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图文: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致敬)-唐槐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0日13:12 新浪娱乐
唐槐秋 “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评选已于4月18日正式启动。此次评选分“当代”与“致敬”两部分,其中“当代”部分共有包括冯宪珍、过士行等在内的18名当代优秀的戏剧演员与导演入选,“致敬”部分则选择了“曹禺”、“洪深”等12位曾在中国话剧天空中熠熠生辉的名家大师供我们深切缅怀。新浪娱乐独家公布此次“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评选候选名单,以下为“致敬”部分人选: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剧作家,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堪称“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运动影响下的剧作家”。1922年考入南开中学,首次以“曹禺”笔名发表了小说《今宵酒醒何处》。后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积极参加戏剧演出,除有“小宝贝儿”的绰号,继钱钟书“清华之龙”后被誉为“清华之虎”。 话剧编剧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家》、《明朗的天》、《王昭君》,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曹禺论创作》、《曹禺戏剧集》等。 洪深(1894—1955):导演,剧作家,戏剧批评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洪深一生创作、编译了38部话剧剧本,作品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 ,时代特色鲜明。话剧代表作有:《赵阎王》、《五奎桥》、《香稻米》、《包得行》、《鸡鸣早看天》等。他30年间先后导演了《少奶奶的扇子》、《 李秀成之死 》、《法西斯细菌》、《草莽英雄》、《鸡鸣早看天》、《丽人行》等大小剧目约40个。 黄佐临(1906-1994):导演,原名黄作霖。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戏剧导演兼理论家。1925年赴英国明翰大学留学,在校期间创作处女作短剧《东西》和《中国茶》,深受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的赞赏,从此开始涉足戏剧。1935年再次赴英国留学,获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时在伦敦戏剧学馆学习导演。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不久到上海,在上海剧艺社、上海职业剧团任导演。1942年与黄宗江、石挥等人创办了“苦干剧团”,导演《梁上君子》、《夜店》等话剧,1947年加入文华影业公司,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讽刺喜剧片《假凤虚凰》;其后又导演《夜店》、《腐蚀》、《表》等影片。1950年,黄佐临调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兼上海电影局顾问,同时从事戏剧和电影的导演工作,电影作品有《布谷鸟又叫了》、《黄浦江的故事》、《陈毅市长》等。一生共导演话剧、电影百余部,留有《漫谈戏剧观》、《导演的话》等论著。 焦菊隐(1905—1975):导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原名承志,笔名居颖,艺名菊影,后改菊隐。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西语系主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和艺术委员会主任等。他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原则融于导演创造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导演学派。话剧导演代表作有:《哈姆雷特》、《夜店》、《上海屋檐下》、《龙须沟》、《明朗的天》、《考验》、《虎符》、《茶馆》、《关汉卿》、《智取威虎山》、《蔡文姬》、《百炼成钢》、《三块钱国币》、《星火燎原》、《怒涛》、《凤水东风》、《胆剑篇》、《武则天》、《刚果风雷》等。主要戏剧论著有《焦菊隐戏剧论文集》、《焦菊隐戏剧散论》等。 老舍(1899-1966)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话剧编剧代表作有:《残雾》、《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作)、《张自忠》、《面子问题》、《大地龙蛇》、《归去来兮》、《谁先到了重庆》、《王老虎》(与萧亦武、赵清阁合作)、《桃李春风》(与赵清阁合作)、《方珍珠》、《龙须沟》、《生日》、《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茶馆》、《红大院》、《女店员》、《全家福》、《宝船》、《神拳》、《荷珠配》等。 李叔同(1880—1942)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 欧阳予倩(1889—1962):现代剧作家、戏剧表演艺术家、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一生创作话剧21部,戏曲27部。15岁时去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加入春柳社,并参加根据H·B·斯托的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反对种族岐视的《黑奴吁天录》和宣传革命思想的《热血》等剧的演出。1910年回国后,先后参加新剧同志会、社会教育团、文社、春柳剧场、民鸣社等新剧团体,后又致力于传统戏曲的继承和改革工作,曾与梅兰芳齐名,有“南欧北梅”之誉。1959年,欧阳予倩根据《汤姆叔叔的小屋》创作了九场话剧《黑奴恨》,是他晚年的主要作品。 唐槐秋(1898-1954):戏剧活动家、演员、导演。湖南湘乡人。早年赴法国学习航空机械。1925年回国,参加南国社及广东戏剧研究所。1933年组织中国旅行剧团,演出中外名剧,对推动演剧职业化,提高话剧演出艺术水平有较大影响,唐槐秋出演的影片包括《孔夫子》,《桃李劫》等。 田汉(1898—1968)原名寿昌,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曾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在戏剧文学方面,他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吸取了中国戏曲和欧美戏剧的精华,使中国话剧作品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他创建的南国社,是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话剧团体之一,它把话剧由校园推向了社会。话剧编剧代表作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文成公主》《乱钟》、《回春之曲》、《丽人行》、《关汉卿》等。 吴祖光(1917-2003):现代著名剧作家、导演。1949年后吴祖光任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牡丹江文工团编导,中国戏曲学校、中国戏曲研究院、北京京剧院编剧,文化部艺术局专业创作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等职。主要作品包括《正气歌》、《风雪夜归人》、《牛郎织女》、《林冲夜奔》等,收入《吴祖光戏剧选》。建国后吴祖光出版了戏剧集《风雪集》、散文集《艺术的花朵》,同时还执导了多部艺术影片,其中的《梅兰芳舞台艺术》、《洛神》、《荒山泪》等为后世留下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程砚秋的珍贵资料。1960年回北京实验京剧团和中国戏曲研究院任编剧,创作了《三打陶三春》、《三关宴》等京剧剧本,所改写的评剧《花为媒》的电影剧本堪称传统戏翻新的典范之作。“文革”后,吴祖光创作了取材于妻子新凤霞生活经历的话剧《闯江湖》。 熊佛西:(1900-1965),戏剧教育家,剧作家。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1918年编写了一出关于水灾的剧本。1919年考入燕京大学,学习教育和文学,课余积极从事戏剧活动。1921年与沈雁冰、欧阳予倩等13人组织民众戏剧社,合办《戏剧》月刊。1924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戏剧、文学、获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主任,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等职。解放后,历任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校长、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院长、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联常委委员、中国剧务常务理事、上海剧协主席、上海影协主席。他一生创作了27部多幕剧和16部独幕剧,有7种戏剧集出版,撰写了《写剧原理》、《戏剧大众化的实验》等理论专著三种。 英若诚(1929—2003):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翻译家。曾任文化部副部长。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家外文系,后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他讲得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还长期活跃在话剧舞台上,几十年来曾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引人入胜的人物形象:像《龙须沟》里的三元茶馆掌柜、《骆驼祥子》里的车厂主刘四、《茶馆》中的老刘麻子和小刘麻子等。英语“科班出身”的他更将莎士比亚的《请君入瓮》、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等多部剧作名著翻译成中文,并将中国话剧舞台上的优秀剧作《茶馆》、《王昭君》、《家》等译成英文。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