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细心发现魅影每一次剧本外“即兴制造”的小事故,也是看魅影的乐趣之一。
12年中看过三场《剧院魅影》,其中一次是在伦敦西区看的。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看《剧院魅影》了,第一次是12年前的上海大剧院[微博],《剧院魅影》首次登陆中国的首场演出;第二次是伦敦奥运会期间,在伦敦西区“魅影的老巢”看了“最正宗”的《剧院魅影》;第三次就是这一次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开张大戏的《剧院魅影》首演礼。12年三看“魅影”,每一次都是异常的感动,每一次都会由衷地赞叹这部戏的音乐之美、戏剧结构之精致、舞台机关与剧情结合之精巧、情感之真挚感人,而且还处处透露出英国人特有的幽默。
如果看过上海大剧院的巡演版再看伦敦西区的“正宗”《剧院魅影》,会觉得西区的剧场过于狭小,剧院和布景尤其是那个模仿巴黎歌剧院金碧辉煌的台口都有老旧感和局促感,反倒是上海大剧院和这一次的天桥艺术中心的舞台看上去更加舒朗,但小剧场最大的好处就是所有的观众都距离舞台非常近,演员的一举一动和表情都看得清清楚楚,观众互动的程度要高得多。
在伦敦西区的那个女主角克里斯汀是个北欧英格丽-鲍曼式的大美女,表演和唱功一流,但外形不是东方人的菜。我一向都特别喜欢上海首演的那个克里斯汀,天生丽质、淑女气质、身材娇小,漂亮的声音中有浓烈的爆发,堪称完美。而北京的这位克里斯汀介乎两者之间,台上的扮相绝不逊于上海那位,她的演唱激情饱满,尤其是在屋顶与拉乌尔的爱情二重唱和在地宫中与魅影的二重唱都称得上是绝品。之所以要强调克里斯汀的超高“颜值”,是因为她是魅影心目中完美艺术的化身,也因此能够与魅影的超低“颜值”做高反差。但韦伯更想要强调的是在这个巨大反差的背后,两个人精神上追求完美艺术的契合。
《剧院魅影》应该看做是韦伯向歌剧致敬,同时又以英国人特有的幽默,“调戏”了一把歌剧院中陈腐的匠人和世俗气息,借此巧妙地反衬出魅影对艺术的执着,反衬出无名舞女克里斯汀追求艺术的真诚和追求真爱的勇敢与执着。戏中戏是《剧院魅影》的主线,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巴黎加尼叶歌剧院里,排练、演出、幕后的策划,处处是戏,歌剧排练和演出的台前幕后的每一个情节都在为魅影的捣鬼做铺垫。人们与魅影的对抗和斗智斗勇,背后更像是媚俗贪婪的舞台匠人和商人与艺术之间的对抗较量。魅影就像是艺术与魔鬼的合体,追求艺术的完美可以不惜手段置人于死地,而魅影将克里斯汀视为完美艺术的化身沉溺于她,也让自己从吸引者反转为被吸引者,从而回归到了初始的自卑,亮出了软肋。人一旦投入爱情就会迷失自我。
魅影在这出戏里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舞台上麻烦的制造者,这出戏中最为刺激的就是上半场结束前,他在歌剧演出中制造了巴黎歌剧院穹顶上华丽的巨型吊灯突然坠落舞台的“事故”,尤其是坐在吊灯下面的观众刺激感最强,也是这出戏的一大噱头,非常刺激!这样的“意外事故”充满全剧,这些都是剧本中写出来的,但魅影就是魅影,在剧本之外他也常常会“制造”麻烦,2003年上海演出的第一百场中,就出现了舞台上楼梯失控停在半空中降不下来,拉乌尔和克里斯汀上不去下不来,只好紧急中止演出,几分钟后继续演出。而这一次的北京首演,魅影也没闲着,在下半场拉乌尔追逐魅影到楼梯中间时,魅影让拉乌尔的麦有数秒钟没了声音。这些看似是意外技术故障,但又颇能与剧情相吻合。所以,要细心发现魅影每一次剧本外“即兴制造”的小事故,也是看魅影的乐趣之一。
最后想说的是《剧院魅影》是一部口碑戏,2003年上海破百场纪录,一方面得益于上海大剧院借助各种手段的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就是看过戏的观众的口碑。因为看过的人都会兴奋地向认识的人大力推荐,所以“魅影”的观众群是以几何级数疾速增长的。一般来讲,第一周赚口碑,第二三周就会出现第一次观演高潮,64场演出对于《剧院魅影》来讲还是保守了,今天的北京远比12年前上海的演出消费能力强得多,演出商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心。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