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人物经历
阿城
阿城十二三岁时遍览了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奥斯特洛夫斯基、雨果等中外名家的著作。中学还未结束文革便开始,高一时学业中断,下放山西插队,并开始学画。为到草原写生,到内蒙古插队,后去云南建设兵团农场落户。
在云南期间结识画家范曾成莫逆之交。文革结束后经范曾推荐,《世界图书》破格录用阿城为编辑,1979年回北京。此后帮助其父钟惦裴撰写《电影美学》。
此间与父亲研讨马克思的《资本论》、黑格尔《美学》、《易经》、儒学、道家、禅宗等。为其此后创作风格的形成进一步奠定基础。回城后曾在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东方造型艺术中心、中华国际技术开发总公司工作。现旅居国外。
第六十二届威尼斯电影节,华人作家钟阿城(笔名阿城)首次以评委的身份出现在威尼斯。他和来自意大利、法国、美国等著名电影人担任竞赛单元评委,决定哪部电影获得威尼斯金狮奖。
威尼斯电影节的策划人马尔科·穆勒公布了此消息。作为非常熟悉中国文化的一位意大利艺术家,穆勒和阿城也是相交多年的老友。而后者的多部作品也曾经被改编成电影,包括《棋王》和《孩子王》等。尤其是后者,曾经被陈凯歌拍成影片,并前往戛纳电影节参加竞赛单元角逐金棕榈。
而阿城本人尽管旅居海外多年,但他的作品影响甚广。他的《棋王》曾获得“20世纪最好的华文100部小说”等一系列荣誉。
阿城(男)(1949- )原名钟阿城。原籍重庆江津,生于北京。高中一年级逢“文革”中断学业,1968年下放山西、内蒙插队,后又去云南农场。1979年回北京,曾在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工作,后任《世界图书》编辑。他的处女作《棋王》(《上海文学》1984年7 期),引起广泛关注,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他的具有散文化倾向的系列短篇《遍地风流》也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他的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关于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关心人类的生存方式,表现传统文化的现时积淀。这些作品以及他在1985年发表的关于“寻根”的理论文章《文化制约着人类》使他成为当时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的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在海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90年代后定居美国,有不少杂感散文作品发表,依旧沿袭了他直白冲淡的语言风格。
阿城于1984年开始创作。在处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现出自己的哲学:“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小说一发表,便震惊文坛,先后获1984年福建《中篇小说选刊》评选优秀作品奖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此后又有作品接连问世,并写有杂论《文化制约着人类》。其作品集《棋王》,由作家出版社作为“文学新星丛书第一辑”出版,共包括三个中篇《棋王》、《树王》、《孩子王》和六个短篇《会餐》、《树桩》、《周转》、《卧铺》、《傻子》和《迷路》。
1985年发表理论文章《文化制约着人类》1990年代后移居美国,继续有作品发表。阿城小说作品渐少,但却一直是海内外汉学家关注的对象。时有随笔发表。
作品
小说
《棋王》:1984于《上海文学》第七期,1985年11月作家出版社第1版,其中收录另两篇小说《树王》、《孩子王》 1992年第二版,1998年第三版,2000年第四版,同时也收录的小说包括《会餐》《节日》《炊烟》《傻子》《卧铺》《树桩》《周转》。
《棋王·树王·孩子王》,海风出版社,1988年初版。
《棋王、树王、孩子王》(台北:新地,1986)
《遍地风流》,作家出版社,1998年。台北:麦田,2001年。
剧本
《画皮之阴阳法王》(与胡金铨合著,1993)
《大明星》 (1985) .... 编剧
《月月》 (1986) .... 编剧
《大明星 》(1985) .... 美术(制作设计)
《棋王》 (1988) .... 原著
《芙蓉镇》 (1986) .... 编剧
《飓风行动 》(1986) .... 编剧
《孩子王》(1989) .... 原著
《贞观之治》(2006) .... 编剧(其一。另一为孟宪实)
《小城之春》(台北:时报,2002)
《吴清源》(2006)
散文
《威尼斯日记》,作家出版社,1997年。台北:麦田,1994年
《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作家出版社,1998年
《闲话闲说》(台北:时报,1997)
《常识与通识》,作家出版社,1999年。台北:脸谱,2001年。
作品集
《阿城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
《阿城小说选》(大学生读书计划),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中华书局,2014年6月。


明星写真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