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21日,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将第9次拉开了帷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北国剧场里,来自文化界、电影界的知名人士和来自首都各高校的大学生们会坐在一起,共同诉说对国产电影的关怀和忧虑。对他们来说,每年一度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已经成为沟通和了解关于国产电影意见的桥梁;而长达1个月的影片展映、评比,无疑已经成了青年人集中了解国产电影的惬意的电影假期。和其他电影节相比,大学生电影节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大学生们自身的文化意识所决定的对艺术品格的执着追求,深厚修养带来的学术品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 系博士生导师、大学生电影节发起人之一黄会林教授这样评论:“我们的电影节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它把最鲜活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我们的电影节是学术交流的园地,它关注国产电影的现状和未来,它在不断追寻电影的艺术品格。”
在国外大片大举进攻,国产电影急需奋起的今天,这样一个在每年春天出场,由大学生看、大学生办、大学生评的电影节存在,无疑是一株清新的小草,萌发出春的信息。
萌芽:“促使大学生更加关心、支持电影的发展”
1993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诞生。
这一年,中国电影在80年代的辉煌后,已经从颠峰跌到谷底,1992年,北京市的全年票房,仅仅为3000多万。
这一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影视专业刚刚建成,只有6位老师和5位硕士研究生,一切都是一张白纸,但他们对中国电影的关怀,却不因自己力量的弱小而减弱。大家都希望能用大学生的激情为中国电影注入一份活力,在系主任黄会林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和中国大学生杂志社、中国电影周报社、北京市学联很快走到了一起,共同筹备大学生自己的电影节,评选扼学生自己的电影奖。
在首届大学生电影节的档案中,有一份“关于举办‘大学生电影节’的设想”。在这份呈送给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和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设想中,首届电影节的组织者中这样阐述他们的梦想:“北京汇集了近百所大学,有数十万大学生,他们大多数是电影的热心观众。通过举办大学生电影节,可以加强大学生与电影部门和电影工作者的密切联系,进行电影艺术和电影观众的交流,促使大学生更加关心电影、支持电影事业的发展,使电影部门和电影工作者熟悉了解青年人和大学生对我国电影的认识、理解,培养审美情操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开展电影宣传,推动我国电影创作和电影市场纺发展。”
怀着这样的梦想,6位老师、5位学生,在借来的办公室里,开始了为国产电影加油的旅程。邀请嘉宾;安排会场;同首都几十家高等院校、几十个影片制作单位联系、确定影片;安排放映;数千份海报的设计制作……长达半月的赛程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这11个人完成。曾经参与首届电影节,如今已是第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秘书长的田卉群老师至今清楚地记得当年自己曾一中午写了1000多份请柬,盖了1000多个章。而这,不过是每人每天的正常工作量。
这一年的4月20日,首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顺利开幕,大学生们第一次评选出了自己眼中的最好的电影、最有创新的电影、最好看的电影、最好的男女演员。这一年,中国电影第一次听到了来自最有激情的人群的声音。
生长:“为中国电影开拓、奋进而努力”
1994——2001,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这个新生的孩童,从呱呱坠地逐渐走过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慢慢长大。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电影波澜起伏,从低谷慢慢走向复苏的重要时期。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见证了这一阶段中国电影的风风雨雨。大学生们的激情和热诚,总是在最重要的时刻,为中国电影伸一把援手。
1994年,第2届大学生电影节正式将学术活动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设立了“走向21世纪的中国电影节|”、“大学生看国产影片现状与前途”、“国产娱乐片前景展望”、“类型片发展趋势”等特色学术活动。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国产电影亟待解决的问题,充分显示出了大学生们对国产电影的的关怀和敏感。从此,和电影专家、电影创作者面对面地进行学术探讨,成为大学生电影节独具特色的风景。1995年,第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确认“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为电影节宗旨,成为电影节沿袭至今的口号。
大学生电影节的学术活动并不是纸上谈兵,每一个题目的提出,都经过了组委会和有关专家的精心论证。事实证明,它们具有高度的时效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1995年,世界电影100岁,中国电影90岁,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面对这样的大背景,大学生电影节目光独特地选择了女性题材,通过对中国电影、反法西斯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探讨,为国产影片指出了独特的突围之路。
当全球化成为世界电影创作的主要语境,中国加入WTO带来的挑战临近,中国电影的未来变成了电影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早在2000年,第七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学术论坛便就WTO与中国电影进行了探讨。电影理论家罗艺军、电影导演黄建新、王瑞、电影发行人高军等各界人事会聚一堂,得出“面对WTO,就是要与狼共舞”的勇敢结论。
作为由年轻人来看、来办、来评的电影节,大学生电影节对有才华的青年电影人的支持永远是无条件的。霍建起、李欣、金琛、赵薇……许多如今活跃在电影界的青年电影人,都是在大学生电影节上迈出了第一步。以《爱情麻辣烫》拿到生平第一个最佳导演奖的张扬得奖后激动地说:“这是我起步的一个开始,大学生电影节在我心目中一直十分重要,我希望以后能够一直参加。”同时,很多在大学生电影节上得到肯定的影片,后来又纷纷在国内的金鸡、百花,国外的东京、柏林、西班牙等电影节上获奖。《那山那人那狗》当年在国内的票房几乎为0,但大学生们却把最佳男演员奖颁给了它的男主角。当它东京传来捷报,引起国内电影人反思的时候,没有人能不叹服大学生的品位。难怪电影人说,大学生电影节是国产电影试金石。
2002年初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的DV映像展曾被媒体称为“民间影象力量的第一次大检阅”。其实,早在两年前的第7届大学生电影节上,组委们就已经看到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影像制作力量的民间化,设置了首届大学生录象作品大赛。在第八届大学生电影节的第二届录象作品大赛上,参赛作品已经达到近百部,范围也已经从专业院校拓展到任何有愿望制作影象作品的普通学生。那场DV映像展上,有不少都是两届录象作品大赛上的熟面孔。从“大学生看、大学生办、大学生评”到“大学生自己拍”,青年学子和国产电影无疑有了更充分的互动。
还是在第5届大学生电影节上,老导演谢晋郑重地写下了电影节的期冀:“让我们共同携手,为中国电影鼓劲,开拓、奋进而努力。”这正是对大学生电影节最好的写照。
剖析:小丫何以抗大旗
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大学生电影节已经以“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独特风格,在电影界、文化界、教育界树立了清新蓬勃的形象。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来到这里,听取扼学生的意见。一个仅仅由四家单位创建、11个人操作的电影节成为每年国产电影的第一个节日。是什么促使了奇迹的发生?
电影节创始人之一、博士生导师黄会林老师说:“对中国电影的关爱和责任感驱使我们为国产电影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种责任感的感召下,各主办单位才能团结一致,毫无功利之心来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
“青春激情,”第9届电影节秘书长田卉群老师说:“做电影节的这些学生们都有着一颗赤子之心,怀抱着同样的心愿,一心把电影节作好,不计报酬,不论付出。这种真诚是无论经过多少岁月风沙的淘洗也不会变色的。”
社会各界的关爱,为大学生电影节顺利成长搭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广电部、教育部、北京市委等主办单位对电影节的每一个环节都表示出细致的关心。广电部副部长赵实同志多次亲自对电影节进行指导。电影界、文化界、教育界的各界领导都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有钱出钱,有力。
大学生们的表现也没有让大家失望。第8届电影节特刊上,一名参加筹备的大学生写下了自己的故事:“我们总能记住‘家’里的灯光,总是在管理员一再催促下才恋恋地熄灭;我们总能记住‘家’里的电话,似乎永远没有安静的时刻……即使生活忙碌得无暇它顾,脸上的微笑也如互相追逐的浪花,不期而至。”
责任、青春、赤诚、关爱,这就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魅力。
展望:第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能否继续辉煌
第9届已经拉开帷幕,9,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奇妙的数字,代表着即将到来的完满。成功举办8届的大学生电影节,今年是否依然辉煌?不妨让我们对精彩活动来一个先睹为快:
国产片展映依然是重中之重,24部国产新片构成的大竞争想一想都很过瘾。今年影片的总体结构可谓旗帜鲜明:《开往春天的地铁》、《押解的故事》、《100个》等11部处女作影片占了半壁江山,另外一半阵营里的《我的兄弟姐妹》、《昨天》、《紫日》都是久经媒体和观众考验的热门影片。处女作VS大腕,谁胜谁负,还是未知数.
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今年已经是第3届了,继续设置的风声刚刚放出去就吸引了一大批报名的学生,报名截止日期已经过了还有学生抱着带子到组委会办公室要求参赛,目前,参赛作品已近百部.
本届电影节首设电视电影竞赛单元,12部最新电视电影将进行角逐,电影频道将展映这些影片。
大学生电影节只有9岁,它的成长需要各界的关注和呵护。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大学生电影节、为国产电影献出自己的一份关怀。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