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给灾区添麻烦,推迟送校歌活动
主持人赵宁:上次在5月份的时候,叶老师曾经做客新浪,跟大家交流了北京音乐节的很多故事,提到了在现在的年龄是全新的开始,中间也穿插到现代音乐节的部分,现代音乐节是5月份的时候跟大家见面,当时有送校歌的活动,当时叶老师提到有走到六个学校,后来还延续下去了?
叶小纲:我们今年本来是打算在9月初去甘肃的甘南地区去覆盖当地的藏族小学的一些歌,据当地的同事提供的情况以及我们所了解的,当地的藏族小孩由于校舍各方面条件的原因,他们都没有校歌,有时候升了国旗,唱的歌也不是国歌,有些是他们自己甚至是宗教意识比较强的歌曲。我们当时就想如果一个小学,一个藏族的孩子,从小这方面,祖国大家庭的认同或者民族归属感的认同,如果不是很鲜明的话,可能将来会有点问题。所以我们想把藏区小孩的歌也覆盖,我们正在做这个事情。但是没有去成,为什么?太不巧了,就是泥石流那个地方。
主持人赵宁:当地的孩子有一些危险吗?他们还在正常学习?
叶小纲:他们还正常。
主持人赵宁:就是交通断了。
叶小纲:甘南地区很大,我们去的地方不见得是爆发泥石流的县,舟曲县。我们9月份泥石流刚完,我们怕给人家添麻烦,当地负责的领导同志都很忙,我们推迟到11月。天不是太冷,我们准备做一批,我们方阵给改了,本来是中央音乐学院一个班30多个人,分散到每个小学去体验,现在由于当地的特殊情况,准备把他们的歌,我们已经搜集了当地的歌词,我们做一批,带下去,教给大家唱,然后再看看反馈,这个事情肯定要做,我们已经启动了,会一直做下去。
主持人赵宁:之前有去到一些学校,搜集到一部分要创作的歌曲。
叶小纲:我们去的正好,是泥石流。
主持人赵宁:说明好事多磨。
叶小纲:我们有时候也想,第一好事多磨,第二做一件事情特别不容易,如果中央音乐学院一个班级30多个人,都在当地,如果爆发泥石流,出现什么问题,那是了不得,有很多因素。现在基本稳定下来,当地救灾也差不多了,我们除了送校歌以外,也想到发生泥石流的地方献一点爱心,那是非常有生活的。现在每个孩子,每个参与这项工作的人会觉得特别有意义。
主持人赵宁: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应该充满音乐和歌声。
叶小纲:我觉得也是。在音乐节也提到音乐教育。
虚伪的音乐是做不出来的
主持人赵宁:很多朋友盛赞叶老师是用脚走出来的音乐家。
叶小纲:我去了不少地方。
主持人赵宁:不管是采风也好,为了歌曲音乐的创作也好。
叶小纲:说到采风的问题,我觉得也是,宇宙无边界。其实音乐也没有边界,如果我们从事,无论是个人的创作还是为社会做一点事情,我想说明我们的精神世界还是很充足的,精神的底蕴还是很充分的,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是充足的,所以我们能够做这样的事情。您说为什么我们写东西那么快或者做事情那么有激情,有谱,还是因为我觉得内心的充足和淡定以及从容以及审美标准的比较一致。我们不会因为这个,发生点事情变成那样发生点事情变成那样或者随波逐流,或者在社会上常见的弊端比如急功近利的创作或者长官意志的创作,我们一般不这么做。我们确实是做基层的工作,创作也是这样。我们音乐校委会是做基层的工作,是实实在在的,音乐是做不了假的,写文章可以写虚伪的文章,音乐做虚伪是做不出来,在艺术门类当中最有意思的是音乐,音乐是看不见的,只能听见。小说可以看,戏剧可以看,都是直观的,只有音乐是靠耳朵听的,看不见,看见人在奏,但是音乐本身是看不见的。
主持人赵宁:有道理。
叶小纲: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这个音乐看不见的特性,就能打动你的心。你想想有没有这个道理,有时候看一部电影,最精彩的电影看两遍最多了,或者再过若干年,再看第三遍。如果一个优秀的作品,一首好歌,一个好的交响乐作品,一部歌剧,在家里洗衣服、做饭,收音机一开,听多少遍,你喜欢的音乐,可以无休止的一直听下去,可以伴随你的一声,古典大师的作品,贝多芬、莫札特,包括中国音乐家历史上优秀的作品,从古代古琴音乐,世世代代一直在听。看一篇小说,可能看两遍,我想不太可能,音乐是无休止地听,这是它的特殊性。
主持人赵宁:音乐家的创作也是无休止,还是说他多有高峰期。
叶小纲:我觉得我现在往上冲,我自己个人觉得,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
主持人赵宁:我听说您有一个习惯,每天至少要听一个小时的音乐。
叶小纲:对,我今天来之前还在听,前两天刚刚买了一张郑京和的集锦,她的唱片,我来之前听一个协奏曲,唱得很多各种各样的内容,今天听这个,明天听那个,听一遍有新的体会,这个体会不是说以后这个技术问题我没想到,我以后要涉及到。不是。是因为音乐探索你内心隐蔽的角落,让你触动,每次触动不一样,如果音乐听得少,是比较浅层次的触动。音乐的魅力是非常无穷的。
主持人赵宁:听得越多,会越了解自己。
叶小纲:它某一个和声,某一个出来的状态,对不搞音乐的人是一样的。
主持人赵宁:有些不搞音乐的朋友会觉得他们听得懂流行音乐,但是听不懂交响乐,听不懂古典乐,或者他们没有办法静心理解。
叶小纲:问题不难,需要时间,比如有一首钢琴曲,肖邦的,莫札特,贝多芬的,不要坐在那听,我从小也是这样,他们越来越打动我,所以励志才去听他。
很幸运把爱好当职业
主持人赵宁:您是音乐世家。
叶小纲:但是没有人逼着我非学音乐不可。我女儿她现在考取北大医学院了,我从来没有逼过她,她不想学音乐就不学音乐,我是老幺,就我学音乐的,我们家有学医的,学管理的。你愿意从事这个事业,愿意学习这个东西,我很幸运的是我拿自己的爱好当了自己的职业,这是比较幸运的。
主持人赵宁:是,我插一句,特别逗的是叶老师的母亲是特别有意思的老太太,我知道您很多的创作,她都会用很有意思的语言去表达她的评判。
叶小纲:是。她挤兑我……
创作世界化风格的音乐
主持人赵宁:叶老师后来在美国游学,一边学习音乐,一边在当地也创作。而且有很多的人研究您的音乐风格,您的艺术脉络,他们说您的创作和其他同时期,不管像陈其钢老师,谭盾等等老师的风格不一样,您更为世界化,并不因为是中国的音乐家,所以总是取自于中国的民族音乐或者中国的本土文化,我不知道这种说法对不对,好像从您的一些创作当中是能够领悟到的,比如您的《冬》,比如您的《地平线》,好像是这样。
叶小纲:《冬》更世界化,《冬》是我比较早的作品,表达了客观的态度,对世界。你处在世界的,当时我个人状态不是特别好。
主持人赵宁:当时您在美国。
叶小纲:特别冷的地方。水牛城,那个地方半年都是冬天,天气老是阴沉沉的,感觉不是特别好,没有阳光明媚,夏天有蓝天,冬天整个都没有。天什么样都不知道,天都是云层罩着,锅盖一样盖着,当时比较郁闷,用自己比较客观,冷静的态度描绘这个状态,这个状态不是中国人的状态,就是世界人,抽象人的状态。语言相对国际化。但是我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中国因素特别多,像10月30号、31号在北京上演的歌剧,那里全是京剧的音乐,全是自己的话,仔细听,都是从京剧来的。
主持人赵宁:有昆曲,还有为西藏写的很多音乐。
叶小纲:《地平线》、《西藏之光》,我写了很多关于西藏题材的作品。当然西藏的题材比较多,西藏因素的音乐比较多。应该说中国因素还是很多的个。我在国际上有一定小小的位置,恐怕跟中国背景还是很有关系,因为这个材料别人不会用,也做不了,这是身份的标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