律优美动听、琅琅上口而被填上中文歌词,传遍了每一个角落。《哆来咪》和《雪绒花》还被选进音乐教材,分别出现在小学和初中的音乐课本上。

  深圳市文联副主席姚峰说:“《音乐之声》的插曲为电影和音乐剧都加了许多分。这些插曲的旋律都非常清新简约,听两遍就能哼了,歌词简洁易懂,充满生活气息。音乐的意境非常平易近人,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轻而易举就能唱到观众的内心深处。”姚峰告诉记者:“《音乐之声》的插曲属于美声唱法的范畴,但又跟传统的美声唱法有所区别,它以美声唱法打底,融合了流行与民族的精髓。”

  姚峰说:“《音乐之声》的插曲在上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因为它融合了美声、流行、民族三种唱法,无论你喜欢什么样类型的音乐,在《音乐之声》的插曲中总能找到喜欢的。”本报记者 祁 琦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