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早年经历
石小满1955年出生于北京市,有一个演剧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石羽是中国文艺界的资深前辈,早在抗日战争年代,就投身话剧表演事业。受父亲的影响,几乎还在襁褓中的石小满,就由“叔叔”、“阿姨”们怀抱着走上舞台,在《娜拉》、《抓壮丁》等话剧里,出演个“小不点”的角色。如此这般耳濡目染,使其幼小的心灵就与表演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当《革命家庭》轰动中国时,石小满那机灵可爱的小脸蛋,也随之永久地“定格”在观众们的脑海里。旋即,他又在《南海潮》、《大李、小李和老李》、《小铃铛》等故事片、喜剧片里,成功地塑造了“猫仔”、“小虎”、“小满哥哥”等不同时代的少儿形象。在掌声、鲜花簇拥的同时,周恩来总理曾多次亲切地把小满抱在怀里。尤其是1963年,被中国著名导演谢添挑中,出演的由谢添执导的中国首部人偶合拍影片《小铃铛》,1964年首映时在中国风靡一时。9岁的石小满也因此成为中国的一个天才童星,家喻户晓。1980年,该剧获第二次中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文革时期,石小满和其他的孩子一样下乡劳动,到黑龙江省的某农场务农。在这块肥沃的黑土地上,他挥汗耕耘,一干就是7年;以后又穿上军装,在军营里“摸爬滚打”了6个春秋。粉碎“四人帮”之后,石小满出演过电影《甜蜜的事业》,后下海经商,历尽坎坷,几经周折当了一个时期的“老板”。之后,还是谢添找他拍戏,才把石小满从部队借了出来,让他重返银幕。成人以后的石小满拍戏并不多,只在电影《路漫漫》、《小楼风景》等影视片中亮过相;直到电视剧大行其道后,石小满又再度回归人们的视线,参演了电视剧《九九归一》,尤其他在《大宅门》中扮演的人贩子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2004年还在电视剧《吕梁英雄传》中扮演过女主角的父亲,一个老汉奸。
演艺经历
石小满:当年9岁“小铃铛”如今半百“人贩子”
由谢添执导的中国首部人偶合拍影片《小铃铛》,1964年首映时曾在全国风靡一时。1980年,伴随着该剧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小铃铛”的笑声再度传遍全国。即使今天,“小铃铛”依然是无数年轻爸爸妈妈们童年回忆中最为闪光的一个形象。昨日,在《精彩老朋友》的录播现场,记者有幸见到当年的“小铃铛”———著名演员石小满。谈起当年机缘巧合成了“小铃铛”的“代言人”,石小满笑说:“一切拜谢添导演所赐!”
9岁“小铃铛”已是老演员
昨日,当电影里那个眼睛大大、天真调皮的石小满出现在观众眼前时,现场一阵沉寂。9岁的“小铃铛”一眨眼成了49岁的“小老头”,这的确让现场观众难以适应。因为《小铃铛》是第一部人偶合拍影片,当时年仅9岁的石小满却能在剧中表现自如,让人好奇这是不是一个天才童星呢?对此,石小满的回答很诚实:“老实说,拍《小铃铛》的时候我真的已经不算新人了,虽然当时的我实足9岁,但也算是老演员了。”石小满4岁就跟着父亲石羽在镜头前亮相,在《小铃铛》之前已经拍摄了《南海潮》、《革命家庭》等多部影片。
不会笑场的配角合作佳
当年拍摄《小铃铛》,是导演谢添首先挑中了石小满和马佳,再为他俩度身定作的儿童剧。如今,明星和假想的对手演戏是种挑战,那么当年一个9岁的孩子和木偶合作是件容易事吗?
“因为从小跟着父亲在片场混,对于镜头我没有任何生疏感。电影对我来说不是个新名词,所以拍《小铃铛》谈不上什么特别的体会。”石小满说:“至于人偶同戏,其实对一小孩来说,和人、和木偶演戏都是一样的。何况木偶剧团的老师们手法都很高超、娴熟,想要它(木偶)怎么动,它就怎么动,特别听话,比人都容易合作,起码它不会笑场。”
谢添让“小铃铛”再次响起
任何一个童星都必将经历一次劫难,那就是长大成人后的转型。无数童星即使之前风光再盛,一旦发育成熟便不再有以往的优势,就连上世纪60年代风行全美的秀兰•邓波儿都未能幸免。
“我也曾遭遇这样的尴尬。”石小满坦言:“因为正赶上文革,我和其他的孩子一样下乡劳动,后来分到了部队。之后,还是谢添找我拍戏,才把我从部队借了出来,让我重返银幕。”
不露声色显处世之道
“谢添是个特别睿智的人,属于大智若愚型。”石小满说。在为人处世上谢添给予石小满潜移默化的影响。“记得一次拍戏,一个女星特别在乎自己的形象,对着镜头老琢磨自己怎么站最好看,然后就跑来和他商量是不是能从这个角度或者那个角度拍。谢添不露声色按照自己的意思和女星的意思各拍了一条片,然后对比放给女星看,她自己也觉得还是谢添的好。之后,他才说了句:‘作为演员,永远该是你跟着角色走,而不是角色跟着你走。’这么一来就让人心悦诚服。”

明星写真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