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相声30年:在起伏中变化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7日00:40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 侯艳宁

  中国的传统曲艺相声,可以追溯的历史很长,但可证历史却是自朱绍文以来的百年时光,经历了“撂地”、“茶社”、“舞台”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这项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涌现出了大量的新人新作,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笑,同时相声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篇采访记者对话的是中国曲艺界一位出师名门、功力深厚、不善张扬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的弟子李如刚,他生活在石家庄,近几年淡出舞台,在幕后从事着相声教育工作。

  -相声演出复苏兴盛

  李如刚是1979年从邯郸市文工团调入河北省曲艺团,正值改革开放的大潮在全国掀起,身处在经济复苏的时代,李如刚亲身感受到文艺演出也随之复苏并蒸蒸日上,相声演出开始繁荣。它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从爱情、婚姻,到关于建设新农村、发财致富的主题思考。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广泛进入家庭,姜昆侯耀文冯巩牛群……大批新生代相声演员成为观众喜爱的笑星,相声事业迎来了又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政府设立了多种文艺奖项,鼓励艺术家积极创作,开拓创新。李如刚和老搭档康达夫表演的相声《盖楼状元》获得了河北省文艺振兴奖,“那个时候有了很多奖励,一旦获奖,工资立刻升级,是农村户口的还能解决成城市户口。”李如刚告诉记者,同时全国范围的相声比赛也推动了相声的繁荣。李如刚和康达夫1984年参加了在青岛举办的“全国首届相声评比大赛”,全国的相声演员云集青岛,李康二人表演的《乐逍遥》获得了二等奖,不过李如刚对这个段子并不是特别满意,他们在随后的非正式比赛中首演了《百吹图》,这段相声由马季、金宝创作剧本,马季让他们首演了这部作品。表演过程中几乎一句一个包袱,把全场观众逗得哈哈大笑,同时在相声圈内引起轰动。这场比赛,确立了李如刚和康达夫在相声界的地位,同时也受到了马三立和侯宝林两位相声大师的关注。当时马三立和侯宝林坐在台下观看,马三立一直就很喜欢李如刚,想收他为徒,可天津的相声演员们不同意,因为马三立辈分高,假如收李如刚当徒弟,年轻的李如刚就成了那些比他年长的相声演员们的师叔。所以在看了《百吹图》后,马三立希望侯宝林收他们为徒,没想到就在同一年,李如刚真的成立侯宝林的弟子。

  -大师云集的时代

  改革开放之后,文艺界被废除的拜师制度被重新提起。时任河北省委书记的高占祥就主张恢复拜师制度,他认为拜师学艺是多种教学渠道的一种,特别是相声靠的是口传心授,拜师尤为重要。1984年,中国曲艺家协会在石家庄召开扩大会议,省曲艺团准备了一台新排的曲艺节目,供专家、同仁们检阅。其中李如刚、康达夫合说了《乐逍遥》,侯宝林当时上台作了一番点评。演出结束后,第二天高占祥搭桥(引师),请求侯老收河北的两个徒弟———康达夫、李如刚。当时曲艺界的高元钧、骆玉笙、张鲁、常宝林、石连城等名人也在场,在河北宾馆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由“官方”出面拜师在河北甚至全国都是独一份,拜师时的热闹场景李如刚终生难忘。让李如刚更难忘的是师傅在拜师仪式上的讲话:“希望你们扎根河北,不要翅膀硬了就飞出去,别给侯门丢人。”侯老的教诲始终记在心中,此后,康达夫、李如刚跟随师傅侯宝林到外地演出,李如刚除给康达夫捧哏,还给侯宝林捧,做了近百场的演出,但他始终没有离开河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