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话剧《明》上海热演 古今中外打通筋脉(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1日00:28  新浪娱乐
话剧《明》上海热演古今中外打通筋脉(图)

《明》剧照

话剧《明》上海热演古今中外打通筋脉(图)

《明》剧照

话剧《明》上海热演古今中外打通筋脉(图)

《明》剧照

话剧《明》上海热演古今中外打通筋脉(图)

《明》剧照

  新浪娱乐讯 18日起,田沁鑫(blog)领军、郝平(blog)陈明(听歌 blog)昊主演的舞台剧《明》在上戏剧场粉墨登场,这出以戏中戏方式对莎士比亚名著《李尔王》的另类解读将一直让观众HIGH到24日,编剧当年明月(blog)更将《明朝那些事儿》的浓缩基因(听歌)注入到悬念迭起的宫廷故事,担纲视觉概念的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夏小万更以“最大型的装置艺术作品”震惊了所有观众,立体山水画与游走其间的演员之间构成的梦幻效果,体现出“行为艺术”的独特质感,而剧组特意设计的大型水晶龙座则摆放在上戏剧场大厅,成了看戏观众争抢着坐上去拍照留念的“景点”。

  《明》剧自北京转战上海,成为近期文化圈盛事,上海首演当天,著名越剧艺术家茅威涛、新兴“票房蜜糖”导演何念均兴致盎然地观看了全剧,并大为赞赏,而更多艺术业界人士称之为“有贵族气息的剧作”,“当年明月初尝舞台能有这般成绩,潜力无限。”

  而面对普通观众“景仰有之,看不懂亦有之”的热烈争议,导演田沁鑫表示:“一台戏是需要有一些创新,又需要有一些文化气象的。”

  古今中外 打通筋脉

  《明》虽然改编自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但从演出呈现来看,已经与原作有了巨大分别。田沁鑫导演大胆采用了间离等舞台形式与手段,让角色在人物与演员之间跳进跳出,演员时而是角色,时而是观众,时而是评论者,以新颖的形式打造了一出具有幽默感的立意剧。郝平饰演的老皇帝常挂在嘴边的“莎士比亚是几品官呀,凭什么编这出让我演啊”以及更多的古代名词的现代解读,古典戏曲演出中的检场人运用于剧中,再加上德云社成员加盟“监督打造”的台词,也充满了传统相声的意味的经典段落,为该剧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筋脉。

  当年明月作为编剧,在台词上颇费功夫:半古文半口语的台词形成了独特的效果。陈明昊与郝平的表演则成为了该剧亮点,两人发挥出了各自南北派的表演风格,诙谐幽默之处时而引来观众笑声。舞美设计侧重国画般的写意风格,服装颇为另类,除了皇帝龙袍外,其余服装设计都让不少观众感到惊讶。有网友在观后写博称:“剧情与原著分分合合,这个严谨的结构是精心设计的吧?佩服!”

  排练场剧 舒服对接

  “排练场戏剧”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多见于小剧场演出,旨在通过演员调整自身的表演状态,达到类似戏剧排练时的自由、灵活、松弛状态,在演员多重身份的跳入跳出之间,达到和观众友好交流的氛围。田沁鑫认为,这种在角色、自身、空间之中跳进跳出的布莱希特式“间离”效果,是要“用修养来演戏”才能办到的。“轻松愉悦的表演”、“与观众顺畅自然的交流”、“有秩序的混乱”“自然而然的幽默”“毫无障碍的跳进跳出”,这是田沁鑫对本剧表演的几点要求。然而这看似轻松的要求,对于青年演员而言却成为了一个课题,国家话剧院院长赵有亮在观看排练时,甚至用了“科研”“攻关”这样的词汇形容本剧表演的难度。经过一系列“攻关”。

  剧中有很多“明月式语言”,这些都让熟读《明朝那些事儿》的读者心照不宣,摈弃了拗口难记的古代人名、官名、而仅以“皇帝”、“皇子”、“大将军”等定位角色,在短短不足两小时的时间内,充满了大量历史和典故,剧中人物虽是虚构,却各个都有史实印证和《李尔王》原作的原型人物,经编剧的拨弄,这些人上演了一出非常可(听歌)的“关公战秦琼”的大戏,和导演、演员一起打造了一个“无障碍舞台”。

  这些努力在演出后得到了大多数观众的肯定:“这个晚上,很舒服,不累。严肃的时候,演员不像很多话剧那样‘假惺惺’,轻松的时候,也不故意胳肢观众,好像一切都很顺理成章,很亲切。”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明》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