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演艺经历
少年壮志
于承惠从小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一类的连环画,喜 欢听《岳飞传》、《杨家将》一类的评书。一有闲暇,他匣执杆作剑,骏人当马,与小伙伴们拼搏嘻戏。那时就憧憬自己未来能身挂宝剑,当员武将。
11岁那年他到青岛业余体校学武术。他枪刀棍棒都学,最喜欢剑术。1960年,于承惠夺得了青岛青少年武术比赛全能冠军,被选入山东省体育学院运动系武术队。成绩和荣誉把他的思想推到一个新境界:要当一名第一流的武术运动员,为国争光。他进入体院之后,十分珍惜自己的学习条件,弄枪舞棍,不知流下多少汗水。1963年,他以精湛娴熟的表演,获得华东武术传统项目"醉剑"的冠军。
可是,他的武艺正向着更高更精境界跃进的时候,他的膝关节不幸受了伤。虽经一年多的精心治疗,仍然不愈。他感到非常懊丧和痛苦。没办法,只好申请到山东黄台造纸厂当工人。默默地砥砺锋芒。
他当了一名起重工,在很好地完成任务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武术事业的追求。他买了一根白腊棍,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演练。他读了许多武术书籍,一有闲暇便拜师会友,谈拳论剑。他决心编创剑术新套路,为祖国的武术事业增添光彩。
1975年9月14日夜,电闪雷鸣,暴雨狂风激起他的创作灵感。他凝神遐思,寻觅捕捉螳螂"搏风雨"、"寻归踪"、"斗顽敌"、"奔前程"的情态和动作。一夜辛劳,一叠稿纸,终于完成了双手剑"螳螂穿林"动作风格的构思。为此他曾赋诗《悟剑篇》:拼全:力,挥巨斧,与天搏命。驾雷电,穿风雨,天马行空。日增月长,他一身的武艺不仅没有因当工人而荒废,反而更加长进了。他腿上的伤也渐渐地好了。
崭露头角
1979年春,宁夏武术队邀请于承惠同志前往担任武术教练,他答应了。在宁夏,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精力,言传身教。在蒋鸿雁的帮助下,他创造了"双手剑"并将这一武艺传授给武术队。宁夏武术队表演的双手剑、双手剑对练、双手剑对醉剑(螳螂斗蛇),别开生面地呈现在比赛场地上,并被列入中国武术传统项目。从此,这位普普通通的工人在武术界崭露头角了。
一发不止
据说,电影《少林寺》导演在济南挑选演员时候,于承惠在省体育馆内应邀小试锋芒。他握一根涂了腊的紫檀木棍,脚蹬一双牛皮鞋,灯光之下,舞动的木棍闪闪发光,呼呼生风。他
强悍的形体,有些近似发狂的动作,使导演一下看中了,认为他扮演大反派王仁则是很适合的。
于承惠拍完《少林寺》回来,《武松》剧组刚刚搭起班子。他欣然接受了《武松》武打设计和扮演张团练的聘请。
他和邱方俭同志相互切磋,仔细研究武松的思想性格,为刻画这个英雄人物设计了不同情况的打斗:醉打、带枷打、执刀打、平地上打、沟沟坎坎的地方打。演员不会,他们就一招一式地示范,手把手地教。
如今,电影《少林寺》已名扬四海。《少林寺》在香港首映时,报纸评论于承惠的双手剑法是难得一睹的高妙剑招,堪称美妙悦目。赞他的"醉剑",动作变幻无穷,外加功力深沉,令人喝彩。总之,《武松》一剧打响了!这是少不了武打设计的一份功劳的。有人寓意深长地对他说:剑,终于闪射出光彩了!
撰论要领
然而更光彩的是他不停顿的追求。他说:古人云,武艺分马下十八般,马上十八般。如今马下武艺开始在影视中出现了,可马上武艺还极少探索。他盼望能担当马上武打的编排。跨上骏马、奔向新天地!于承惠对武术中运用力学理论很有兴趣,他撰有《什么是武术的身法》一文,提出“身
法”在武术运动中极为重要。没有正确的身法就不可能正确使用自身的力量,也就难以掌握好技法。”通过实践,从前辈和同行的经验中,总结出训练身法的四个要领:
1、刚柔相济
2、呼吸自然
3、气沉丹田
4、步法快稳
对于古人流传下来的精辟拳谚,以自己的实践加以验证,再用现代力学理论加以解释。于承惠认为这才能提高中华武术的水平。
社会活动
2012年2月24日全国上映,曾入围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武侠片《倭寇的踪迹》。《倭寇的踪迹》讲述了明朝万历一段武林往事,影片力图摆脱以往武侠片飞来飞去的打斗风格,武打场面一律采用实战的形式,不吊威亚,不用电脑特效,没有腾空而起的打斗镜头,一改传统武侠片中杂耍式的华丽套路,转而追求实战派的打斗。饰演大侠裘冬月的于承惠现场耍起“双枪”。72岁高龄的于老称自己从来没用过这种兵器,两把“枪”可分可合,并在一起合力巨大,分开来又可以灵活制敌。男主角宋洋的武器则是倭刀。被问到零武术功底出演是否有压力,宋洋说:“开拍前经过一周的基础训练,边拍边学,于老和导演提点了很多。”

明星写真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