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宝岛一哥”独树一帜
继去年的《宝岛一村》后,眼下,新剧《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又在内地兴起新一轮的“赖声川(微博)热”。作为台湾剧场的拓荒者,赖声川及创立的表演工作坊(简称表坊)不仅在台湾地位超然,27年来其影响力已遍及整个华人世界。而台湾较有影响力的屏风表演班、兰陵剧社、相声瓦舍,其创始人李国修(微博)、李立群(微博)、冯翊纲也无不出自表坊门下。在“宝岛一哥”的带动下,海峡两岸剧场的互动越来越活跃。
代表人物:从美食领悟戏剧之道的赖声川
作为戏剧大师,赖声川本人就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性。近期,他的部分传奇经历通过首部“自传剧”——《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披露时,人们又发现了大师作为资深“老驴”的一面。
当餐厅跑堂磨练“演技”
追问赖声川创作的妙诀,他竟开始跟你聊美食。原来,他拥有一个厨艺超群的妈妈,从小就尝遍美食,更从赖妈妈的待客之道中掌握了戏剧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节奏感。及至20多岁留美读博,囊中羞涩的他在旧金山一家五星级中餐馆打工,又在跑堂过程中继续总结自己的戏剧理论。“在那里打工五年,我彻底明白剧场和餐厅真的是相关行业。”赖声川笑着比划道,“你看,餐厅也有一个厅堂作秀让食客看排场,也有乱七八糟勾心斗角的后台,就是厨房。我做跑堂时常一个人负责五张台子,不同客人不同需求,给客人点餐和上菜的节奏怎么控制,都有很大学问,而做戏剧导演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戏剧的节奏。”
在五年的跑堂生涯里,赖声川不仅体验了底层人民的辛苦,更在这家高级餐厅里会遍了约翰·列侬、阿拉伯亲王、欧洲侯爵在内的各色客人,为日后当编剧积攒了大量素材。有时候,赖声川还需要磨练“演技”。由于英语讲得好,他常被客人问起缘由,最初赖声川会据实以告:“我在伯克莱大学读博士”,客人立刻就沉默了,然后小费给很少,后来,赖声川编了一个父母在唐人街洗衣服的故事,每次都得到最多的小费,“这就是戏嘛!”
白手起家创造台湾剧场
1983年,29岁的赖声川以优异成绩拿到柏克莱大学的戏剧博士学位。当他和太太丁乃竺毅然决定放弃在美的优厚条件回台湾开拓剧场时,许多人都感到不解。那时的台湾堪称剧场沙漠,人们根本没有“看戏”的习惯,但赖声川却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他想创造剧场,也创造观众。
1984年11月,赖声川拉来李立群、金士杰、顾宝明、管管等人,成立了自己的剧团——表演工作坊,全靠白手起家。剧团的第一个戏,一分钱投资都没拉到,但他和李国修、李立群就是在那个空荡荡的舞台上,在台北一个连楼梯都歪了的危楼里创作出《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轰动全台湾。当时台湾的人口只有2000万,但光是该剧录制的磁带就卖出100万盒。
剧作烙下台北印痕
多年来,赖声川的创作了烙下了地方和时代的印痕。《暗恋桃花源》几乎就是那个时代缺乏秩序的台湾的写照,早期的相声系列充满了辛辣的政治讽刺,而近10年来,赖声川的创作转入更为纵深的历史和人性的探讨。赖声川说:“我所有的创作都从台北出发,台北很难跟北京拼面积、拼气势。你的特色如果在拼大,那我可以告诉你,对许多商人来说,台北的KTV没有广州大,酒廊小姐也没有上海漂亮。台北的特色在于精致与人性化。而北京呢?凡事都在想政治。虽然北京观众越来越能接受很多东西,但我这么多年来在两岸跑,到了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是提心吊胆的,不知道何时会讲错话。那是长年来的文化。”
不求赚钱只求不倒闭
经过10年的了解,赖声川感觉:“其实大陆观众也分很多种,有些一般的白领观众可能更愿意在一天的工作之后到剧场来笑一笑,表坊有很多这种让观众可以开怀大笑的作品。但也有些观众是不满足这些的,他们希望看到一些思想性的、甚至批判性的东西,我的作品中也会为这类观众提供收获。”
虽然作品在大陆备受追捧,但赖声川表示,自己的创作从来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现在大家眼睛都还在看钱,以为我是个赚钱的金母鸡,但我觉得从长期来讲,我做事的目的是可以持续下去就好,20多年来都是这样,所以我可以一直做想做的作品,而不是去猜市场要什么。其实我们20多年来就在创造市场,核心理念就是‘不倒闭’!”
年度热剧:《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
作为足迹遍布全球的“旅行达人”,赖声川曾多次婉拒杂志约稿,却在新剧里将自己的私家旅行经验一次性集中放送,展示了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旅行见闻。该剧是表坊相声剧系列的第7部,这一次,赖声川将故事安排在一座南太平洋的小岛上,因一场槟榔引发的“革命”让两位台湾游客被困岛上而相识,聊天中,两个旅行理念大相径庭的人将各自在旅途中的有趣见闻娓娓道来。作为核心演员的冯翊纲与屈中恒(微博)饰演两位旅行爱好者,互为捧逗,满场火花四溅。赖声川的大女儿赖梵耘则饰演一位喜感十足的女服务员。
北京 百年老店粗犷大气
不得不承认,首都北京是个天然看戏的地方。这里有着历史最悠久的剧团、最大牌的导演和演员、以及最捧戏、最懂行的观众。看话剧是一种传统,演话剧是一种传承,老字辈与新生代的力量在这里激烈碰撞交融着。除了像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微博)(简称人艺)、中国国家话剧院这样的“老字号”官方剧团,北京的民间剧场还活跃着各种小剧团、戏剧工作室,令其成为全国戏剧创作力量最活跃、最集中的地方。而以先锋实验色彩著称的孟京辉(微博),堪称京城戏剧的一张“名片”。
代表人物:做菜都很先锋色彩的孟京辉
如果说数年前,孟京辉还乐于扎根北京,守着自己的话剧大本营,如今的他早已将自己的剧场拓展至全国。除了巡回演出,孟京辉在北京东直门外拥有自己的专属剧场——蜂巢剧场;在上海,孟京辉设立了工作室的分站;即使是像广州这样话剧票房并不理想的城市,孟氏的话剧依然至少一年来一部。“20年前我们还在戏剧学院当学生的时候,吃着清汤白菜,搂着女朋友,就在梦想着戏剧应该改变。”那时候,孟京辉骑着辆破自行车东奔西跑,这边厢磨烂嘴皮子教学生戏剧讨生活,那边厢筹备着自己的戏剧,为了做《恋爱的犀牛》,他硬是把房子抵押出去才凑到20万的投资,包括郭涛(微博)在内一帮跟着他混的演员也无不穷困潦倒,生活拮据。而今天的孟京辉则很为戏剧在社会赢得的尊重而自豪。他说:“观众是萝卜,你不种他不长,你种才有收。”
和妻子廖一梅合作的“悲观主义三部曲”,吸引了无数热情激荡的青年人。可现实中,孟京辉吐露,自己不太愿意和妻子合作:“我做别的戏,回家还能和她很放松地聊聊;但做她的戏,会时常处于被她审视的状态中。而且做好了,人家会说这是应该的。王朔、姜文、洪晃、刘索拉他们都看过这个剧本(指《柔软》),赞不绝口,如果做不好,大家会说是我没把这么好的剧本给弄好。压力太大了!”一个是老愤青,一个是女文青,两人在一起20多年了,却从未听说他们的婚姻出现什么问题,或闹出什么绯闻,孟京辉形容,自己在创作上前卫,感情上却保守。身为一位“乐观主义者”,他又特别欣赏“悲观主义”的妻子:“我觉得‘悲观主义’是一种很高级的对待生活的看法,我努力去理解廖一梅,‘乐观’不是武器,没法解决很多问题。然而‘悲观’是武器,它既可以保护自身,也可以用来战斗。”
“先锋实验”一度是孟京辉话剧最鲜明的标签,就像在生活中给儿子做饭,孟京辉也喜欢尝试各种形式感特强的搭配,还发明了一种饮料,在冰镇可乐中加入胡椒面!不过近些年来,孟氏话剧的路线却越来越多变,对此孟京辉解释:“我不是一个职业的导演,这么多年来我做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戏。一个职业的导演,他或许尝试了一种成功的表达,继续按照这种既定模式就安全了,他也可以得到荣誉、资源;但我是一个特别淘气的孩子,而且中国目前的戏剧现状偏于单调,我找到一种方式,有点像个狗熊一样,占了一个先机,然后我又迅速地把它抛弃了。在我的创作当中,有诗意的,有实验性的,有跟当下生活联系很紧密的,还有那种任意篡改的。这说明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也愿意做很多事情。”
(责编: 葱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