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

  个人成就
  创作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
  在毛主席百年诞辰纪念之际,一大批怀念伟人,重读伟人的作品相继推出。其中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被认为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力作之一。该片剧本由著名影视剧作家赵葆华历时两年完成。在创作中,赵葆华自觉担负起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多年的创作经验让他深切体会到,好的作品要让观众先被吸引,后被教化。他的作品大多“既担道义,又十分好看”,大概受益于他的这份感受。
  创作《我的法兰西岁月》,让赵葆华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仰望那一时期由青年革命家缀满的璀璨星空,目眩神迷、感慨万千。为写此剧,赵葆华曾长时期陷入创作困境。以崇敬之情为起点,赵葆华开始了他的文思寻找之路,于是他走进了邓小平(邓希贤)青少时代,一个显著的命题逐渐呈现:伟人的成长。在赵葆华看来,邓希贤有一个成长过程,从16岁到21岁,他在法兰西经历过“求学—求生存—求真理”不同的人生阶段。
  在红色经典和文学名著改编中加入所谓的“人性化处理”成为一种时髦的时候,面对消解伟人、不屑伟人的种种创作现象,赵葆华是清醒的。而这份清醒来自于他对社会、对时代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下的青年追逐偶像,崇拜偶像,歌星、明星光芒万丈,有其必然的社会意识形态需求。社会舆论引导的方向感显示出社会精神的健康程度,他创作此剧的一个雄心就是要为青年树立另一种青春偶像--革命青春偶像,那就是青年邓小平。赵葆华善于挤出时间创作,乐此不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的法兰西岁月》电影剧本已获得本年度夏衍电影文学奖一等奖。夏衍电影文学奖是电影文学的最高奖。这也正是对赵葆华创作成果、创作才华的肯定。
  中国十大期刊
  对于自己能获得“中国十大期刊创新领军人物”这个奖项,赵葆华总编的惊喜大于感慨。赵葆华常常被视为专业编剧或职业影评人,其实不是。他的职业身份是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电影》杂志社的社长兼总编。一直以来,新老朋友对他和他主编的《电影》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和支持。他爱这份工作;出差在外,都会惦记杂志社的诸位人员。这份工作让他快乐,快乐地工作着。
  十大期刊创新领军人物中,只有赵葆华总编一人来自影视期刊方阵。对于《电影》他倾注太多的感情。2000年,在他接管杂志时,它名为《电影通讯》,双月刊,每期只有薄薄的32页,十六开本黑白页面。让这样的刊物行走市场,无疑于让它去送死,不悲壮,可怜兮兮。接管后,赵葆华的第一件工作是将《电影通讯》改名为《电影》,这刊名内隐雄心。第二件事是将双月刊改为月刊。《电影》杂志在零资金下启动运行。他制定出三权换一权的发展战略,即将发行权、广告权和文化活动经营权做交换,以三种权力换出版资金,确保编辑(出版)权得以运行。他不断拍电视剧积累了市场经验,也结交诸多公司老总。三权换一权得以实现。几位曾给他的影视作品投过资的朋友加盟《电影》运作,《电影》得以风光面世:全彩印制,时尚包装,每期118页,可谓靓丽出场。出版权,协办方不得干预。
  这使他们大展宏图。全国期刊近万种,电影期刊亦是高手云集,怎样确立《电影》的文化性格是个问题。赵葆华总编的选择不再走《电影艺术》的理论路线,也不能效仿《当代电影》的学术路线,更不能东施效颦,要学《大众电影》的明星路线,必须另辟蹊径。赵葆华提出经典与时尚组合的《电影》文化模式,以电影时尚风情去占领市场,以电影经典文化去引领市场。同时又为《电影》确立这样一个文化方位:中国电影与好莱坞比拼的前哨媒体、近距离报道、权威性话语。带着这样的文化装束,《电影》行走传媒江湖。

明星写真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