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终于在北京世纪剧院落地。演出前,中文版《妈妈咪呀!》创造了两个纪录,一是首次把英文音乐剧改成中文版,对白、歌词全都“本土化”;二是主办方预计让该剧在北京驻场演出80场,全国巡演200场。许多人都对这样的野心表示担心,因为音乐剧本身就不是普罗大众都愿意消费的,而改成中文版的剧目也难免不伦不类。结果,演出效果超出很多人的预期,中文版《妈妈咪呀!》不仅获得了不错的口碑,截至记者发稿前,北京、上海的总票房已突破2600万元。
该剧制作人田元说,制作中文版《妈妈咪呀!》的原因是希望学习国外先进的制作理念和培养中国音乐剧人才。而正因为看到了音乐剧在中国也能有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运作,很多业内人士把这些新的景象,称作中国音乐剧的“元年”。《妈妈咪呀!》中文版的成功是特例还是能够推广的一种模式?实际上,中国原创音乐剧仍然举步维艰,虽然也有音乐人三宝、小柯(微博)在坚持做音乐剧,但创作乏力、演员缺乏、产业化不健全、观众基础薄弱仍是这个艺术产品在中国面临的弊端。中国音乐剧发展了20年,依然处在萌芽期,除了汉化国外经典的音乐剧,我们还能做什么?
现状
中文“妈妈”驻场演出
中文版《妈妈咪呀》找来了专业人士把英文歌词全部改成中文,找国外专业的音乐剧人士做指导,而演员则是在全国历经甄选、面试、培训等重重“关卡”选出来的。
《猫》《妈妈咪呀!》等经典的国外音乐剧都曾经陆续在北京演出过。而此次中文版《妈妈咪呀!》的制作人田元,2003年就开始参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引进《猫》中国巡演的工作。
选择《妈妈咪呀!》作为国外经典音乐剧“汉化”的第一步,田元和公司看重的是这个戏在全球取得的优异成绩和它本身诙谐的故事情节,以及四年前该剧英文版的中国之行留下了好口碑和社会影响力。此外,老牌乐队ABBA的歌曲在中国也具有传唱度。于是,中文版《妈妈咪呀》找来了专业人士把英文歌词全部改成中文,找国外专业的音乐剧人士做指导,而演员则是在全国历经甄选、面试、培训等重重“关卡”选出来的。
田元和团队“野心”不小,首次出手就既是大手笔又是大冒险:他们为中文版《妈妈咪呀!》定下了全国巡演200场的目标,其中仅北京就驻场演出80场。对于200场的巡演计划,其实田元的压力也一直很大。田元告诉记者,这次中文版团队面临的挑战是,以前他们作为承接方,引进剧目后只负责接待、运作和营销,可这一次他们进入到产业链的上游,不仅要做出好品质,还要有足够的营销推广经验和运作能力,而且他们还有个更长远的目标,则是打造一个规范化的融资平台,在中国培养音乐剧市场。
在这次中文版《妈妈咪呀!》演出前,北京没有一部音乐剧的驻场演出超过16场。但对于他们来说,《妈妈咪呀!》中文版还只是第一步,有消息称他们的下一个计划是推出中文版《猫》。目前,虽然中文版《妈妈咪呀!》的最终成绩还没有揭晓,但截至目前2600万元的票房、演出七八成上座率等数据,已经让制作方信心大增,且让他们看到了“汉化”国外音乐剧的“曙光”。
疑问
经典汉化是必经之路?
音乐人三宝认为中文版《妈妈咪呀!》能够成为打开中国音乐剧市场的优秀作品。而演员影子则表示该剧正在做稳固音乐剧演员队伍、积累人才的事。
中文版《妈妈咪呀!》获得目前的成绩,是特例还是一个可以值得推广的模式?在中文版中出演女主角唐娜的音乐剧演员影子说:“《妈妈咪呀!》本身非常成熟,音乐都很经典,而且全世界的音乐剧里只有它能打造包括中文版在内的14个版本,这也是绝无仅有的。说它能火,因为这个戏本身就是个特例。但这次中文版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音乐剧的里程碑,是我们迈向市场化、产业化和职业化的开端”。
就如影子所说,《妈妈咪呀!》除了是世界著名音乐剧,仅凭名字就有一定号召力外,这部剧本身就有其特殊性:比如音乐采用的是流行乐队ABBA的几十首歌曲,它更为通俗易唱;而剧情也老少皆宜,没有理解障碍;其次本剧的风格温馨、欢乐,感人,平易近人,很容易在剧场里让观众融入演出的氛围,随着音乐和表演一起唱,一起笑,一起哭。基于这些特点,《妈妈咪呀!》并不太受制于语言的限制,即便改编成中文版,并没那么原汁原味,也容易让观众接受和喜爱。但把国外音乐剧改编成中文版的方式是否适合所有的经典音乐剧呢?有网友和专业人士就对改编《猫》存在着一定的疑问,因为《猫》的音乐唱段难度高,歌词也复杂。中文版《妈妈咪呀!》的中方舞蹈编导赵永斌就认为,《猫》对演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中国能胜任的人则不多。
不过业内人士看到的是更为宏观的问题,他们认为《妈妈咪呀!》中文版的目的是培养演员团队,制作团队,以及发展观众市场。就如影子所说,虽然《妈妈咪呀!》200场的巡演计划还没实现,但它正在做稳定职业音乐剧演员队伍、积累人才的事。而田元同样认为“制作中文版的阶段是必须要走的路”,她告诉记者,虽然国内也有很多人在尝试原创音乐剧,但中国音乐剧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国外很多成功案例值得学习和借鉴。而且他们的终极目标肯定是要制作中国原创音乐剧,只是目前必须着力解决人才缺乏和市场这两个核心问题。
困难
专业人才是瓶颈
编舞赵永斌认为,虽然《妈妈咪呀!》的效果不错,但目前的水平离真正的国际标准还有一定距离,比如选角、一些演员的音准都存在问题。
在日前《妈妈咪呀!》北京演出期间,记者也收集了一些观众的点评。可以说从明星观众到普通大众,基本都是一片好评。比如崔健表示,《妈妈咪呀!》演员的状态是他从未在中国音乐剧中看到过的,让他充满感动;乐评人刘雪峰则用“令人现场飙泪的好戏”来形容。虽然有许多溢美之词,不过中文版《妈妈咪呀!》创作者却知道品质背后付出的艰辛。让他们庆幸的是,这次中文歌词的翻译十分到位,让这个发生在希腊小岛上、有违中国传统道德的故事,本土化的衔接非常自然。实际上,该剧最大的难题主要还是在专业人才的挑选上。
中文版中方舞蹈编导赵永斌告诉记者,虽然演员都付出了百分之两百的努力,但该剧目前的水平离真正的国际标准还有一定距离,比如选角、一些演员的音准都存在问题,而音乐剧人才职业化在国内也无法达到。最简单的例子是,女演员到了生理期就不演出,这在国外绝对是不可能发生的。该剧国际版本导演保罗·嘉灵顿还告诉记者,当初除了演员难找,完全领会英国版权方意图,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完成该剧制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几乎没有。剧组中的有些制作人员,是他们费了好大力气从台湾或者海外请来的。
采访中,赵永斌还表示了一点担忧,他告诉记者,纵然《妈妈咪呀!》引领着中国音乐剧向职业化道路发展,可演完这个戏,演员们还是看不到前面的路。不过田元认为,《妈妈咪呀!》中文版的制作和演出是一次培养音乐剧团队的机会,至于下一步戏,他们也在与国外团队探索新的人才选拔模式,比如做一个电视选秀节目,通过更广阔的渠道选出主要角色。
面临创作、市场、人才考验,业内人士剖析本土音乐剧“三大现状”
原创音乐剧 敢问路在何方?
2003年当引进音乐剧《猫》等项目后,中国音乐剧发展至今,就是采取引进、中文版和原创三条腿走路的模式。作为一种通俗易懂、娱乐性很强的戏剧样式,无论是哪种形式,音乐剧在中国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更是把观众拉回剧院的重要手段。
如今《妈妈咪呀!》在市场上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但只是个新的起点和开端,远没有迎来中国音乐剧的春天。它仍然面临诸多的问题,观念上的固执与陈旧、创作上效颦般的描红、创作模式走入误区,教育上的急功近利,以及不稳定的、尚待开发的观众群体等,与西方的差距依然很大。但就目前来看,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引起重视,要让它在中国观众心里扎根,这条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责编: 葱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