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盈京味话剧《卤煮》赴沪 宁财神力荐

2013年06月28日16:58  新浪娱乐 微博
黄盈京味话剧《卤煮》赴沪 黄盈京味话剧《卤煮》赴沪

  新浪娱乐讯 日前,在一场名为《城市如舞台》的对谈讲座上,久未回归舞台的知名编剧宁财神,站出来为一出话剧摇旗呐喊,甚至说这是他认为“近几年最值得买票进场观看的话剧。”这出戏就是以北京名小吃为题材的话剧《卤煮》。作为“现代戏剧谷2013演出季剧目”,话剧《卤煮》将于8月9日-11日在上海戏剧学院上戏剧院演出三场。

  黄盈带来“镇店之宝”

  话剧《卤煮》由黄盈担任编剧和导演,他的很多部作品如《疯狂KTV》、《未完待续》、《花事如期》都曾经在上海成功上演。

  这一次,黄盈受现代戏剧谷之邀,带来的是自己的“镇店之宝”,北京三部曲之话剧《卤煮》。这是一出以北京名小吃卤煮为题材的京味话剧。然后,让黄盈始料未及的是,他遇到的最大阻碍居然是上海观众不知道“卤煮”是什么。对此,宁财神倒是认为不成问题,“上海人不知道卤煮,就像北京人不知道腌笃鲜,这很正常。但其实我就特别爱吃卤煮,我至今还喜欢自己去寻找北京一些特别地道的卤煮小馆子,真的好吃。”

  卤煮是一款北京小吃,源于皇家御膳“苏造肉”。随着清廷倒台,御厨流入民间,他们面对吃不起肉的老百姓,用心肝肺等内脏代替了肉,结果大受欢迎,成就了物美价廉的平民美食。谈到卤煮,宁财神十分兴奋,“好的卤煮特别讲究功夫,食材炖的要恰到好处,还要用老汤。就像这出话剧一样。我看过《卤煮》,很喜欢,这个戏的结构方式很像《茶馆》,但是比《茶馆》更进一步,节奏更明快,三代人的精神气质的切换更快一些,其中第二代传承人,就是老掌柜的那个儿子,他的变化就是现在整个时代的变化,就是急功近利、量化、一味追求GDP,躁动的时代都在体现他身上。卤煮是个载体,这个点找得特别好。”

  《卤煮》记载城市之变   以小吃折射大时代

  话剧《卤煮》的创意,来自于导演黄盈的亲身经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第一次吃北京名小吃卤煮的时间是2006年,北京三部曲的第一部《枣树》在北京人艺演出的时候。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之下,他才第一次尝试了这种其貌不扬的北京小吃,结果竟然从此爱上了它。那家卤煮小店的老板秉承着少量精作的经营理念,每天备料不多,从而保证了口味特别纯正。此后,黄盈经常在排练结束之后,心心念念这一口美食而独自去吃,等到的经常是一句“没有了”。就是这句“没有了”让他感触良多。经过几年的酝酿,黄盈终于把卤煮小店的故事搬上了舞台,讲述那些曾经熟悉的事物“没有了”的故事。

  《卤煮》能否得到上海观众的认可,对此黄盈表示并不担心,“一碗卤煮纪录的是城市之变,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新世纪以来,北京乃至全国所有的城市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记忆里美好的东西都‘没有了’。消失的不仅是北京的胡同,也有上海的弄堂。”通过对谈,宁财神也支持了黄盈的观点:“现在上海街头好吃的东西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寿宁路上的小吃一条街,可我没有在那里吃到过像样的小吃。其实每个城市都是这样,石库门被拆掉,被改成新天地,包括原来住家附近的好的菜场,都不见了。去年,当闸北大宁地区最后一个好菜场消失后,我就愤怒地搬离了那里。”小吃折射大时代,不管是卤煮火烧还是生煎包子,承载的人情是相通的。

  《卤煮》时代质感强

  当被问及为什么这么晚才把《卤煮》这一出轰动北京的戏带到上海来的时候,黄盈表示自己也很无奈。话剧《卤煮》全体演员26人,以演员人数论,《卤煮》完全达到了院团大制作的演出规模,但是26人的演员阵容一直是持续演出的重大障碍,即使是场场爆满,要负担庞大剧组的巡演开支也显得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商业资本当得知这出名声在外的剧目演员多达26人的时候也纷纷咋舌,不敢接单。

  编导黄盈笑称:“《卤煮》是一出违反商业规律的戏。在追求可复制性强、低成本、易放量的商业背景下,《卤煮》显得太过不合时宜。但我们坚持做,因为赔了总比没有了强。”

  针对话剧运作的成本问题,宁财神不时插话说:“我写戏的时候会算帐,如果演员超过7人,那就很难有利润了,你(指黄盈)作26人的戏真的很有勇气。”谈到《卤煮》的可能性,宁财神提出:“这出戏非常适合改编电影,我们可以商量一下这个事情。做一个有时代质感的东西,这出戏是值得的。”(tg/文)

(责编: pp)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