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世界四大经典音乐剧之一———《猫》在上海大剧院上演,揭开了它历时近四个月中国巡演的序幕。就在首批
中国观众见识《猫》的庐山真面目之前,记者来到上海大剧院,观看该剧正式开演前的最后一次联排,与“杰利克猫家族”来
了个亲密接触。
用猫来演绎人世悲欢
著名音乐剧、歌剧大师安德鲁·劳伊德·韦伯于1977年开始着手以艾略特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经》为基础,
创作《猫》这部音乐剧。1981年,该剧在伦敦首演,即获得伦敦标准晚报奖和奥利弗奖,并囊括1983年百老汇的七项
托尼奖。
《猫》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巨大的垃圾场内。某天晚上,杰利克猫举行一年一度的舞会,“领袖猫”老杜特洛诺米将要
宣布究竟哪一只猫可以被送往九重天获得重生。结果揭晓之前,猫儿们互相嬉戏、玩耍,讲述他们过去和现在的故事,争取获
得重生资格。
虽然讲述的是猫故事,透露出的却是浓浓的世情,人们可以在其中看到人世悲欢。正因如此,自1981年伦敦首演
以来,《猫》在世界范围内已拥有超过6500万观众,并以14种语言、超过40个版本、在全球近300个剧院、超过1
50个城市隆重上演,被授予“世纪音乐剧”称号。在崇尚音乐剧的伦敦和纽约,它都保持了运作演出时间最长的纪录。
演员和猫一起生活
记者在此之前曾经见到过没有化妆的《猫》剧演员,他们谈笑风生风度翩翩,可这次坐在剧院里,看到的却是一只只
大号“猫”,不见半分原来的模样。
联排虽然只安排了几个片断演出,记者却已领略到演员们全情投入、惟妙惟肖的表演,恍惚间甚至分不清舞台上到底
是人还是猫。《猫》剧演员的出场很特别,有的从下水道里钻出来,有的从垃圾山上爬下来,有的从破家具边跳出来。演员们
除了歌唱没有一句台词,在没有音乐没有歌声的“空白”里,所有表演都集中在体态表情上。他们忽而龇牙咧嘴,忽而抓耳挠
腮,忽而跳跃徘徊,一举一动都像极了真实世界里的猫。
更让记者惊叹的是,在联排结束后,杰利克猫们仿佛还没有“出戏”,到处爬来爬去,还对着摄影记者的镜头好奇地
抓挠。摄影记者为了抓到好角度,竟然都用“喵”一声来吸引“猫演员”的注意,而且相当奏效。
“所有演员都曾经和真正的猫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我们专心学习它们的每个小动作,体会猫表达情感的方式并作出
模仿。”《猫》剧中最重要角色“魅力猫”的扮演者塞林德·诺丹加拉告诉记者“扮猫秘诀”。
上海“垃圾”搬上舞台
据负责布景设计的约翰·纳皮尔介绍,《猫》剧以小动物的视角看世界,所以道具都比实物要大三倍,在世界各地巡
演时,每次的舞台布景都会根据所到城市的不同而选用一些当地“垃圾”。记者发现舞台上“垃圾场”中间比较醒目的位置,
有一块放大了的“沪A6888”上海车牌垃圾。“这只是个开始,等到在北京演出时,我们肯定会放上更多的中国垃圾”,
约翰·纳皮尔说。
每次演出版本都不同
“我们的每次巡演,韦伯都会对音乐作一些修改,所以每个阶段的《猫》都有不同版本,20多年来已经有20多个
版本了。”《猫》剧导演丘·安妮·罗宾斯说,“而每次巡演的每一场演出,又会有不同,因为我们要求演员根据具体环境和
气氛作出即兴发挥。我们都对猫作过长期观察研究,发现猫经常会有一些反常举动。我作为导演对演员自由发挥的唯一要求就
是动作要优雅,要符合猫的习惯。”
罗宾斯曾经参与过在北京举办的《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作品音乐会》。在那场盛会中,费翔是主角之一。“我知道
费翔是个很有名的歌手,也是个很好的音乐剧演员。”罗宾斯对费翔表示赞赏,“不过一个演员要在音乐剧方面取得成就,就
要对音乐剧及音乐剧背后的文化有很好的理解。如果费翔能做到,他可以更成功。”
这次来中国巡演的“《猫》巡演团”是英国真正好集团旗下剧团,真正好集团正是当初《猫》剧伦敦首演的主办方。
据了解,上海大剧院3月至5月的演出票目前出票率已达90%以上。
本报记者孙毅蕾文/摄影
(yan/编制)