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1
创作乏力or本土化不足
创作匮乏是国内原创音乐剧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百老汇华裔第一人王洛勇(微博)称国内大多数从事音乐剧创作的艺术家对音乐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故事的戏剧性缺乏组织能力,让演出停留在歌舞演出,甚至是杂技炫技水平。中文版《妈妈咪呀!》中方舞蹈编导赵永斌,是中央戏剧学院培养的第一代音乐剧演员,在日本四季剧院工作的他认为国内音乐剧,不仅有意识问题,还有创作问题。他告诉记者,其实在日本原创音乐剧最终成功的也比较少,而在中国,就更为浮躁,很少有团队能踏踏实实做剧本创作。
有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原创音乐剧除了普遍意义上的大剧场演出,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话剧加唱,另一种是晚会加歌舞。但这都不是真正的音乐剧,误导了观众。作为国内比较早从事音乐剧创作的音乐人之一,三宝虽然也创作了大制作的《蝶》,还有最近口碑票房都不错的《三毛流浪记》,可他在采访中也谦虚地表示,自己的作品都是探索性的。对于音乐剧他也是在摸索,没有经验之谈。而且国内音乐剧发展虽说近些年形式和规模越来越多样化,但一方面演员难找,另一方面整体运作团队没有建立起来,国内仍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剧导演。
对音乐剧颇有研究的成方圆也表示,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急于有本土原创音乐剧,就是操之过急。因此,与其没有一个好的剧目,不如学习拿来主义。这也是当年她会选择引进制作音乐剧《音乐之声》的原因。但是“全盘西化”并非王道,音乐剧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表演方法。
【它山之石】
去年,台湾音乐剧《向左走,向右走》在全国6个城市的巡演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该剧导演黎焕雄认为中国音乐剧的概念不能完全西方化,毕竟文化背景不同,中国音乐剧需要和本土文化习惯、审美情趣产生碰撞,才能改变观众的审美方式,形成特有的中国音乐剧格局。
现状2 演员缺失or票价过高
演员影子告诉记者去年她参加一个音乐剧论坛,共有35部音乐剧作品参与研讨,但她认为绝大多数作品没有市场化、产业化操作。包括已经演出了超过2500场的《金沙》。音乐剧无法做到产业化常演不衰,就不可能诞生和积累人才,演员没有戏演,自然会流向其他行业。在美国百老汇,30多个歌剧院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剧目,演员工会会不停发布各种招聘公告,演员们可以不停参加各种面试,获得演出机会。同样,国外演员如果对音乐剧一腔热情,会自己花钱去学习,上爵士课、踢踏课、声乐课、表演课等,然后再去剧组应聘。而在中国,孙红雷恰是最典型的例子。尽管作为中戏95届第一批音乐剧专业的毕业生,那一届的整体水平获得过极高的评价,但演员们几乎都改行了。连孙红雷自己都说,之所以没走这条路还是因为国内没有做音乐剧的平台,创作、营销团队都没有,他个人势单力薄。值得关注的是,一方面音乐剧产业的不规范导致音乐剧人才缺失,而另一方面,中国音乐剧也没有群众基础,很多人甚至不了解音乐剧,这就导致这个行业的恶性循环。
此外高票价也是将观众拒之于门外的原因之一,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相比较北京和上海,北京的平均票价多年比上海高出一倍。前几年引进剧《芝加哥》《妈妈咪呀!》的最高票价都超过了2000元。《雪狼湖》也超过了2000元,尽管这两年音乐剧票价在逐年下调,尤其今年《妈妈咪呀!》,最高880元最低只有99元,将基本票价调整到国外巡演版的1/2。但培育市场仅靠一部戏,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现状3
教育畸形or急于求成
目前在国内很多艺术类院校都开设了音乐剧专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即将毕业的音乐剧专业毕业生就有三百多名,再加上此前毕业的历届生,专业音乐剧人才已超过千人。虽说音乐剧专业学生越来越多,但音乐剧职业演员始终处于一个缺乏状态。除了演员,音乐剧专业技术人员在中国也很缺乏。《妈妈咪呀!》制作经理李婧介绍说,在《妈妈咪呀!》中文版制作过程中最早遇到的难题就是招聘“舞台监督”,这个职位在音乐剧制作中举足轻重。最终,内地无法招聘到合适与外方配合的舞台监督,最后从台湾才找到合适的人选。对于这个话题,很多业内人士直指中国音乐剧教育畸形的怪病。
慕羽告诉记者,音乐剧教学在中国虽然刚刚起步,并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可谈。“学校招生总是挑长得好,声音好的,可音乐剧不同于话剧,它讲求演员的个性特点,而不是只有漂亮的长相。如今国内的音乐剧演员发声方法都一样,长得也差不多,所以作品没有冲击力。”赵永斌说。目前,国内教职人员大都缺少足够的音乐剧历练,甚至对音乐剧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尽管教职人员的局限有环境的因素,但这样的局面都造成学生对音乐剧认识的偏差,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此外如今很多艺术类院校为了扩招每年开设音乐剧专业,很多学生也不是为了音乐剧而学习,而是急于求成,赶紧拿文凭毕业。
■ 国内原创一览
剧目:《雪狼湖》
首演场次:4
首演时间:2005年 北京
演出票价:380元-2280元
剧目:《金沙》
首演场次:4
首演时间:2005年 北京
演出票价:100元-880元
剧目:《蝶》
首演场次:10
首演时间:2007年 北京
演出票价:180元-1200元
剧目:《电影之歌》
首演场次:10
首演时间:2005年 北京
演出票价:120元-1200元
剧目:《三毛流浪记》
首演场次:2
首演时间:2011年 北京
演出票价:80元-880元
■ 国外经典引进一览
国外经典音乐剧引进中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中国音乐剧研究会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博士慕羽将国外经典音乐剧的引进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经过了一个西方音乐剧真正进入中国演出市场的预热阶段。
★代表作: 《美女与野兽》 首演时间:1999年 北京
场次:60场 (巡演) 票价:最高500元,平均200元
第二阶段
21世纪第一年,作为打开中国音乐剧市场的第一步,西方音乐剧一代宗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在人民大会堂成功地进行了其音乐剧作品音乐会的演出。接下来,陆续有外国音乐剧到中国内地市场来淘金,其效果也是喜忧参半。
★代表作:《韦伯爵士世界音乐剧盛典》
首演时间:2001年 北京 场次:4场(北京、上海)
第三阶段
2002年至2005年,在上海大剧院的运作下,欧洲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来到了中国,制作人麦金托什给西方人进军中国音乐剧市场开了一个好头。因为该剧的成功,也促使韦伯的真正好集团决定将《猫》《剧院魅影》陆续带进中国市场。西方音乐剧开始从“摸着石头过河”逐渐到如何精确快速地达到目标的方法。
★代表作:《猫》 首演时间:2003年 上海
演出场次:上海53场,北京72场 票价:100元-1000元
第四阶段
2006年以来,欧洲巨型音乐剧在中国的“高烧”开始减退,以迪斯尼的《狮子王》在上海大剧院驻场101场为代表的美国音乐剧开始流行。当红剧目的引进带出东西方同步的趋势,《妈妈咪呀!》等正是代表。
★代表作:《妈妈咪呀!》 首演时间:2007年 北京
演出场次:16场 票价:380元-2008元
韦伯、百老汇、伦敦西区成就辉煌
普通观众对音乐剧的了解,想必还停留在《猫》《狮子王》等曾经在中国轰动一时的大型音乐剧的印象里,但是到底什么是音乐剧、音乐剧的历史、流派以及著名作品都有哪些,恐怕真正了解的人并不多。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舞蹈学院的慕羽教授,让她为我们解读一下音乐剧的相关知识。
What 音乐剧是什么
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演变而成。以简单而有创意的情节为支撑,以戏剧性为根基,使音乐、舞蹈和戏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得以充分发挥潜能,再融合舞台效果,使之成为满足观众视听多重享受的现代舞台表演艺术。在18世纪的欧洲,音乐成了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出现了清唱剧和歌剧。但华丽或庄严的歌剧或清唱剧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于是出现了被称之为“居于杂耍和歌剧中间”的艺术形式,而这就是歌剧的雏形。有一种说法是,历史上第一部“音乐剧”是约翰·凯的《乞丐的歌剧》,首演于1728年伦敦,当时被称为“民间歌剧”,它采用了当时流传甚广的歌曲作为穿插故事情节的主线。1750年,一个巡回演出团在美国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剧》,这便是美国人亲身体验音乐剧的开端。1866年,美国有了自己的第一部音乐剧《黑魔鬼》。
How 音乐剧的形式
音乐剧在不同年代都有不同风格的代表作,主要分为以秀场表演、视听享受为主的音乐剧秀场(《福斯》)和以剧情为主的叙事音乐剧(《演艺船》《屋顶上的提琴手》),以及强调美学艺术性的音乐剧(《伴侣》《群舞演员》《猫》)三种大类型。
Who 音乐剧名人
安德鲁·洛依德·韦伯,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他是世界音乐剧史上最著名的泰斗级人物。在上世纪70年代,韦伯与莱斯合写作品《耶稣基督万世巨星》,获得了格莱美奖以及七项托尼奖(美国戏剧奖)。1973年,韦伯根据T·S·艾略特的《擅长装扮的老猫经》改编的《猫》成为迄今为止韦伯在商业上最成功的作品。据悉,在全世界,任何一个时候都至少有十几个巡回演出团在大城市演韦伯的音乐剧。《猫》《星光快车》《耶稣基督万世巨星》等是韦伯的代表作,韦伯被称为改写音乐剧历史的人物。
Where 音乐剧驻地
音乐剧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繁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百老汇是纽约市曼哈顿区的一条大街的名称,在这条大街的中段一直是美国商业性戏剧娱乐的中心,因此“百老汇”就成为美国戏剧活动的代名词了。在百老汇经年不衰的音乐剧有:《歌剧魅影》《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猫》等。
伦敦西区音乐剧更多地受歌剧和轻歌剧的影响,英国音乐剧的发展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别突出的改进。而韦伯也正是“诞生”于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天才,伦敦西区的著名音乐剧包括《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猫》《歌剧魅影》等。
C03-C06版采写/本报记者 天蓝
(责编: 葱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